纽约,时代广场。
早上八点,霓虹灯还亮着,广告牌上的光打在潮湿的地面上。人群正慢慢聚集,街头艺人、早餐摊、游客和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混在一起。
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早晨,《电锯惊魂》的剧组开始行动了。
王轩站在远处的车旁,戴着墨镜,静静地看着广场中央的布置。
那里摆着一个被“警戒线”围起来的临时布景,看起来就像一场街头行为艺术——两个演员、一个假装被困的木箱,另一个在远处拿着电锯。
“记住,演的逼真点,道具血也得是真的。”
王轩低声交代,“我们要的就是真实,最好是让路人难以分辨。”
“明白。我们找来的演员就是杂技团的。十分专业。”温子人点头。
镜头准备。当然,镜头是非正常拍摄,以一个路人视角,用手持dV拍摄。而且没把警戒标识拍入镜头。
开拍信号一出,整个剧组瞬间融入了行人之中。
那一刻,纽约最繁忙的广场忽然出现了一场极度逼真的“戏剧表演”。
一个演员被“困”在布景里不断呼喊求救,另一个人拿着奇怪的机械装置走近——他手里那台被改造过的“道具电锯”发出低沉的嗡鸣声,齿轮转动,震耳欲聋。
人群一开始以为这是街头演出,拿出手机拍照片。
可当那声“嗡——”长鸣回荡在广场上,混着演员的惨叫和“鲜血道具”喷出的红雾,气氛彻底变了。
有人惊叫出声,有人丢下咖啡逃跑,还有人一边跑一边拍。
一分钟后,广场乱成一团。
王轩的目光一动。
“拍到了吗?”
摄影师点头,“多个角度都有,非常逼真,特别是喷血的画面和人群脸上的真实恐惧。”
“好。把素材交给后期,马上剪成模糊路人版,但喷血和路人惊恐画面要清晰。”
三个小时后,王轩收到了视频成片。
画面抖动、声音混乱,仿佛真的是一个路人惊恐中拍下的现场。视频标题只有一句话:
【纽约街头惊现恐怖事件!时代广场路人被锯成两截!】
王轩让水军们立刻发动预先布置的账号矩阵——
几十个论坛号同时发布视频:
“天哪,我就在现场,真有人出事了!”
“这到底是犯罪还是拍电影?”
“有人看到那台电锯了吗?血全喷出来了!”
短短两小时,点击量突破五十万。
到了中午,Youtube、雅虎新闻、mSN论坛全被这个视频刷屏。
cNN的早间节目甚至用模糊画面当新闻素材播放。
主持人皱着眉头说:“纽约警方尚未回应,这起事件引发公众恐慌。”
杰克冲进办公室,兴奋得几乎结巴:“老板!我们上电视了!连cNN都播了!”
王轩摸了摸下巴,嘴角勾起一抹笑:“很好,现在让他们去找真相。”
下午三点,纽约警察局终于被网友“轰炸”到不得不回应。
警局新闻发言人召开了临时发布会——
“经调查,这并非真实事件,而是电影拍摄现场发生的误会。目前我们已联系到制作团队,对造成公众恐慌深表歉意。”
几乎同一时间,闪电影业在官网发布声明:
“这是一场艺术性的街头预告实验,用于探讨公众在面对恐惧时的反应。我们为引起的误会道歉。”
可道歉并没能止住浪潮。
在各大论坛上,更多视频、照片、所谓“目击证词”被不断上传。
有人说看见演员真的在流血。
有人说听到警车赶来。
有人声称“警方把犯罪现场清理了”。
真相被模糊,情绪被放大。
晚上八点,《扭腰时报》的记者专门发表社论:
“艺术与伦理的边界,恐惧与营销的界限——这场‘街头实验’让人质疑电影宣传的底线。”
而另一家网站《娱乐今日》则反其道而行之:
“《电锯惊魂》——也许这是我们时代最成功的病毒式宣传。”
新闻、博客、bbS、电视、甚至电台,全在谈论“那场电锯事件”。
社交平台上出现了新的话题标签:
#纽约噩梦 #电锯真相 #那不是电影
一夜之间,《电锯惊魂》成了全民话题。
第二天,洛杉矶时报记者在采访中问王轩:
“这真是你策划的吗?”
王轩笑着回答:“别瞎说,小心我告你诽谤,我只能说我们公司只是在合法拍摄,至于造成现在的局面,并非我们意料之中。”
记者愣住,然后也笑了。
——笑,是因为他们都明白,这种“否认式回应”,恰恰是最好的宣传。
影片还没上映,名字却家喻户晓。
电影院的售票系统被提前问爆:“那部叫《电锯惊魂》的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而此刻,王轩正在办公室看着最新的网络数据报告。
视频播放量突破三百万,关键词搜索量暴涨三倍。
他的脸上没有太多情绪,只淡淡道:
“舆论的火还可以烧旺点,让水军带节奏,说这是‘虚假恐怖’,搞对立,争论可以激烈些。”
杰克笑着点头,“懂,已经开始安排了。”
深夜,纽约的街头还有人在谈论“那场事故”。
有人坚信那是真的,有人说那只是电影。
而电影院门口的海报上,一行冷冰冰的字亮起——
“恐惧,即将上映。”
电影的热度仍在发酵。
在时代广场事件后,《电锯惊魂》的视频已经成为全美搜索量最高的关键词。
在电影院门口、论坛、甚至大学宿舍的聊天群中,人们都在谈论那部“吓到警察都道歉”的电影。
看到网上的和媒体的舆论浪潮,狮门影业也是加大了线下宣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华娱从02驻唱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