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与安德森签订的合同,王钦一行人马不停蹄地返回国内。没有庆功宴,没有片刻休息,华创集团深圳总部立刻进入了一种临战状态。
王钦在回国后的第一次高管会议上,将这份订单定性为“华创全球化战略的‘辽沈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清楚地知道,这份订单能否顺利交付,不仅关系到与安德森公司的后续合作,更将直接影响华创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未来开拓的难易程度。
压力层层传导下去,首先感受到切肤之痛的,是生产制造部门。
安德森的订单虽然总量不大,但要求极高。对方提供的技术规范书厚达几十页,对原材料的规格、生产流程的管控、测试标准的规定,细致到了近乎严苛的程度。很多标准远远高于国内客户的要求,甚至比华创现有的内控标准还要严格。
“王总,不是我们不想做好,是有些要求确实太难达到了。”生产总监老刘拿着技术规范书,找到王钦诉苦,“比如这个主板焊接的良品率要求,比我们现有的标准高了五个百分点!还有这个机箱的涂层耐磨测试,我们目前的供应商根本过不了关!”
“达不到就想办法达到!”王钦的语气没有丝毫商量余地,“供应商不行,就立刻寻找新的、有能力的供应商!国内找不到,就去日本、去台湾找!生产工艺达不到,就组织技术攻关!聘请专家!购买新设备!需要投入,集团全力支持!但我只要一个结果:完全符合客户标准的产品,按时交付!”
王钦的决绝,让整个华创动了起来。采购部门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合格的元器件供应商,成本短期内急剧上升;生产线上引入了新的检测设备和工艺流程,工人们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导致初期效率下降,残次品率一度不降反升;质量管理部门的人数增加了近一倍,对每一道工序进行近乎挑剔的检查,与生产部门摩擦不断。
“以前这样就行了,现在怎么这也不合格那也不合格?这不是故意找茬吗?”流水线上的一位老师傅抱怨道。
“师傅,这是出口欧洲的,标准不一样!你看这个焊点,光泽度不够,人家仪器能检测出来!”年轻的质量员一丝不苟地指着问题点。
类似的冲突在各个车间上演。旧的习惯、旧的标准与新的、更高的要求发生了激烈碰撞。阵痛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不断被退回返工的产品上,体现在骤然增加的成本报表上,也体现在员工们疲惫而困惑的脸上。
王钦几乎扎在了生产一线。他穿着工装,和技术人员、老师傅们一起蹲在生产线旁,研究工艺改进的方案。他亲自与来自台湾的资深工程师讨论焊接参数的优化;他拍板斥资引进了一套新的自动化检测设备;他甚至在食堂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听取他们的困难和建议,耐心解释这次订单对公司的长远意义。
“我知道大家辛苦,也不习惯。”王钦对围拢过来的工人们说,“但我们不能永远只做国内的低端市场。我们要想活下去,活得好,就必须往上走,去跟国际标准接轨。现在疼一点,是为了以后不疼。这次订单做好了,我们华创的品牌就打出去了,以后订单会越来越多,大家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
他亲自站出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挚的态度与基层员工们交流沟通,让大家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次变革。原本弥漫在基层的怨气渐渐消散,人们开始明白,这并不是管理层的盲目折腾,而是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重要战略决策。
一种背水一战的紧张氛围在工厂里弥漫开来,大家都意识到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让公司走出困境。技术攻关小组的成员们主动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研究技术难题,力求找到提升产品质量的方法。工人们也不再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提高操作的精度,以确保生产出的产品符合更高的标准。
然而,这场变革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供应链和物流方面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一批关键的进口电容由于报关手续出现问题,在海关被耽搁了好几天,这几乎导致生产线被迫停工。王钦心急如焚,他毫不犹豫地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关系,亲自出马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终于成功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际物流的选择、保险、货物追踪等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海外事业部和新成立的物流团队为此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以保障原材料能够及时、安全地运抵工厂。
在这个过程中,王钦敏锐地意识到,华创原有的管理流程已经无法适应国际化业务的需求。他力排众议,推动引入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建设试点,首先从生产和供应链模块开始,试图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的精细化和效率。
一个多月后,第一批完全符合安德森公司标准的产品终于下线。经过严格的出厂检验,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当装载着这批服务器的集装箱缓缓驶离华创工厂时,很多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有些老员工甚至激动地抹了抹眼角。
这不仅仅是一批货物的发出,更象征着华创制造能力的一次脱胎换骨般的淬炼。
王钦没有放松,他立刻要求团队对这次订单执行的全过程进行复盘,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标准作业程序(Sop),并开始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这次提升的质量管理标准。
“这次阵痛,不能白疼。”王钦在复盘会上说,“我们要把这次获得的经验,固化下来,变成我们华创新的能力基线。以后,凡是出口产品,必须遵循这套标准。甚至国内的高端产品,也要逐步向这个标准看齐!”
阵痛过后,华创的肌体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排毒和强筋健骨。虽然代价不小,但整个体系应对高标准、严要求的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这为华创后续承接更复杂的国际订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钦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井然有序的厂区。他知道,经过这次淬炼,华创这艘船,变得更加坚固,能够迎接更大风浪的考验了。国际化的道路,就是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攻坚和淬火铺就的。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