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拍板布局新能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具体切入哪个细分领域、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成为摆在团队面前更为现实和严峻的挑战。新能源领域技术分支繁多,且迭代迅速,一步踏错,可能意味着巨量投入付诸东流。
华创新成立的“新能源研究院”会议室内,争论声不绝于耳。专家团队分成了几大派系:
光伏派认为,太阳能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空间巨大。但内部又分为 “晶硅路线” 和 “薄膜路线” 之争。晶硅技术成熟,效率高,是市场主流,但竞争已白热化,成本下降空间有限;薄膜技术理论效率上限高、柔性应用前景好,但技术尚不成熟,商业化进程缓慢。
风电派则主张,风能资源丰富,特别是海上风电潜力巨大。但风电设备大型化、重型化,与华创的电子基因相差甚远,投入更为巨大,且对选址、运维要求极高。
储能派提出,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储能将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市场前景广阔。储能技术又分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电化学储能(锂电池为主)等。电化学储能与电力电子技术关联度大,或许是华创更容易切入的方向。
电动汽车相关派则建议,围绕电动汽车产业链布局,如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电控、智能充电桩等,这与华创的电子、通信、控制技术能较快产生协同。
各方引经据典,数据模型纷飞,争论得面红耳赤。王钦没有轻易表态,他组织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技术分析和专家咨询。他特别关注两个维度:一是技术路线与华创核心能力的协同效应;二是该路线未来的成本下降曲线和市场增长潜力。
经过数周的深入研究与激烈辩论,王钦最终做出了战略抉择:
首选切入赛道:以光伏逆变器为核心的“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理由一(协同性): 光伏逆变器本质上是高功率的电力电子设备,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这与华创在通信电源、服务器电源等领域积累的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共通性,技术迁移相对容易。
理由二(市场): 光伏市场虽竞争激烈,但逆变器作为核心部件,技术壁垒较高,品牌认可度重要。华创凭借技术实力和品牌信誉,有机会撕开市场缺口。
理由三(战略延伸): 以逆变器为支点,可以自然延伸到储能变流器(pcS)和智能充电桩,形成“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的微电网系统解决方案,这正是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与华创的Ict主业能产生深度协同。
同步跟踪方向: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和智能充电网络。
理由是电动汽车是未来的确定性趋势,bmS是电池的“大脑”,技术含量高;智能充电网络则涉及通信、支付、运营,是华创的强项。
对于争议较大的风电和基础材料(如电池芯),王钦决定暂不直接介入,而是通过战略投资或合作方式保持跟踪。
路线的抉择,为华创的新能源征程指明了具体的突破口。接下来,便是组建团队、攻克技术、打造产品,将战略蓝图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