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义摇头:“和二连差不多,不付出代价,逃不脱。”
众人沉默。
“不就是跑嘛!”赵保胜还搞不明白太多战术,但就问题想办法,也没多难,“跑得比他们快,比他们更熟悉地形,比他们更能跑!我就不信,跑不过他们!”
这是正确的废话,却也点出了重点,得比鬼子更厉害,才有可能甩脱他们。
换句话说,全面超过鬼子,那鬼子拿啥来追?!
山里可不是平原,鬼子汽车一开,赶鸭子似的追果军,山里很多地方连独轮车都过不去。
胡义点头:“那肯定的,但…跑,是真的会跑死人的。”
他见过跑死的,果军很多部队粮食物资跟不上,吃的比八路军差远了,真的能跑死人。
赵保胜也听说过,过度运动会死人,‘横纹肌溶解’什么的,但那是现代人平时运动不够,猛地来一下,现在只要保证营养和训练,他觉得连小红缨都能做到跑得比鬼子快。
“我来想办法,咱还得吃好的,多锻炼,我就不信了,这还练不过鬼子!”赵保胜现在觉得所谓爆破器材不如农业生产技术重要,吃饱吃好科学训练,比武器还重要。
罗富贵听说吃,很高兴,又听说训练,有些泄气,就没有吃饱了躺着的吗?
小红缨和胡义是最能体会老赵的这些本事的,毕竟小灶吃得最久,马良蹭的不多,刘坚强只尝过两次。
罗富贵听小红缨吹牛,训练时老赵会想办法天天有肉吃,下巴都快惊掉:黑风寨也只有过年或者做了大买卖才吃回肉!连忙问,他算不算九班的。
小红缨挑剔地说,九班不要废物,能听话才是最重要。
然后红姐私下把背东西,打下手的活儿外包给了罗富贵。
刘坚强问,二连那种交替掩护的战术,九班能不能用。
“用肯定能用,”胡义说,“关键还得地形熟,能找到交替掩护的位置,配合还得密切,枪法得准,最好火力得猛。”
“还猛?九班咱这装备,都比二连强了。”赵保胜觉得太出挑太高调不行,“别火力猛了鬼子把咱当九连来追!”
小红缨却觉得不够:“那有啥!要有两支机枪,我一个狐狸一个,咱九班双机枪组,战术打法可就多了去了!”
罗富贵听得直翻白眼,特么你的机枪不得我来背?
刘坚强听老赵提九连,满眼憧憬,觉得老赵说得对,再强一点,九连都能恢复了。
马良怔怔念叨:“训练,配合,跑得快,地形熟,枪法准,火力猛……”
小红缨接茬:“还得脑子好!练好了如果还想和二连一样老想着打刺刀白刃战,那就白练了。”
刘坚强觉得这在说他,但他没证据。
夜渐渐深,大家的聊性也没那么大,都有自己琢磨的东西,于是休息,岗哨就位。
赵保胜回到山腰,抬头望星空,深深吸一口气,清冽的空气让脑子更清醒。
任重道远啊老赵,火工品得把资料抄出来,还得考虑农业的一摊子事,至少九班的吃喝质量得提上去,那些堆肥什么的,抄出来给团里上交上级推广吧。
现在的九班还差得远,真能练得像特种部队那样强,赵保胜觉得自己就稳了,可以安心想着帮根据地挣钱,到时候鬼子汉奸要不服,带上九班上门,强买强卖!嘿嘿嘿……
……………………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第二天一大早,赵保胜就有些受不了了。
他没带多少咸菜,已经消耗完了,大早上的只有小米粥,别的啥都没了。
九班几个吃了老赵的好处,却依然觉得老赵有点娇气,咱在跑路啊大哥,有粮食就不错啦!还要什么咸菜?
赵保胜不是这么理解的。
咸菜,是盐的主要来源,没咸菜,代表着九班已经快断盐。
没断,是因为宋大户那边弄到一些盐,但那只是盐,总不能喝粥加盐吧?
短时间问题不大,可谁知道会持续多久?
昨晚还畅想保证供给保证训练,特么第二天就断咸菜?
另外,他们只有一个小汤罐,熬粥还好,做不了馒头小米饭,一锅还不够,吃个早饭忙活半天,应急炒面又被罗富贵嚯嚯得差不多了,真要和鬼子纠缠上,饭都吃不上。
几个人听老赵说完,都沉默,确实啊,要跟鬼子拉锯,吃不上饭,光背着粮食有个屁用。
背靠独立团还好,团后勤,包括炊事班,都会想办法解决干粮,但这次情况特殊,后勤跟着主力出去了,二连的补给他们顾不上,可自己吃饭也成了问题。
九班蹲着喝粥,也一起想办法。
锅,可以找王铁匠打一口合适的,其它补给也可以去王家村想想办法。
可山外的情况不明,贸然出山会不会撞上鬼子?
哪怕是正面撞上搜索队,在平原上,九班仍然可能会像胡义估计的那样,付出重大代价。
赵保胜喝完粥,倒水涮了涮饭盒,说:“我就带小红缨去,我俩都有良民证,正好摸一摸县城情况,看能不能打听到主力的消息。”
胡义想跟着,但还有仨在,没他在,非乱套了不可。
小红缨飞快地翻出原来的花袄子罩衫,替换了灰军装罩衫,卸了皮带装备,吩咐胡义看好家当。
赵保胜换回破旧布鞋,也卸了装备,解了绑腿,衣服倒不用换,唯独八路军帽给收拾好放进背篓。
布鞋坏了,趿拉着也能走,进城再弄双新的。
这回跑出来,钱财物资什么的都埋了,唯独不占重量的法币带了不少,几次抢了不少,花得少。
九班绕行向东,绕过罗富贵说的三家集,到了浑水河畔的凌头村附近。
再向东,过河,就没有山了,九班几个八路军打扮的不方便露面。
等赵保胜带着小红缨过河,九班折回三家集附近活动,那边丘陵地带,山好爬,躲藏的地方也多。
春汛还没到,浑水河浅,赵保胜脱鞋涉水,把小红缨背过河。
两人只带了一些粮,打了个小包袱,枪只带了老赵的ppk手枪,藏在小丫头身上。
小红缨也不得不承认,ppk确实是好枪,小巧好藏。
“收好喽,咱进城,只有这把枪好藏好带,别丢了。”赵保胜催着小红缨收起来。
“以前没仔细看,你这个比大眼儿撸子好!”
“好?别看在眼里拔不出来了!收起来!”
“老赵,这个也给我,行不行?”
赵保胜怀疑小红缨有松鼠病,啥都要收起来,从无名村跑的时候,她还挖出一个大油纸包带上了,真以为别人不知道她藏了一挎包弹药。
从凌头村外面经过的时候,赵保胜就发现了,村外地里人很少,村里似乎有几处房子有过火痕迹。
鬼子大队没有往县城北边来,那些房子怕是搜索队做的孽。
梅县周边农村,除了有钱人地主家,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夯土房子高粱杆子麦秸的房顶,一着火就只剩墙。
这说明,梅县平原地区有种高粱的习俗,这是个好事!
青纱帐!
指的就是华北平原上广泛种植的高粱和玉米,夏秋季节,遮天蔽日的高杆作物,可是游击队行动的好掩护。
相反,山里的村庄,倒是谷子种得多,耐旱嘛。
赵保胜感叹,不仔细看,真发现不了这些,抗日神剧可绝不会讲这些。
王家村离浑水河有些距离。
早春的平原上光秃秃泛土色,麦苗开始生长,但那抹绿色还遮不住裸土,树都没几棵,有树的,大概率是有钱人家的坟地。
王家村好像也有房子被点了。
赵保胜带小红缨进村,村里气氛有些诡异。
王铁匠家被烧了棚子,主屋倒是无碍。
不能啊!王铁匠家小儿子不是伪军吗?怎么他家也会遭殃?
王铁匠老两口在收拾废墟,他老伴还时不时抹眼泪。
赵保胜敲了敲几乎不存在的院门,进了院子。
王铁匠唉声叹气的讲述中,赵保胜知道了缘由。
王家还算富裕,家里养了鸡和猪,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可引祸的也是这些。
鬼子的后勤补给,肉食是基本没有的,但肉食又是军队不可或缺的,于是就有了一条,就地补给。
老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的‘鬼子抓鸡’的情节,是百分百真实存在的,那是鬼子在执行军队就地补给的命令。
特么完全就是比土匪还土匪。
王家大儿子说他弟弟在保安团,可来征粮的鬼子听不懂,伪军又是冀省调来的,不光没保住自家东西,人还让打了,抓回了县城。
王家老二进城去找老三想办法赎人去了。
赵保胜陪着唏嘘不已。
特么连伪军家里都会被抢啊!
小红缨眼珠子直转,好像有话,当着人家的面不好说。
赵保胜订了个锅,桶锅,带白铁蒸笼的那种,给了高价,又安慰王铁匠,吉人自有天相。
王家村村民脸上也没有了平原村庄的那种祥和,看来征粮搜索队在村里嚯嚯得不轻。
出了村,小红缨一脸严肃:“老赵,我觉得王家可以用得上!”
赵保胜觉得十二岁的小孩子应该做小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可一想到小红缨在射杀鬼子时的那份冷静,又觉得这个想法,在这个时代,有些奢侈。
“怎么利用,可以等找到主力,和丁政委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烽火逃兵谁让这祸害进了独立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