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汉军事史上一位极为独特的人物——
赵充国。
他并非卫青、霍去病那般光芒万丈的进攻型统帅,而是一位深谋远虑、老成持重的“战略定盘星”。
他的一生,贯穿了汉武帝的开拓、汉昭帝的守成与汉宣帝的中兴,最终在古稀之年,以其超越时代的战略智慧,为帝国解决边患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赵充国的职业生涯,是一部西汉中期边疆战争的“活字典”。
他出身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自幼生长于边郡,精通“骑射”,也就是骑兵战术,这是当时最顶尖的军事专业技能。
他的“入职”和“晋升”,完全是在战火中一步步淬炼出来的:
? 武帝时期:一线业务骨干。
他最初以“良家子”身份加入羽林骑(皇家禁卫军)。
后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身陷重围,他率百余名壮士突围,身披二十余处创伤,一战成名。
此后,他逐渐升迁为中郎将、车骑将军长史,在帝国对羌、氐等族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地区管理”经验。
? 昭帝时期:大区总监。
汉昭帝时期,他因功封为后将军,成为帝国高级军事将领。
当武都郡氐人叛乱时,他受命平乱,展现出不单靠武力,更善于政治瓦解的手腕,成功安定地方。
可以说,在汉宣帝即位时,赵充国已是帝国军界一位德高望重、经验极其丰富的“元老级副总裁”,对帝国的西部和北部“市场”(边疆形势)了如指掌。
公元前63年,西汉西部边境风云突变。
先零羌的首领联合本族各部,与匈奴交通,解除旧约,结成联盟,对汉朝河西走廊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旦羌乱与匈奴联手,帝国花费巨大代价打通的丝绸之路将面临断绝的危险。
面对危机,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
此时,赵充国已七十三岁高龄。
当宣帝问谁可为主将时,赵充国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
然而,朝廷的主流意见是派遣年轻将领,进行快速打击。
一位叫义渠安国的官员被派去处理,他却采取了极其愚蠢的“暴力裁员”策略,诱杀羌人首领,激化了矛盾,导致羌族各部联合反叛,攻城略地,局势彻底失控。
事实证明,赵充国的判断是正确的。
宣帝这才紧急征询他的意见。
赵充国没有急于请战,而是先进行了深刻的“市场分析”:
1. 精准定位主要对手:他指出,羌族各部并非铁板一块。
真正铁心反汉的是先零羌,其他如?、开等部只是被胁迫的。
应采取 “打击首恶,安抚胁从” 的分化策略。
2. 反对盲目扩张:有官员提议趁机在羌地屯田,作为进攻匈奴的基地。
赵充国力排众议,认为这是“舍近求远,空耗国力”,当前首要任务是稳定羌地。
他的分析鞭辟入里,汉宣帝完全采纳。
于是,这位七十三岁的老将,挂帅西征。
赵充国率军抵达前线后,并没有立即发动总攻,而是采取了被后世誉为典范的“攻心战”和“持久战”策略。
1. 坚守不战,挫敌锐气:羌人多次挑战,赵充国命令部队坚守营垒,养精蓄锐。
羌人以为他怯战,逐渐松懈。
此举极大地消耗了羌人的士气和粮草。
2. 恩信招抚,分化瓦解:他严格命令部下不得焚烧羌人村落、践踏农田。
同时,他释放俘虏,宣传汉朝政策:只诛有罪,不杀无辜;能捕杀叛羌者,赏赐财物。
这一招效果显着,?、开等部的首领纷纷表示:“汉军果然不杀我们!”
陆续有万余羌人前来归降。
3. 以逸待劳,雷霆一击:在成功分化敌军后,赵充国才选择时机,对顽抗的先零羌发动进攻。
先零羌本已疲惫,又失去盟友,一触即溃,丢弃辎重,争相渡湟水逃命。
赵充国命令缓慢追击,理由是“穷寇勿迫”,避免敌人狗急跳墙。
此战以极小代价,取得了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
这套组合拳,充分展示了赵充国作为战略家的远见。
他追求的并非斩首多少级,而是以最小的成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地区的长治久安。
击败羌人主力后,如何善后成为关键。
绝大多数将领主张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残余势力后撤军。
但赵充国却上书皇帝,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
罢骑兵,留步兵,在边境线上实行屯田!
这就是着名的 《屯田奏》 ,其核心思想是 “寓兵于农,威德并行”。
他的计算极其精密,堪称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
? 成本效益分析:当时留守的骑兵、步兵每月消耗粮谷近二十万斛,对朝廷是巨大负担。
如果罢免骑兵,只留一万步兵屯田,“益积蓄,省大费”。
? 战略威慑:屯田的士兵平时耕种,战时防守,犹如一道活动的长城,对羌人形成持续的军事压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坐得必胜之道”)。
? 经济开发:屯田可以开发利用边疆的土地资源,实现粮食自给,甚至反哺内地。
? 不战而胜:通过长期屯驻,可以坐等羌人内部自行分化瓦解(“以全胜之兵,坐待羌虏之敝”)。
这一战略思想,遭到了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认为他畏敌不前。
但赵充国展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勇气,他连续三次上书,引经据典,反复陈述利弊,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交出指挥权,只保留中郎将身份,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最终,他的真诚与远见打动了汉宣帝。
宣帝回复说:“将军之计甚善,请按照你的方案执行吧。”
屯田策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
羌人见汉军有长期驻扎之意,内部迅速分裂,先后有数万人归降。
不到一年,西羌之乱基本平定。
赵充国这才振旅还朝。
此后,他退休居家,但汉宣帝每逢商议“四夷之事”,仍会征询他的意见。
他于公元前52年安然离世,享年八十六岁。
赵充国最大的历史贡献,并非斩首多少级,而是他提出的 “屯田戍边” 战略。
这一战略将军事防御、经济开发和政治安抚融为一体,成本低而效益长,成为后世历代王朝治理边疆的圭臬。
诸葛亮在渭滨屯田,曹操的屯田制,乃至后世的军屯、民屯,无不闪烁着赵充国战略思想的光芒。
他是一位真正的战略家,而非单纯的战将。
他用一生的经验,在暮年写下了最辉煌的篇章,证明了最伟大的胜利,往往不是通过最激烈的战斗,而是通过最深邃的智慧取得的。
赵充国,这位西汉的“战略顾问”,以其务实、持重和远见,为中华民族的边疆经营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