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长安,朱雀大街上车马喧阗,胡商的驼队与江南的舟船载来四海风物,也迎接着远渡重洋的异邦学子。开元五年(公元 717 年),一支来自日本的遣唐使团抵达长安,其中一位年仅十九岁的青年,身着素色和服,眼神里满是对未知土地的好奇与向往,他便是阿倍仲麻吕 —— 后来以 “晁衡” 之名,在大唐的文苑与仕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动人的符号之一。
阿倍仲麻吕出身日本奈良贵族家庭,自幼饱读汉籍,对中华文明心生向往。当时的日本正值奈良时代,遣唐使制度已推行百余年,无数日本学子渡海而来,渴望汲取大唐的典章制度、文化艺术。阿倍仲麻吕凭借出众的才学,被选中加入第九次遣唐使团。渡海之路艰险异常,船队从难波(今大阪)出发,经东海、黄海,一路遭遇风浪,多名船员葬身鱼腹,他所在的船只虽侥幸抵达,却也历经数月颠簸。当踏上长安土地的那一刻,他望着巍峨的大明宫城楼,暗下决心:定要在这里学有所成,不负此行。
初到长安,阿倍仲麻吕便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与学习能力。他很快熟练掌握汉语,甚至能写出工整的骈文,随后被朝廷安排进入国子监太学深造。太学是大唐最高学府,教授《礼记》《左传》《诗经》等儒家经典,同窗多为大唐宗室子弟与各州郡才俊。面对繁重的学业,阿倍仲麻吕昼夜苦读,常常深夜仍在灯下批注典籍,他的刻苦与聪慧很快赢得师生认可。一次太学考试,他对答如流,见解独到,连主考官都惊叹:“此子虽为异邦人,其汉学功底竟胜我朝许多学子!”
学成之后,阿倍仲麻吕通过科举考试,正式踏入大唐仕途。唐玄宗李隆基对这位来自日本的才子十分赏识,赐名 “晁衡”,任命他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负责整理皇家典籍。这份差事虽清闲,却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宫中珍藏的孤本善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不久后,他又升任门下省左补阙,得以参与朝政议事,为皇帝建言献策。据《旧唐书》记载,他曾就日本与大唐的贸易往来提出建议,主张简化通关流程、保护商旅安全,唐玄宗采纳后,两国贸易愈发频繁,民间交流也更加密切。
在长安的数十年间,阿倍仲麻吕不仅在仕途上稳步前行,更与众多唐代文人结下深厚情谊。他性格豁达,诗文造诣颇高,常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诗人饮酒唱和,留下许多佳话。天宝初年,储光羲曾作《洛中贻朝校书衡》,诗中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一句,既赞美了大唐的盛世气象,也表达了对晁衡的欣赏。王维与他更是挚友,两人时常一同游览长安名胜,探讨诗画艺术。后来晁衡归国前夕,王维写下《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中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既描绘了渡海的遥远艰险,也饱含着不舍之情,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经典诗作。
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他与李白的一段交往。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 年),阿倍仲麻吕已在大唐为官三十余年,思乡之情日益浓烈,便向唐玄宗请求归国。玄宗虽不舍,但念其思乡心切,最终应允,并任命他为唐朝护送使,与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一同返程。然而,船队行至东海时,遭遇强烈风暴,阿倍仲麻吕所乘的船只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漂向了安南(今越南)一带,消息传回长安,众人皆以为他已葬身大海。李白得知后,悲痛不已,挥笔写下《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中以 “明月” 喻指晁衡,既惋惜他的 “沉没”,也赞美他如明月般高洁的品格,这份跨越国界的友情,至今仍被人传颂。
事实上,阿倍仲麻吕并未遇难。他所乘的船只在安南沿海触礁,船员大多遇难,他与少数幸存者侥幸上岸,却又遭遇当地土着的袭击,历经艰险才辗转回到长安。当他出现在长安街头时,全城震惊,李白更是又惊又喜,连忙修改诗作,为好友的归来庆贺。经此一劫,阿倍仲麻吕对大唐的感情愈发深厚,也彻底断绝了归国的念头,决定终老于此。唐玄宗对他的归来十分欣慰,将他升任秘书监,官至从三品,掌管国家藏书与经籍整理,这份信任与礼遇,在异国官员中极为罕见。
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沦陷,阿倍仲麻吕随唐玄宗逃往蜀地。战乱期间,他始终不离不弃,协助处理政务,展现出忠诚与担当。战乱平息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此时的他已年近七旬,却仍坚守在岗位上,直至大历五年(公元 770 年)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三岁。唐代宗为表彰他的功绩,追赠他为潞州大都督,葬于长安城外的凤栖原,与许多唐代名臣为邻。
阿倍仲麻吕的一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缩影。他将大唐的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化发展;同时,他也将日本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介绍到大唐,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他在大唐的仕途与交游,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华与品格,更证明了文化无国界,真诚的交流与友谊能够跨越山海。如今,在西安与奈良,都建有纪念他的石碑与塑像,他的故事仍在两国人民之间流传,成为中日友好的永恒象征。
千百年过去,沧海桑田,当年的遣唐使船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阿倍仲麻吕(晁衡)所代表的文化交流精神,却如明月般照耀着后世。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让人们懂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唯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共同谱写美好的篇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