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李薇如同水滴融入大海,彻底消失在城南繁杂的市井之中。她没有再去刻意打探消息,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另一件事上——行医。
她选择的落脚点,是一家名为“济仁堂”的、规模中等、口碑尚可的药堂。并非以坐堂大夫的身份,那太过招摇,也无人引荐。她只是凭借着自己对草药的精湛辨识能力和一手利落的药材处理功夫,应征成为了药堂后坊的一名**切药工**。
这份工作辛苦、琐碎,报酬微薄,却能让她名正言顺地接触各种药材,观察来往的病患和大夫,更重要的是,能让她悄无声息地融入京城的医疗网络,并为自己下一步的计划打下基础。
她依旧保持着低调,每日早早来到药堂,换上统一的粗布工服,埋首于成堆的药材之中。手中的切药刀在她指尖翻飞,无论是坚韧的根茎还是轻飘的草叶,皆能按照要求切成厚薄均匀、大小一致的片、段、丝、末,动作精准流畅,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很快便赢得了后坊老师傅的认可。
但她真正的目的,并非在此。
她利用切药工的便利,细心观察着坐堂大夫们开出的方子,以及前来抓药之人的病情描述。她发现,济仁堂虽有名声,但几位坐堂大夫医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或沉疴旧疾,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开出些温补调理的方子,效果甚微。
这,正是她的机会。
她开始有选择性地“出手”。并非直接问诊,而是利用极其隐晦的方式。
有时,她会“无意间”与负责抓药的学徒闲聊,提及某种药材的替代品或更佳的处理方法,能略微提升药效;有时,她会趁着帮忙分装药散时,对某些明显药性冲突或剂量不当的方子,以请教的口吻提出一点微不足道的疑问,引导学徒重新核对;更有一次,一位久咳不愈、被大夫断为“肺痨”已无良方的老妇人前来抓药,李薇趁着无人注意,悄悄将自己用边角料配制的、加入了一丝微不可查“润玉散”药气的止咳药粉,混入了老妇人的药包中。
数日后,那老妇人竟在儿子的搀扶下,特意来到济仁堂道谢,称咳嗽大为好转,精神也健旺了许多。坐堂大夫惊疑不定,只当是自己之前的方子起了效,或是病人自身恢复力强,并未深究。
但类似的事情,渐渐多了起来。
一位被头痛折磨多年的账房先生,用了经李薇“无意”提点后调整了辅药的方子,症状减轻;一个腿上长年疮疡不愈的脚夫,用了李薇“不小心”多包进去的一点自制生肌散,伤口开始收敛……
这些变化细微,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却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在济仁堂内部和部分底层病患中,荡开了一圈小小的涟漪。渐渐地,后坊那个沉默寡言、切药手艺极好的“李娘子”,似乎有些不同寻常的说法,开始在某些细心的学徒和久病成医的老病号之间悄悄流传。
李薇要的,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她不求立刻扬名立万,只求在特定的小圈子里,建立起一种模糊的、“或许有点本事”的认知。
时机逐渐成熟。
这一日,药堂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是一位穿着体面、但眉宇间带着浓重忧色的管家模样中年人,扶着一位不断剧烈咳嗽、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的锦衣少年。少年约莫十二三岁,咳得撕心裂肺,几乎喘不上气,显然是急症。
坐堂的刘大夫上前诊脉,又看了舌苔,眉头紧锁,沉吟半晌,开了剂清热化痰的方子。
那管家却急了:“刘大夫,我家小公子这病来得凶猛,前两日只是微咳,今日却突然加重至此!您这方子……怕是缓不济急啊!能否用些猛药,先压下这咳喘?”
刘大夫面露难色:“公子年纪尚小,体质未固,猛药恐伤根本,还是以稳妥为……”
“咳咳咳——呕!”那少年猛地一阵剧咳,竟俯身干呕起来,脸色由红转青,眼看就要背过气去!
堂内顿时一片慌乱。管家急得满头大汗,连连跺脚。
就在这混乱之际,一个轻柔却清晰的声音在角落响起:
“或可尝试,以金沸草三钱,蜜炙枇杷叶五钱,急火快煎一盏,兑入姜汁三滴,趁热频服。或能暂缓痉咳。”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说话的是后坊那个平日里只知低头切药的李娘子。她不知何时已放下切药刀,站在通往后坊的门帘旁,神色平静。
刘大夫先是一愣,随即不悦道:“李娘子,你一个切药工,岂可妄议方剂?还不退下!”
那管家却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也顾不得许多,急声道:“这位娘子,你方才说的方子,可能立刻煎来?”
李薇看向刘大夫,语气依旧平和:“刘大夫,此方出自《肘后备急方》化裁,药性平和,专治风邪闭肺之急咳。小公子眼下气息将窒,恐等不得常规方剂起效了。”
刘大夫被她点出方剂出处,又是一怔,再看那少年情况确实危急,咬了咬牙,对学徒喝道:“还不照李娘子说的,快去煎药!”
药很快煎好,喂服下去。不过半盏茶的功夫,那少年剧烈的咳嗽竟真的渐渐平复下来,虽然依旧喘息,但脸色已不再青紫,呼吸也顺畅了许多。
堂内众人皆松了口气,看向李薇的目光顿时不同了。
那管家更是连连道谢,又仔细问了李薇姓名,这才扶着好转的小公子离去。
刘大夫神色复杂地看了李薇一眼,终究没再说什么,只是挥挥手让她回去干活。
经此一事,“济仁堂有个切药工娘子医术不凡”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在城南这一片迅速传开。虽未引起上层社会的注意,但在平民百姓和部分消息灵通的小吏、商贾之中,李薇这个名字,算是初步立住了。
李薇知道,第一步已经成功。她成功地从一个完全隐匿的状态,过渡到了一个拥有合理身份和一定“技术口碑”的半公开状态。
接下来,她需要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病人”,或者一个合适的“机会”,能够让她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信息网,或者……直接接触到与李家旧案相关的人物。
她依旧每日在济仁堂切药,低调而安静。
但暗地里,她的网已经悄然撒下。胸前的玉佩温润如常,仿佛在静静蛰伏,等待着真正需要它绽放光芒的时刻。
京城的水面,因她这枚小小石子的投入,开始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涟漪。而这涟漪,终将扩散到更远、更深的地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