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接着写道:
是以,从国防大局着眼,守台湾,则东南安;弃台湾,则东南乱。
此非危言耸听,乃是老朽数十年总督闽浙,深谙海事后所得出之血泪教训。
台湾之物产与民生——不可弃之膏腴宝地
论者又言,台湾乃蛮荒之地,民顽风陋,治理不易。
此更是未经之谈。
老朽在福建,对台湾情形略知一二。
此地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种稻可一年三熟,蔗糖、鹿皮、硫磺、樟脑之产,冠绝东南。
其地之富庶,足以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反哺内地。
郑氏之所以能久抗,正是凭借台湾之财力。
如今此地已归朝廷,我们为何不能善加利用?
只要朝廷选派贤能干吏,安抚遗民,鼓励垦殖,开放贸易,不出二十年,台湾必成东南一大财源,为朝廷平添无数税赋。
至于民心,台湾民众,多为闽粤之民渡海而成,本就是我朝子民。
他们背井离乡,只为求生。
郑氏败亡,人心思定。
此时朝廷若能施以仁政,减免赋税,使其安居乐业,则民心自附。
反之,若强行将其迁回内地,则彼等在台之田产、庐舍尽皆抛弃,半生心血化为乌有,必怨声载道,激起民变。
即便强迁成功,数十万流离失所之民涌入内地,亦是地方治理之一大难题。故安抚台湾遗民,就地治理,乃上上之策。
为千秋万代计,恳请将军联名上疏
将军,启圣已草拟奏疏,痛陈《保留台湾议》,将以上诸点,详细奏闻圣上。
然启圣人微言轻,且长年在外,于朝中诸公影响有限。
兼之老朽年事已高,精力日衰,恐此一封奏折,不足以扭转乾坤,唤醒庙堂诸公。
此事之成败,关键在于将军。
将军乃平台首功之臣,亲历战阵,深知台湾形势之险要。
圣上对将军信任有加,将军之言,于圣心必有千钧之重。
若将军能另上一疏,或与老朽联名共奏,以赫赫战功之将帅身份,力陈守台之利,弃台之害,则此事必谐矣!
启圣斗胆,恳请将军以国家社稷为重,以东南百姓安危为念,暂且放下你我昔日之些许嫌隙。
你我二人,一文一武,一同为朝廷筹划平台大计,如今更应一同为朝廷擘画守台之长策。
此事若成,则将军之功,不仅在于平台,更在于保台,此乃泽被子孙、功在千秋之伟业!
为表决心,启圣愿在此立誓:若朝廷能纳我等之议,保留台湾,设府管辖,启圣愿以残年余力,倾尽家产,身家性命,为朝廷保此疆土,治此遗民,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不使台湾成为朝廷之负累。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朽病体在身,心潮澎湃,临颖涕零,不知所云。
唯盼将军能明察老朽一片赤诚之心,速做决断,以安天下。
顺颂
戎安
福建总督 姚启圣 顿首
康熙二十二年 秋
“姚都啊……”
施琅缓缓地放下手中的酒坛子,那酒坛子在他手中已经变得空荡荡的了,仿佛他心中的某种东西也随着酒液一同流淌殆尽。
他凝视着那空酒坛子,眼神有些迷离,仿佛透过它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你是信任我施琅……”施琅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像是被什么东西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他的泪花在眼眶中打转,晶莹剔透,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
施琅抬起头,模糊的视线中,姚启圣的身影若隐若现。
那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熟悉的是他们曾经一起共事的日子,陌生的是此刻姚启圣对他的态度。
“海霹雳,我呸!”姚启圣的声音突然在施琅耳边炸响,如同一道惊雷。
施琅的身体猛地一颤,他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个指着自己大骂的老东西。
“你还海霹雳了,若保不住台湾,你枉为海霹雳!”姚启圣的话语像一把利剑,直刺施琅的心脏。
施琅的嘴唇微微颤抖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发不出声音。
“老东西你放心,台湾是你我共同的功劳,我绝对不会让朝廷放弃台湾!”
施琅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却充满了坚定。
台湾的去留问题,就像一块巨石压在施琅的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很久,成为他心中一个巨大的痛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得不去拜访礼部右侍郎苏拜和福建巡抚金鋐。
苏拜是在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底才离开京城,到福建上任的。
而金鋐,也仅仅做了福建巡抚七个月而已。
施琅不知道他们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如何,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理解他的苦衷。
但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去试一试,因为台湾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他一生的痛,和姚启圣的梦。
金鋐上任之后,对姚启圣和其他福建官员的行事风格极为不满,于是接二连三地向康熙上书弹劾他们。
然而,让金鋐始料未及的是,康熙竟然对他的举动大为光火,并怒斥道:
“他刚到任就开始弹劾他人,无非就是想让下属畏惧自己罢了。这种恶习长期沿袭,实在是非常不妥当,你们都要记住!”
金鋐原本打算大干一场,三把火还没烧完,就已经得罪了福建的众多官员,不仅遭到了他们的冷眼相待,还让康熙对他心生不悦。
更糟糕的是,朝廷对金鋐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与此同时,苏拜也是个胆小怕事之人,面对台湾的去留问题,尽管施琅不停地强调台湾的重要性,但苏拜和金鋐的态度却都显得犹豫不决、支支吾吾,谁也不肯明确表态。
“你们啊……”施琅怒不可遏地指着金鋐和苏拜,心中充满了愤恨。
从这两人的态度来看,即使放弃台湾,对他们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想到这里,施琅深感失望和无奈,他转身回到驿馆,决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决心。
在驿馆中,施琅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名垂千古的《恭陈台湾弃留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康熙正史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