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门扉,那扇贴着“安”字的木门又晃了一下。
玄阳站在高台边缘,目光落在村口石碑前。几个孩子正围在碑旁,用炭条在地上描摹三个字。他们写得歪斜,却一笔一划极认真。一名老农拄杖走过,顺手捡起一根树枝,在泥地上补了一横,嘴里念叨:“这‘生’字下面要稳,像犁沟一样深才扛得住风雨。”
玄阳未动,只是将手中的万灵拂尘轻轻搭在肩头。
他感知到了——不是靠通天箓,也不是凭符纹流转,而是从这片土地里自然升起的一股气息。千万次执笔,千万次落墨,每一次都带着祈愿、期盼、敬畏。这些念头原本散乱如尘,如今却悄然汇流,朝着同一个方向涌去。
仓颉就坐在学堂外的矮凳上,面前摊开一块新制的玉版。他双瞳重叠如环,眉心微颤,手中朱笔悬于半空,迟迟未落。
最后一字,是“道”。
这一字不能错,也不能勉强。它必须自人心中来,由天地认可。
玄阳知道,仓颉已准备多年。从最初临摹万物之形,到后来参悟音律节气,再到今日以民心为墨、以岁月为纸,每一步都踏得踏实。可越是接近圆满,越难落笔。因为此字一旦成形,便不只是文字,而是文明的根基。
苍穹之上,云层无声聚拢。
并非雷雨将至的那种厚重乌云,而是一片澄澈的银白,像是某种无形之力正在酝酿。但与此同时,天际某处微微扭曲,一道极细的裂痕浮现,透出一丝冰冷的气息——非金非火,非生非死,仿佛一切秩序的尽头。
玄阳抬眼,通天箓在他脑后缓缓旋转,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却让那道裂痕微微震颤了一下,随即隐没。
他知道那是谁的目光。
但他不动。
也不语。
只将拂尘抬起,对着虚空轻轻划了三下。
第一道,横贯东方,引的是春耕时农夫俯身插秧的姿态;
第二道,纵穿南野,应的是母亲怀抱婴儿轻拍脊背的节奏;
第三道,斜落西山,合的是学子初诵书文时那一声清亮的“啊——”。
三笔不成字,亦不结符,却像三条看不见的河流,从人间各处汇聚而来:灶台边抄写的药方、田埂上刻下的记号、孩童涂鸦的墙角……所有曾被用心书写过的痕迹,都在这一刻被唤醒,顺着那三道轨迹逆流而上,直冲云霄。
仓颉闭上了眼睛。
他不再看天,也不再看地。
耳边传来的声音,却是前所未有的清晰——
有妇人在灯下教女儿写字:“这个‘和’字,左边是禾苗,右边是嘴巴,吃饱了,心就平了。”
有老兵在祠堂前焚符祭友:“兄弟,我给你写了名字,你认得吧?”
还有渔夫在船上用刀尖在船板上划出“获”字,喃喃道:“今日出江,求个满舱。”
这些声音原本渺远,此刻却如潮水般涌入他的识海。他感到胸口发烫,指尖发麻,那一支朱笔竟自行颤抖起来,似有千钧之力要推动它落下。
他深吸一口气,提笔。
第一笔,横。
不疾不徐,如大地承负万类,无声无息,却不可动摇。
第二笔,竖。
直贯中庭,似人立于天地之间,脊梁不弯,意志不折。
第三笔,点。
极轻,却又极重,像一声叹息,也像一句誓言。
当最后一滴朱砂触碰到玉版的瞬间,整片天空骤然亮起。
不是闪电,也不是霞光,而是一种纯粹的、流动的紫气,自东而来,绵延万里,笼罩整个中原大地。云层裂开,一道光柱垂落,正照在仓颉面前的玉版之上。
那“道”字浮了起来,脱离玉版,悬于半空。它的形态并不固定,时而如星斗排列,时而似水流蜿蜒,时而又化作万千百姓执笔书写的身影交织而成。
紧接着,九重天外响起钟鸣。
一声,两声,三声……共九响。
每一声落下,便有一团功德之云凝聚成型,漂浮于高空。那些云团并非静止,而是缓缓旋转,内部闪烁着无数尚未定型的文字雏形——有的像鸟迹,有的像水纹,有的则分明是人说话时口型的凝固。
玄阳仰首,伸手一召。
三块石碑自远处飞来,正是之前所立的“安”“和”“生”。它们表面已被烟火熏染,字迹也有磨损,但每一笔划都浸透过人心的温度。
他拂尘轻点,三碑同时碎裂,化作光尘升腾,与空中那个“道”字相融。
刹那间,一股无形波动扩散开来。
它不伤人,不毁物,只是轻轻拂过每一户人家的窗棂、门楣、书案、灶台。凡是曾有人诚心书写过符文的地方,都泛起一层微不可察的青光。
随后,光雨降下。
不是倾盆而泻,而是如细雪般飘落。每一粒光点都极小,落入泥土不见踪影,沾上纸张却能停留片刻,然后缓缓渗入,留下一个极淡的印记——那是最原始的文字符种,无需传授,只要执笔之人怀有真诚之意,便能在书写时自然而然引动一丝符力。
村中一名盲童正坐在门槛上,手指摩挲着父亲刻给他的木牌。忽然,他指尖一热,仿佛有什么东西顺着指腹流入心中。他怔了一下,脱口而出:“爹,我好像……看见了一个‘光’字。”
学堂里,一位老塾师正在教学生描红。当他写下“学”字的最后一捺时,笔尖突然自行发光,整张纸浮现出一圈淡淡的符环。学生们惊叫起来,他却笑了:“这不是神迹,是我们自己写的字,活了。”
玄阳依旧站在高台上。
他看着远处山坡上,一个少女跪在坟前,用树枝在地上写下一个“念”字。风吹过,沙土掩埋了痕迹,但她脸上却露出了笑容。
他也看到了仓颉。
那位弟子没有留在众人簇拥之中,也没有去接受族老们的跪拜。他在一片空地上铺开一张粗纸,拿起一支旧笔,正低头教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写字。
“这是‘安’。”他说,“你要写得稳一点。”
孩子点点头,用力握住笔杆,开始一笔一划地临摹。
玄阳收回视线,望向更远的地方。
那里有更多的村落,更多的灯火,更多尚未学会执笔的人。
他知道,从今往后,不再需要谁去传授符法,也不再需要圣人亲临指点。只要还有人愿意拿起笔,写下第一个字,符道就会在那里生根。
风再次吹起他的衣角。
他抬起右手,掌心向上,仿佛承接什么。
一粒光点落下,停在他的指尖,微微跳动,像一颗刚苏醒的心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洪荒万符之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