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清剿行动如同大浪淘沙,刘和麾下的军队规模如同滚雪球般迅速膨胀。最初的涿郡义军骨干、刘焉拨付的官军、数次大战后的幸存老兵、以及源源不断吸纳经过甄别的黄巾降卒…各色人马汇聚一堂,虽士气可用,但来源复杂,号令习惯、战斗能力乃至忠诚度都参差不齐。一支人数众多却内部混乱的军队,非但不是助力,反而是隐患。
刘和深知,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整编,确立绝对的指挥权威和统一的意志,这支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很可能变得臃肿而低效,甚至可能在未来的关键战役中崩溃。于是,在主要区域的匪患初步平定后,他选择了涿郡作为临时基地,下令全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休整与整编。
整编的第一步,便是确立清晰的组织架构。刘和废除了原本略显粗糙的编制,参考汉军旧制并融入一些现代军队理念,重新划分军、曲、屯、队各级单位。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自然是关羽、张飞这两位毋庸置疑的万人敌。刘和正式明确: “关羽为荡寇校尉,张飞为破贼校尉,位在诸将之上,凡战阵之事,皆可先行决断,后行报我!” 此举不仅名正言顺地确立了关张二人全军副统帅的地位,更是向所有人宣告了他们无可替代的价值与刘和对他们毫无保留的信任。关羽、张飞慨然受命,心中对这位兄长的信重更为感佩。
接下来便是中下层军官的任命。刘和大力提拔在之前战斗中表现出忠诚与勇武的早期嫡系,尤其是最初跟随他的家将刘勇。 (洞察之戒:刘勇,武力72→75,统御65→68,忠诚度95,特性:勤勉,忠诚…可堪大用) 刘用被任命为军司马,独领一曲精锐,成为连接高层将领与基层士兵的重要桥梁。其余在涿郡募兵、沮水之战、清剿行动中崭露头角的军官,也纷纷得到提拔,充实到各级指挥岗位。而那些原官军系统带来的、或是新降人员中的军官,虽有才能却忠诚未卜者,则大多明升暗降,调任副职或参谋闲职,兵权则逐步转移到可靠之人手中。
对于数量庞大的降卒和新兵,刘和采取了“打散重组,以老带新”的原则。将不同来源的兵员混合编制,确保每一屯、每一队中,老兵、新兵、降卒比例合理,并以忠诚可靠的老兵或提拔的嫡系军官为核心,牢牢掌握部队。
整编的第二步,是严格的纪律重申与赏罚分明。刘和亲自参与修订军规,条款清晰,惩罚严厉。无论是抢掠民财、欺凌同袍还是临阵脱逃,皆依律严惩,绝不姑息。同时,对于作战英勇、有功之士,则及时给予厚赏,钱财、布匹、晋升机会毫不吝啬。数次公开的赏功罚过大会,极大地震慑了军纪涣散之徒,也激励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士卒。
最重要的第三步,则是持续不断的思想灌输。每日操练间隙、饭前饭后,都有专门的文书或军官向士卒们宣讲: “吾等为何而战?为平定叛乱,恢复太平!为保护家乡父老,不被贼寇荼毒!” “朝廷厚恩,刘使君(刘焉)信任,刘都尉带领吾等屡战屡胜,方有今日!” “忠君爱国,乃军人本分!追随刘都尉,匡扶汉室,方是正途!”
这些话语反复强调,将“忠君”(大汉朝廷)、“爱国”(保境安民)与“效忠刘使君(刘焉)”、“追随刘都尉(刘和)”巧妙地捆绑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在士卒心中构建起一套以刘和为核心的价值认同和忠诚体系。尤其是对那些来自降卒的士兵而言,这套说辞给了他们一个重新开始、成为“官军”、为正义而战的心理归属感。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刘和高效地完成了对军队的消化和重塑。一支来源复杂、鱼龙混杂的队伍,逐渐被整合成层级分明、号令统一、逐渐孕育出共同荣誉感和归属感的新型军队。虽然战斗力完全达到精锐尚需时日淬炼,但指挥链条已经畅通,刘和的权威通过关张的支持、嫡系的掌控、严格的纪律和思想的引导,深深地植入了这支军队的骨髓。
站在点将台上,望着台下操练的、已是焕然一新的部队,刘和目光沉静。乱世之中,手中有这样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是真正的立足之本。
“幽州,乃至这天下,终将听到我们的声音。”他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看似古朴的戒指,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力量与自身【统御】属性的缓慢而坚实的增长。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幽州铁骑:开局替刘备结拜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