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深秋,沧溟岛的季风带着凉意掠过海面,吹向这座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的岛屿。从高空俯瞰,整座岛的地貌脉络清晰分明——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沧溟山脉”,主峰海拔1200米,峰顶常年覆着薄霜,山间溪流纵横,顺着山势向四周蔓延,最终汇入平原地带的湖泊与河流;山脉四周是开阔的平原,占全岛面积的六成,土壤肥沃,适合耕种,如今已种满了水稻、棉花和甘蔗,金黄与翠绿交织成一片;平原边缘零星分布着小片丘陵,坡度和缓,部分区域已开辟成果园,剩下的仍保留着原始植被,成了岛民放牧、采集野果的去处。
五年前,林策初到沧溟岛时,这座辽阔的岛屿还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那时全岛人口仅10万出头,大多集中在北部的北港村、南部的南港村等几个零散村落,中部山脉和东部丘陵地带几乎无人涉足,更没有明确的行政区域划分。岛民们靠着捕鱼、种地为生,工具简陋,收成看天,遇到台风或旱灾,就得靠储存的粮食度日。那时的沧溟岛,没有学堂、没有医院,更没有工厂,唯一的“贸易”是跟偶尔停靠的商船交换物资,日子过得贫瘠又闭塞。
而现在,沿着平原上的土路行走,能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从北港村向东,原本的荒地上建起了成片的砖瓦房,形成了如今的“沧溟镇”——这里是全岛的政务中心,镇中心矗立着指挥部、财政部、司法部等部门的办公楼,旁边是能容纳千人的广场,每月初一、十五会举办集市,热闹非凡。除了沧溟镇,西部的“西坡镇”、东部的“东坡镇”、南部的“南港镇”也初具规模,每个镇都有学堂、卫生所和便民商店,镇与镇之间的土路虽未完全硬化,但已能通行马车和货运牛车,往来便利。
人口的增长是沧溟岛变化的直观体现。到1955年底,全岛人口已突破45万,较五年前增长了3.5倍。新增人口中,既有从华夏迁徙而来的农民、工人和技术人员——他们带着种植技术、机械知识来到岛上,成了农业试验田的农技员、机械厂的工程师;也有从周边小岛投奔而来的渔民——他们听说沧溟岛有稳定的工作和完善的保障,举家迁移,如今大多在罐头厂、渔港工作;还有少量原本生活在中部山脉边缘的土着居民——他们世代以刀耕火种的方式耕种,人数不足2万,五年间逐渐向平原镇落靠近,部分人已学会使用新式农具,开始在政府划分的耕地上种植作物。
不过,受限于人口规模,沧溟岛目前仅明确规划了沧溟镇、西坡镇、东坡镇、南港镇四个镇级行政单位,其余区域仍处于“待规划”状态。林策站在沧溟镇的了望塔上,看着地图上标注的空白区域,心里清楚: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5万人口只是起点,未来还需要更多人来开发这片土地,让岛屿的每一寸角落都焕发生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