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冬,沧溟岛西部的沧溟山脉脚下,一片荒地上插满了木桩——这里是林彻选定的兵工厂选址,背靠山脉能躲避空袭,附近的铁矿和煤矿可供应原材料,距离北港工业区仅十公里,还能共享部分设备和工人。奠基仪式那天,没有锣鼓喧天,只有200名刚招募的新兵和50名从华夏请来的军工技术员,顶着寒风站在工地上,看着林彻挥起铁锹,铲下第一捧带着霜气的泥土。
“这不是普通的工厂,是沧溟岛的‘护身甲’。”林彻把铁锹递给身边的华夏技术员王工,“王工,麻烦你们多费心,让咱们的兵工厂早点出活,让岛上的人早点安心。”王工接过铁锹,重重铲了一锹土,冻土在铁锹下碎裂:“林岛主放心,我们带来了最成熟的步枪和炮弹生产线图纸,只要材料跟得上,三个月内就能造出第一把步枪。”
兵工厂的建设比想象中更紧迫。林彻从机械厂、铁矿场调来了最好的工人,24小时轮班施工,白天浇筑厂房地基,晚上加班焊接钢架;华夏技术员们则手把手教工人看图纸、认零件,王工每天泡在工地上,嗓子哑了就含块润喉糖,眼睛红了就用冷水敷一敷,生怕耽误进度。
19岁的陈明原本是电力班的学生,听说兵工厂缺懂电路的人,主动报名调了过来。他跟着王工学装步枪的击发装置,手指被零件划破了好几道口子,却从没喊过疼。“林岛主说,这枪是用来保护家乡的,我多学一点,以后就能多造一把枪,多保护一个人。”陈明用布条包扎手指时,目光还黏在图纸上,生怕漏看一个电路接口。
与此同时,枪械和子弹的原材料筹备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工程部的周工带着团队,在沧溟山脉里找到了三处铁矿,组织工人用炸药炸开矿洞,再用手推车把矿石运出来;北港工业区的机械厂则改造了两条生产线,专门炼制枪管需要的特种钢材。第一次炼钢时,熔炉温度不够,炼出的钢材硬度不达标,工人们急得团团转。林彻亲自到钢厂,凭着未来的冶金知识,调整了焦炭和铁矿的配比,还在熔炉两侧加了通风口。当第一炉泛着青光的特种钢材出炉时,工人们围着钢水欢呼,周工抹了把汗说:“还是林岛主有办法,不然我们还得走好多弯路。”
三个月后,兵工厂的第一座厂房正式投产。当第一把“沧溟-1型”步枪造出来时,林彻亲自测试——他举起步枪,瞄准500米外的靶心,扣下扳机,子弹精准命中十环。周围的工人和技术员都鼓起掌来,王工拿着步枪检查:“这枪的性能比华夏现在装备的步枪还强一点,射程远、精度高,适合岛上的山地和海上作战。”
第一批步枪很快送到了新兵手里。在北港的训练场上,林彻穿着作战服,亲自教新兵拆枪、装枪、射击。他的动作快而准,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清晰明了,新兵们看得目不转睛。“持枪要稳,呼吸要匀,瞄准的时候,把准星、缺口和靶心对齐,扣扳机时要轻,不能晃。”林彻手把手纠正一个新兵的姿势,“你们手里的枪,是用来保护家人、保护家乡的,所以每一次射击,都要做到精准无误。”
新兵们的训练格外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队列、练格斗、练射击,中午只休息一个小时,晚上还要学战术理论。北港村的王大牛也在新兵里,他以前是机械厂的工人,力气大,学射击特别快,很快成了新兵里的尖子。“以前觉得当兵就是扛枪,现在才知道,要保护好岛,得学的东西太多了。”王大牛擦着手里的步枪,枪身被他擦得发亮。
兵工厂的建设没有停下脚步。1958年初,第二座厂房开工,专门生产舰炮和炮弹;第三座厂房则规划生产坦克零部件。林彻还从华夏请来了船舶设计专家,在北港造船厂指导工人改造巡逻舰——给舰身加装50毫米厚的装甲,甲板上配备“沧溟-1型”舰炮,让原本只能巡逻的小艇,变成能战斗的中型军舰。
站在兵工厂的屋顶,看着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听着机器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林彻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兵工厂只是开始,要建成完整的军事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沧溟岛迟早会有足够的力量,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