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夏德麟风尘仆仆地从运城回来了,同行的还有一位戴着眼镜、穿着蓝色人民服的年轻技术员,姓陈。
几辆东风大解放卡车满载着崭新的机器部件,轰隆隆地驶进了北大窑砖厂那简陋的工地。
沉寂已久的盐碱地,仿佛被注入了强心剂,巨大的轰鸣声日夜不息,震得脚下的土地都在微微颤抖。工人们围着那些锃亮的钢铁家伙,兴奋地议论着,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干劲。
然而,这巨大的希望很快被现实蒙上了一层阴影。
机器终究不是田里听话的老黄牛,它们会发热,会卡壳,会发出怪叫。
陈技术员终究是临时的,厂家只给了十天的调试期。没有他,这些轰鸣的钢铁巨兽,随时可能变成一堆昂贵的废铁。
“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员!”盘山农场的主任韩庆年的眉头拧成了疙瘩。和几个砖厂的技术骨干在烟雾缭绕的队部里斩钉截铁地说。他刚刚从省里争取到三个宝贵的名额——去鞍山技校学习三年。
可难题接踵而至:砖厂新招的一百多号工人,大多没上过学,能完整写出自己名字的,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送谁去?”德麟看着韩主任带回来的盖着红章的推荐表,感到肩上的担子从未如此沉重。
一直沉默着的夏三爷,抬起布满红丝的眼睛:“大海捞针不行。得找那些念过书的半大小子,或者家属也行,让他们来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择优录取!”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后,砖厂那间最大的、平时用来开大会的厂房,被临时改成了考场。
十几张年轻甚至稚嫩的面孔带着紧张和期待坐在粗糙的木桌后。
考试分了三个硬坎儿:第一场是数学和识字,厚厚的卷子上爬满了数字和文字;
第二场是动手,在陈技术员的监考下,拆卸、组装一个小型齿轮箱,看谁手稳心细;
第三场是说话,站在众人面前,把一份复杂的技术说明用大伙儿能听懂的白话讲清楚。
空气里弥漫着汗味、机油味和紧张的喘息。
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工具碰撞的叮当声,讲解时或流畅或结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德昇坐在其中,额头渗着细密的汗珠。他握笔的手很稳,解皮带轮转速比时思路清晰;拆装齿轮箱时,手指灵活而准确,每一个零件都记得位置;
最后讲解时,他站在前面,看着下面一张张熟悉或不熟悉的脸,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着陈技术员调试时的每一句话,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把窑炉通风不畅导致砖坯开裂的原因和调整风门的步骤讲得清清楚楚。
汗水浸湿了他的后背,但他声音始终平稳,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韩主任和夏三爷微微颔首的脸上。
几天后,大红榜贴在了砖厂斑驳的土墙上。夏德昇的名字赫然列在榜首。
与他一同被录取的,还有另外两个在考试中表现同样出色的青年。
夏三爷家都沉浸在一种扬眉吐气的喜悦里。连一向沉默寡言的三爷,嘴角也难得地向上弯了弯。
德麟比任何人都高兴,他特意去城里的供销社买来一只钢笔,一瓶钢笔水,装在军绿色的背包里,连夜给德昇送过来。亲了亲久未见面的闺女穗儿,又匆匆赶回砖厂。
新机器还在运转,德麟一时半刻都不敢走开。
童秀云更是忙前忙后,张罗着给德昇准备出门的行李。
桂珍也帮着秀云忙活,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德昇几件旧衣服的针脚,把松脱的线头仔细咬断,把磨薄的领口又密密地缝了一遍。
临行前的夜晚,月光清冷地洒在寂静的院子里。
德昇和秀娥坐在门廊下的小板凳上。德昇从怀里掏出新钢笔给她看。
秀娥小心翼翼地拔下笔帽,拉过德昇的手,在他粗糙的掌心,一笔一画地画。
冰凉的笔尖带来微痒的触感。月光下,德昇看清了,那是几朵小小的、线条简单的蓝色小花,绽放在他掌心的纹路里。
“二哥,”秀娥的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月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我照着画报上的样子描的。好看不?”
她抬起头,眼睛在月色下亮晶晶的,“你到了鞍山要记得想我!”
德昇心头一热,紧紧攥住了那只还带着她体温的蓝钢笔,仿佛握住了某种沉甸甸的承诺和暖意。
“嗯,我记住了!”他用力点头,声音有些发哽,“你瞅着吧,等我从技校学成回来,咱砖厂就能出好多好多砖,到时候,咱就能盖大房子,咱都住在里面!”
秀娥哽咽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极轻地“嗯”了一声,那声音细弱,又欣慰,“二哥,我也会想你的,我等你回家!”
家!这个字眼,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德昇滚烫的心田。
呜——!凄厉悠长的汽笛声再次划破盐碱地清冷的晨空。
巨大的蒸汽火车头喷吐着浓密的白烟,如同一条苏醒的巨龙,缓缓驶离了崭新的小站。
德昇挤在硬座车厢满是汗味和烟味的人群里,费力地将上半身探出敞开的车窗。
冷风刀子般刮在脸上,他却浑然不觉,只是固执地扭着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站台上那个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一个模糊蓝点的身影。
德麟穿着那件洗旧的蓝布褂子,一直站在那里,用力地挥舞着手臂。
直到站台彻底消失在视野尽头,德昇才颓然地收回身子,靠在冰冷的车厢壁上,胸口剧烈地起伏着。
窗外,灰白广袤的盐碱地飞速地向后掠去,单调而荒凉。
一根根枕木在车轮下飞速地闪现又消失,德昇下意识地数着:“一、二、三……”仿佛想用这机械的动作,丈量离家的距离,也压下心口翻涌的离愁。
忽然,他目光一凝。轨道旁,几株落尽了叶子的老槐树孤零零地矗立着,黝黑嶙峋的枝桠倔强地刺向铅灰色的天空。
就在那光秃秃的枝桠间,竟然还奇迹般地挂着几串早已干枯、颜色深褐的槐花,显然是去年夏天被人遗忘或遗漏的。
它们在凛冽的风中轻轻摇曳,枯瘦而执着,如同一个褪了色的旧梦。
德昇的心猛地一跳,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这串干枯的槐花,刹那间与他记忆深处某个鲜活的画面重叠了——也是这样一个炎夏,也是老槐树下,满头白发的夏张氏,和他慢慢的挥手。
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欣慰的笑魇,在她的脸上跳跃……
一股强烈的酸涩猝不及防地冲上鼻腔。
德昇慌忙低下头,手指颤抖着,下意识地探向自己贴胸的口袋。
那里,砖厂开具的介绍信被体温焐得温热。他小心翼翼地掏出来,展开。在介绍信的右下角,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几朵用蓝钢笔精心描摹的小花静静地绽放着。
线条虽然稚嫩,却一笔一划都充满了笨拙而真挚的心意。
他伸出手指,极其轻柔地抚过那蓝色的墨迹,冰凉光滑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却奇异地在他心底燃起了一簇温暖的火苗。
车轮撞击铁轨的哐当声单调而执着,载着他奔向陌生的远方。
窗外,盐碱地无垠的灰白与枯寂不断延伸,一如命运展开的未知画卷。
德昇紧紧攥着那张印有蓝花的介绍信,将脸贴在冰冷的车窗上。
目光穿透玻璃,似乎越过了眼前飞逝的荒凉,望见了北大窑砖厂那日夜不息的烟囱,望见了父亲夏三爷沉默而佝偻的背影,望见了家里温暖的灯火,望见了夏张氏慈和的脸,更望见了哥哥德麟和妹妹秀娥眼中那片澄澈的、充满希冀的蓝天。
他闭上眼睛,掌心紧紧贴着胸口那朵蓝色的印记,仿佛能感觉到它在衣衫之下微弱而坚定地搏动,与车轮碾过铁轨的节奏渐渐重合。
这枚小小的蓝色印记,是他贫瘠青春里开出的第一朵花,带着盐碱地的苦涩和坚韧,也带着对未来的全部想象,扎根在他滚烫的心口,成为支撑他穿越这片广袤灰白、奔向未知炉火的第一块基石。
夏蝉的鸣歌穿透大槐树的浓荫,北大窑新砌的土高炉映入眼帘,炉壁上“以钢为纲”的标语被日光晒得发白。
砖厂的生产已渐渐步入正轨。德麟又凭着过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被调去了木器厂。
德昇放暑假回来刚两天,韩庆年就找了过来。
“德昇!”表哥韩庆年跨着二八杠自行车停在大槐树下,军绿色人民服的口袋别着钢笔,大老远的叫住了德昇。
“庆年哥?”德昇抖了抖裤腿上,砍柴时沾上的木屑。“你咋来了?”
“找你!有好事儿!”韩庆年从口袋里掏出钢铁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递给德昇。
“中央号召咱们大炼钢铁。”他突然压低声音嘱咐,“去了好好学平炉技术,将来要炼争气钢。”
德昇接过录取通知书,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庆年哥,我真考上了?!”
他神情肃穆地正了正衣冠,肩膀上仿佛已经担起了某种沉甸甸的责任。
德昇又考上了鞍山钢铁学院。少年攥着通知书的手沁出汗来,心脏突突地撞击着胸膛,像是要迫不及待地奔赴一场关于理想的征程。
入学第一天,政治部主任白振国在黑板上画出高炉的示意图。
这位曾经的老红军战士,袖口挽起,露出枪伤的疤痕,声音洪亮如洪钟,斩钉截铁地说:“炼钢就是打仗,炉温不够就往炉膛里扔煤块,扔劈柴,扔木头……”
那如虹的气势让德昇的眼睛亮了起来,胸腔里的热血翻涌。他在笔记本上一笔一划地记下了“十六字方针”,字迹力透纸背,仿佛在镌刻自己的誓言。
前排女生的长辫扫过他的算术本,辫梢还沾着草屑。她刚从公社支援夏收回来。
那个时候的人们,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眼里都闪烁着对当下的信心和未来的憧憬。
冬天来得猝不及防。雪总是静静地下个不停,夜色也悄悄渗入。
德昇蹲在高炉旁修补炉衬,白振国书记突然来巡查,往他手里塞了个油纸包。
里面是半块掺了麦麸的饼子,咬开时掉出张纸条:“十六字不是口号,是炉温看火色,出钢看流线……”
炉门打开的瞬间,钢花溅在结冰的睫毛上,他忽然懂得主任总说“炼钢先炼人”的意思。那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信念的执着坚守。
德昇在炼钢车间值夜班,棉袄冻成了硬壳。
忽然,广播里传来“学生要变工人”的消息。
德昇呵着白气给家里写信,钢笔尖在信纸上洇开墨点:“转正后每月有三十八斤粮票......”
话未写完,就被通知收拾行李,下放到黑龙江。
火车哐当哐当地向北行驶,德昇靠窗数着冰溜子凝结的层数。
邻座大叔往他手里塞了块硬糖:“躲灾?俺们那疙瘩能吃饱。”糖纸在掌心被揉成小团。
他想起临出发前白振国书记塞给他的粮票,背面用红笔写着“学好技术,莫念家乡”。
字迹虽轻,却重如千钧重,压在他的心底。
不仅是学生要变工人,农民也要变工人。全国掀起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浪潮。
全国各地的人涌向了北大荒。
夏三爷是盘山农场最早支援的一批人。在北大荒的窝棚外接应德昇他们,胡子上挂着冰碴儿,像是从冰雪世界里走来的守护者。
夜晚躺在大通铺上,德昇听着炕洞里柴火噼啪作响,他摸出贴身藏着的《平炉操作手册》,书页间夹着从炼钢车间捡的耐火砖碎屑,那是他对炼钢事业的执念与热爱。
开春时,砖厂要加大力度搞生产,德麟又回到砖厂做厂长的消息传来。
同屋的机械厂下放的工程师老张头看了德麟寄给德昇的图纸。用树棍在冻土上画着砖窑结构,给德昇讲技术细节,不禁赞了一句:“就凭你大哥那手活计,赶明儿能重建你们整个县城!”
德昇往冻土块缝里埋了颗玉米粒,想起暑假的时候在地里薅草时,远处砖厂烟囱冒出的烟总被风扯成细丝带,那是生活的烟火,也是希望的象征。
1961年春节,德昇拿到了来之不易的探亲证。
他站在砖厂大门口等好久没见的大哥。德麟灰头土脸地从厂房里跑过来,手里还攥着块未烧透的青砖:“老二,你看这砖能刻像不?”他披头就问。
德麟的身后是积着薄雪的操场,整齐码放的砖坯像等待检阅的方阵,庄重而肃穆。
远处高炉的火光映红天际,那是他们用青春铸进炉里的星火,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本自俱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