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的学习生活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逐渐向刘晓艺展现出它严谨、多元而又充满自主性的全貌。
作为校际统一派遣的交换生,刘晓艺和黎画、张茹他们确实在某些方面享有一定的“便利”。
比如在语言班的考核要求上,相较于直接从世界各地申请入读的语言留学生,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更侧重于整体协调和学分衔接,考核标准在保证基本语言能力达标的前提下,会适当考虑他们已有的学术背景和原学校的成绩记录,压力相对稍轻。
他们的学分计算方式也与正式留学生略有不同,更多是与北广的课程进行对应转换。
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松懈。语言班的课程强度极大,尤其是口语和听力部分,占据了总评分的很大比重。
艾琳老师强调,学术环境下的有效沟通是重中之重。
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宿舍里,刘晓艺和她的中国同学们都开始有意识地强制自己进行全英文对话。
“黎画,have you finished the reading assignment for professor Eileen's class?”(黎画,你完成艾琳老师的阅读作业了吗?)
“Almost, there are a few concepts I need to clarify. how about you, 晓艺?”(差不多了,有几个概念需要弄清楚。你呢,晓艺?)
“I'm working on the listening part. the accent in that lecture recording is quite challenging.”(我正在做听力部分。那个讲座录音的口音很有挑战性。)
起初,这种刻意的转换难免有些生硬和别扭,常常会卡壳,或者下意识地蹦出中文。
但大家都明白,这是快速提升、融入环境的必经之路。
刘晓艺更是将在亚运会担任志愿者时锻炼出的那份待人友善、温和有礼的态度充分运用起来。
她不会因为口语不流利而怯于开口,总是面带微笑,努力组织语言,耐心倾听他人的发言。这种开放和积极的态度,让她在语言班里很快赢得了好感。
她结识了一位来自韩国,同样对传媒感兴趣的女生朴敏智(park minji),两人经常一起练习口语,交流各自国家的媒体现象。
还认识了一位来自德国,性格严谨的男生马克(mark),他在小组讨论时逻辑清晰的发言给了刘晓艺很多启发。这种跨文化的友谊和交流,让她在提升语言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
不仅是语言班,刘晓艺和黎画也开始主动接触哥大传媒学院同专业的正式学生。
她们参加学院组织的迎新咖啡会(wele coffee),鼓起勇气与那些看起来友善的美国同学或国际生交谈,询问选课建议、教授风格以及校内的各种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像探索新大陆一般,逐渐摸清了哥大这座“小城市”的运作规则和地理脉络。
这所古老的学府,几乎为学生提供了所需的一切,但需要你自己主动去发现和利用。
她们找到了位于图书馆地下一层的教材中心(bookstore),那里不仅售卖全新的昂贵教材,还有一个不小的二手书区,可以淘到品相不错、价格便宜得多的旧书,这是学长学姐们口耳相传的省钱秘诀之一。
她们弄明白了学生实践活动积分(Extracurricular credits)的获取方式。
哥大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参加指定的讲座、研讨会、志愿者活动、甚至担任学生助理,都可以积累积分,这关系到最终的毕业评价。
相关的活动公告和报名入口,主要集中在学生活动中心(Lerner hall)的信息板和官方网站上。
她们也熟悉了校园里几个主要的集会场所:Low Library前的台阶是学生们晒太阳、闲聊的热门地点;
butler图书馆前的广场常举办各种社团招新和小型演出;而Alfred Lerner hall内部的大厅和几个多功能厅,则是举办大型晚会、舞会和文化节的主要场地。
哥大鼓励学生自治,这些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大多由学生会(Student Government)和各类学生社团主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然而,最让刘晓艺她们感到新奇和愉悦的发现,是位于学校附近、每周定期举办的农贸市场(Farmers' market)。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在一位美国同学的推荐下,刘晓艺、黎画和朴敏智一起前往。
市场就设在离哥大几个街区远的一个社区广场上,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活气息。
一个个白色的帐篷下,是来自纽约州附近农场的主人们摆开的摊位。
筐子里堆着沾着泥土却无比新鲜的各色蔬菜:饱满通红的番茄、翠绿欲滴的生菜、形状各异的土豆、还有国内不常见的羽衣甘蓝、抱子甘蓝等。
水果摊上,草莓、蓝莓、苹果、桃子,色彩缤纷,香气诱人。还有售卖新鲜牛奶、农家奶酪、蜂蜜、甚至盆栽香草的摊位。
“wow, the prices are so much cheaper than in the supermarket!”(哇,价格比超市便宜好多!)黎画对比了一下超市的标签,惊讶地低呼。
“And they look much fresher!”(而且看起来更新鲜!)朴敏智拿起一个苹果,爱不释手。
这里不仅是附近居民采购食材的地方,也成了哥大学生们的“省钱天堂”和社交场所。
她们看到不少熟悉的学生面孔,提着帆布袋,熟练地挑选着物美价廉的农产品。
除了农产品,市场边缘还有几辆颇具特色的餐车(Food truck)。烤架上滋滋作响的烤肉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冰淇淋车前排起了小队,还有专门卖美式炸鸡和华夫饼的餐车,提供着学校餐厅里不常提供的、可以偶尔打打牙祭的“垃圾食品”。
刘晓艺买了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又和朋友们分享了一份烤牛肉三明治,感觉味蕾和心情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市集,让她看到了纽约除了高楼大厦和学术殿堂之外的、更接地气的一面。
然而,自由与规范总是相辅相成的。
哥大在给予学生高度自主权的同时,也有着极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安全方面。
入学教育时,国际学生办公室(ISSo)和宿管部门就反复强调:美国,尤其是纽约某些区域的治安状况确实存在隐患。
考虑到国际学生的身份特殊性和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学校必须采取严格措施保障学生安全。
因此,宿舍的宵禁制度(curfew)被严格执行。周日至周四晚上11点,周五周六晚上12点,宿舍楼大门准时落锁。
未经报备晚归或夜不归宿,不仅会面临扣分处罚,多次违规甚至会收到学术警告。
学校强烈建议学生晚上不要单独在外逗留,尤其是不要去治安报告不佳的区域。
这种看似“不自由”的管控,在刘晓艺看来,却是学校负责任的表现。
它有效地将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对本地环境不熟悉的国际学生,约束在相对安全的校园及周边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抢劫、骚扰等治安问题的发生,也避免了因文化差异或法律意识薄弱而引发的麻烦。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