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广播传媒专业的《广播实务与制作》课程,如同一面棱镜,将学生们在象牙塔中的状态折射得淋漓尽致。
当刘晓艺所在的团队在艾丽莎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推进他们的广播节目时,他们隔壁的几个小组却正经历着截然不同的“磨难”。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成了他们汲取经验教训、反躬自省的最佳教材。
紧挨着他们常用讨论室的那一组,几乎每次会议都能听到激烈的争吵声。矛盾的焦点核心在于“分配不均”。
有两位能力较强、性格也颇为强势的同学,都盯上了曝光率最高、也最容易出彩的“播音员”岗位,对于需要大量幕后工作的内容策划和数据整合则兴趣缺缺。
而另一位性格稍显内向的同学,则被默认为应该承担更多的文案整理工作。
因为时长和职务分配无法达成共识,他们的策划会议常常不欢而散,项目进度一拖再拖,甚至有一次因为主要播音员人选争执不下,差点错过了提交初步策划案的截止日期。
刘晓艺有一次路过,恰好听到里面传来激动的反驳:“为什么每次都是我整理资料?我也想在麦克风前说话!”
另一组的情况则更为散漫。他们的策划主题本身缺乏新意,定为“每日新闻摘要”,这在本就信息爆炸的时代难以吸引听众。
更糟糕的是,组内有一位同学显然将这门高学分的实操课当成了“水课”,认为团队作业可以“搭便车”。
在分配策划任务时,他主动揽下了联系一位校内知名教授进行简短访谈的活儿,这本是节目中的一个亮点。
然而,到了约定时间,他竟以“有更重要的私人约会”为由放了鸽子,导致整个访谈环节开天窗,全组人手忙脚乱地临时填充内容。
结果可想而知,那次直播效果乏善可陈,事后还被课程指导老师点名批评,勒令他们必须重新调整节目策划,突出趣味性和互动性,否则平时分将大打折扣。
还有一组,问题出在策划本身。他们构想了一个过于阳春白雪的系列节目“解构后现代主义传媒理论”,初衷虽好,但完全脱离了校园广播的实际收听场景。
指导老师听完他们的策划提案后,皱着眉头直接打断:“同学们,wcGb不是学术研讨会频道。你们的听众是走在校园里、在食堂吃饭、在宿舍休息的学生和教职工。
理论需要融入具体、生动的内容里,而不是这样生硬地灌输。请回去重新构思,想想什么内容能让大家愿意停下来听,并且听得懂、听得进去。”
这些发生在“隔壁”的鲜活事例,成了刘晓艺团队讨论时经常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艾丽莎会在团队会议上冷静地分析:“我们必须避免第一组的内耗,岗位轮换制度必须严格执行,确保公平。也要杜绝第二组的散漫和不负责任,每个人的任务都必须明确,并对其结果负责。
更要吸取第三组的教训,我们的节目策划,绝不能是自嗨,必须紧扣‘校园’和‘服务’这两个核心,要有趣、有用、有温度。”
带着这些从“前线”汲取的经验教训,以及数周来在轮岗中积累的实操经验,刘晓艺团队终于迎来了他们精心筹备的、旨在“声动校园”的系列节目首次直播日。
走进wcGb那间设施专业的播音室,众人的心情与前几次已大不相同,少了几分初来乍到的紧张,多了几分成竹在胸的沉稳与期待。
他们的节目策划,正是在深入分析了其他组的劣势并结合自身优势后诞生的智慧结晶。
主题定为“哥大脉搏”,旨在成为连接校园每一个角落的声音纽带。
整个一小时的节目被巧妙地分割成四个风格各异、节奏分明的小栏目,每个栏目时长13分钟,中间留有2分钟的缓冲、轮换和播放标准台标音乐的时间。
这一时间设计堪称神来之笔。首先,它完美解决了团队成员轮流担任播音员的需求。
每人负责一个13分钟的小栏目,既能充分展现个人风格和能力,又避免了因单人播音时间过长带来的疲劳感或某些组员因时长分配不均产生的矛盾。
其次,2分钟的间歇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播音员轮换、调整状态的宝贵时间,也为导播提供了处理突发技术问题、切换节目的操作窗口,确保了直播流程的顺畅和专业。
这四个小栏目分别是:第一时段由贝尔拉负责的“校园快线”,主打一个紧抓时效性,快速播报未来24-48小时内校园内即将发生的重要活动、讲座信息、社团通知、截止日期提醒等。
内容简洁明了,直击学生需求痛点,如同一份声音版的校园日程表。
第二时间段是晓艺单独负责的“热点聚焦”: 选取一到两条与哥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本地或全球热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或多角度讨论。
不同于简单的播报,他们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同学或老师进行简短连线访谈,或者由策划团队搜集多方观点,力求呈现事件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阶段是拉杰和薇薇安负责的“心声邮筒”,这是他们打造的互动王牌栏目,一个声音版的“表白墙”和“树洞”。
他们开设了专属的电子邮箱和语音留言渠道,收集学生们想要分享的感谢、祝福、歉意,甚至是小小的抱怨和有趣的见闻。
由当值的播音员用温暖、真诚的声音念出这些信件(隐去敏感信息),配以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和情感黏度。
最后一个时间段是艾丽莎的“乐活指南”: 主打趣味性和服务性。
内容包罗万象:有时是几分钟的趣味心理小测试或脑筋急转弯;有时是推荐校园周边那些隐藏的、备受学生好评的美食店、咖啡馆、书店;
有时是分享高效学习技巧或纽约城内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娱乐活动。
这个栏目旨在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注入轻松一刻,并提供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南。
这个策划方案在提交时,就获得了指导老师的高度认可。
“‘哥大脉搏’,这个名字起得很好,”老师在反馈中写道,“四个栏目定位清晰,覆盖了信息、深度、情感、趣味四个维度,时间分割合理,既有整体性又富有变化,充分考虑了校园听众的需求和收听习惯。
尤其是‘心声邮筒’,互动性很强,是提升听众参与度的好办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