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寒风掠过柳岸里,“戎光非遗工坊”的窗台上,几株迷你竹编盆栽正迎着阳光生长——这是樊赟、倾喃和凰慕为即将到来的法国非遗展准备的伴手礼,每株盆栽的竹编盆身上都刻着中法双语的“友谊”字样,盆底还垫着一片晒干的桃花瓣,那是春天柳岸里的桃花,带着故乡的气息。
“咱们再给每盆盆栽配一张手写信吧,”倾喃铺开宣纸,拿起毛笔,“就写‘愿这株竹苗,像中法老兵的友谊一样,长青不败’,再盖上咱们工坊的印章,更有心意。”凰慕点头,找出之前皮埃尔寄来的法国老兵回忆录,打算摘录几句关于友谊的话附在信里:“这样既能让法国朋友感受到咱们的诚意,也能呼应记忆集里的故事。”
程师傅和郑师傅也没闲着,程师傅编了一批竹编书签,上面编着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和中国的长城图案,象征两国文化交融;郑师傅则用蓝、白、红三色漆料,在漆器小盒上画了和平鸽,里面用来装竹编书签。“这些伴手礼虽然小,但每一件都藏着咱们的心意,”程师傅摩挲着竹编书签,“希望法国朋友能通过它们,感受到中国非遗的温度。”
出发去法国前,三人特意去医院看望了周爷爷。周爷爷的身体比之前虚弱了些,但看到他们准备的伴手礼,眼里还是泛起了光:“替我谢谢皮埃尔,谢谢法国的朋友们,要是能再看看当年的战友就好了。”樊赟握着周爷爷的手说:“我们会把您的祝福带到法国,还会拍很多展会上的照片回来给您看。”
十二月的法国巴黎,飘着细碎的雪花,法国战争纪念馆里却暖意融融——“中法戎光非遗展”在这里正式开幕。展厅里,中国的竹编战壕、漆器通讯站、布艺“虚拟合影”与法国的刺绣战壕、木雕勋章并排摆放,中间的展台上放着双语版《中法戎光非遗记忆集》,旁边的玻璃柜里,周爷爷的旧军装和法国老兵的勋章静静陈列,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友谊。
开幕式上,樊赟向在场的嘉宾和媒体讲述了张爷爷、周爷爷等中国老兵的故事,还有用非遗手作还原记忆的过程。当讲到周爷爷和法国战友的友谊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皮埃尔也分享了法国老兵的故事,他指着竹编和平鸽说:“这些中国非遗手作,不仅还原了老兵的记忆,更架起了中法友谊的桥梁。”
展览期间,很多法国民众和退役军人赶来参观。有位曾参与二战的法国老兵,看到竹编战壕模型时,激动地握住程师傅的手:“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和战友一起在战壕里的日子,谢谢你们用这么特别的方式,帮我留住了珍贵的记忆。”还有位法国学生,在看完《中法戎光非遗记忆集》后,找到倾喃说:“我以后想学习中国非遗,也想帮更多老兵留住故事。”
樊赟、倾喃和凰慕还在展厅里设置了“非遗体验区”,教参观者编竹编五角星、做简单的布艺拼贴。很多法国小朋友围在体验区,跟着志愿者学编竹丝,虽然手指笨拙,但都做得格外认真。有个小女孩把编好的五角星送给妈妈,说:“这是中国的非遗手作,代表着友谊和和平,我要把它送给你。”
次年一月,樊赟团队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柳岸里。他们不仅带回了法国民众和退役军人的感谢,还带回了法国匠人赠送的刺绣工具和木雕材料,以及一份特殊的礼物——法国战争纪念馆为周爷爷颁发的“和平友谊勋章”。
回到柳岸里的第一件事,三人就去医院看望周爷爷。当把“和平友谊勋章”戴在周爷爷胸前时,周爷爷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他轻轻抚摸着勋章,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谢谢法国的朋友们,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樊赟还把展会上的照片给周爷爷看,当看到法国老兵对着竹编模型微笑的照片时,周爷爷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回到“戎光非遗工坊”,三人开始整理这次法国之行的收获。凰慕看着法国匠人送来的刺绣工具,笑着说:“以后咱们可以在工坊里开设刺绣课,把法国的刺绣技艺和中国的竹编、漆器结合起来,创作出更有特色的非遗手作。”倾喃则翻着展会上的照片,说:“英国、德国的退役军人组织也联系了咱们,希望明年能在他们国家办展,咱们的‘跨国戎光非遗’之路会越走越宽。”
樊赟望着窗外刚冒芽的竹子,轻声说:“这次法国之行让我明白,非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和平的使者。未来,咱们还要带着这份初心,帮更多国家的老兵留住记忆,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让和平的友谊传遍世界。”
工坊里,程师傅已经开始用法国的木雕材料制作新的手作——他要雕一个“中法友谊桥”模型,桥上用竹编做栏杆,用漆器画和平鸽,象征两国老兵的友谊永远长存。郑师傅则在调试新的漆料,打算用法国的蓝、白、红三色,结合中国的传统纹样,创作一批新的漆器手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