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柳岸里,春风拂过院墙,把染坊里的草木香吹得满巷都是。“诗画汉服”系列的订单堆了半张桌子,樊赟正对着电脑逐一核对——有汉服社团定制的“兰亭集序”主题襦裙,有新婚夫妇预定的“诗经”元素婚服,还有学校剧团需要的“楚辞”纹样曲裾,每一笔订单都藏着不同的文化期待。
“这批婚服的刺绣得加把劲,客户下个月就要用,”樊赟把订单表递给学徒小苏,“领口的‘桃之夭夭’诗句要用金线绣,裙摆的桃花纹样得和面料的浅粉色呼应,别绣太深了。”小苏点头应下,手里还攥着刚画好的纹样小样——她跟着倾喃学刺绣半年,如今已经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诗画图案,指尖的丝线在布面上游走时,比最初稳了许多。
倾喃则在院子里调试新的染液,为“诗画汉服”的夏季款做准备。她把新鲜的荷叶、莲蓬煮在大锅里,绿水慢慢渗出,在阳光下泛着清透的光泽:“夏季款要用‘荷塘月色’主题,面料染成淡绿色,再用墨色画几笔荷花,穿在身上才够清爽。”凰慕蹲在旁边,用毛笔蘸了点染液,在白棉布上试色:“颜色再浅一点,太浓了会盖过后面的画,咱们要的是‘画在染上,染衬画’的效果。”
四月初,“诗画汉服”夏季款在社交平台上线,第一组“荷塘月色”襦裙的照片刚发布,就收获了上万点赞。照片里,模特穿着淡绿色襦裙站在柳岸里的河边,裙摆的荷花水墨画被风吹得微微飘动,配上竹编斗笠和荷叶形状的发簪,像从古诗里走出来的景致。有网友留言:“这才是中式美学!想穿着它去逛荷花池,感觉连风都变温柔了。”还有不少家长私信,希望能定制亲子款,带孩子体验“穿在身上的古诗”。
趁着热度,三人还推出了“诗画汉服体验日”活动,每周六在工作室开放试穿、绘画体验。活动第一天,就来了二十多位游客,有穿着汉服来打卡的年轻人,有带孩子学画的家长,还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非遗爱好者。一位妈妈带着七岁的女儿,在倾喃的指导下,用毛笔在白色手帕上画了朵小荷花,女儿举着手帕开心地说:“妈妈,我也要把这个画在衣服上,像仙女一样!”
五月的长沙,一所重点中学的礼堂里座无虚席——“轻折柳”的“非遗诗画课”正在这里开课,台下坐着三百多名初中生,每个人桌上都放着迷你毛笔、宣纸和浅粉色棉布小样。樊赟站在台上,手里举着一件“诗画汉服”样品:“大家看,这件衣服上的‘春眠不觉晓’,不是印上去的,是咱们用毛笔一笔笔画的,再配上春天的草木染,就像把春天穿在了身上。”
课堂上,凰慕教大家用简化的笔法画桃花:“先画花瓣,用毛笔尖轻轻点三下,再勾出花柄,不用画得太整齐,自然一点才好看。”孩子们拿着毛笔,在宣纸上认真练习,有的画得歪歪扭扭,有的却格外有灵气。一个男孩举起自己的作品,上面画着一朵“四瓣桃花”,笑着说:“老师,我这朵桃花多了一瓣,是不是变成‘桃花仙子’了?”台下的同学都笑了,樊赟也笑着点头:“当然是,这是独属于你的桃花仙子!”
倾喃则负责教大家染棉布,她把提前熬好的桃花染液分装在小杯子里,分给每个孩子:“把棉布放进染液里泡五分钟,拿出来晾干,就能得到春天的颜色啦。”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着棉布,看着它在染液里慢慢变粉,眼里满是好奇。课后,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染的棉布和画的桃花,不少人还围着三人问:“老师,下次还会来上课吗?我想把今天的画绣在衣服上!”
学校的校长看着热闹的课堂,特意找到三人:“你们的课太受孩子欢迎了,能不能长期合作?我们想把‘非遗诗画课’纳入校本课程,每周一节,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传统文化。”三人欣然答应,还和学校约定,年底要举办一场“学生诗画汉服秀”,让孩子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汉服,站上舞台展示成果。
六月初,“轻折柳”收到了上海国际汉服文化周的邀请,希望她们能带着“诗画汉服”系列参加展会,并举办专场走秀。三人立刻开始筹备——挑选十套最具代表性的款式,从春季的“桃花诗”襦裙,到夏季的“荷塘月色”曲裾,再到即将推出的秋季“桂花香”马面裙,每一套都搭配了对应的诗画配饰,还特意邀请了之前参加“非遗诗画课”的三个孩子,作为小模特参与走秀。
走秀当天,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的舞台上,灯光缓缓亮起。第一个出场的是穿着“桃花诗”襦裙的小女孩,她手里拿着一支桃花枝,裙摆的“桃之夭夭”诗句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走到舞台中央时,还奶声奶气地念了一句“灼灼其华”,引得台下掌声雷动。接着,成年模特穿着“荷塘月色”“桂花香”系列依次出场,每一套汉服的诗画图案都与背景音乐的诗词朗诵相呼应,仿佛一场“流动的古诗大会”。
走秀结束后,“轻折柳”的展台前围满了观众。有位来自法国的设计师,拿着“诗画汉服”的样品,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这种把文字和画绣在衣服上的方式,太有创意了!我想和你们合作,把中国的古诗元素融入西方服饰设计里。”樊赟笑着答应,和对方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后续详细讨论合作方案。
展会期间,三人还举办了“诗画汉服创作分享会”,向观众讲解如何把诗词、绘画与汉服结合。一位听众提问:“我没有绘画基础,也能做诗画汉服吗?”倾喃点头:“当然可以,我们可以用印章、贴纸等简化方式,甚至可以把自己写的短句绣在衣服上,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想法,让汉服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载体’。”
七月的柳岸里,蝉鸣阵阵,工作室的院子里晒着刚染好的秋季款面料,浅棕色的布面上,印着淡淡的桂花纹样。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桂花树下,翻着上海展会的合作意向书,旁边放着孩子们寄来的“诗画作品”——有画着荷花的明信片,有绣着诗句的手帕,还有用黏土捏的“诗画汉服小人”。
“接下来要忙‘学生诗画汉服秀’的筹备,还要和法国设计师对接合作细节,”樊赟指着意向书,“咱们可以先推出‘中西合璧’的试点款,用中国的诗画元素,搭配西方的剪裁,看看市场反响。”倾喃补充道:“秋季款还要加一款‘中秋主题’的,在衣服上画月亮和玉兔,再绣一句‘但愿人长久’,肯定很受欢迎。”
凰慕望着远处的稻田,眼里满是期待:“咱们从最初的小工作室,到现在能把中国的诗画文化带到国际展会,还能让孩子们爱上非遗,这一路走得值。以后还要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是老古董,是能穿在身上、画在纸上、融入生活的美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