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城外,大唐军队的营帐连绵数里,“唐” 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甲胄鲜明的士兵往来巡逻,腰间长刀泛着冷光,整个军营透着一股肃杀之气,却又井然有序,不见半分混乱。李恪正站在中军帐前的了望台上,望着远处京都城墙的轮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 —— 方才使者已带回天皇请求投降的消息,可他心中清楚,此刻若轻易接受,恐为日后治理埋下隐患。
不多时,一名侍卫快步走来,躬身禀报:“将军,东瀛天皇派来的请降使者已到营外,是否传见?”
李恪转过身,目光扫过营中操练的士兵,沉声道:“传。让他在中军帐外等候,我随后便到。” 他刻意放缓脚步,并非摆架子,而是在心中斟酌措辞 —— 直接拒绝投降,恐被国内大儒指责 “穷兵黩武、不近人情”;可若轻易接受,天皇与世家大族仍握有实权,日后难免再生叛乱,唯有让东瀛彻底臣服,才能为大唐统治铺平道路。
中军帐外,使者身着东瀛朝服,双手捧着写有 “降表” 的木匣,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见李恪走来,他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声音带着讨好:“大唐东征大将军在上,小使奉我东瀛天皇之命,特来献上降表,愿率东瀛举国臣服,恳请大将军宽恕我东瀛之前的冒犯之举。”
李恪并未上前接过木匣,只是站在原地,目光平静地看着使者,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天皇既愿投降,为何只派你一人前来?降表之上,可有天皇亲印?可有世家大族与朝中重臣的联名签章?”
使者闻言一愣,连忙解释:“回大将军,天皇陛下因战事仓促,尚未来得及召集重臣签章,亲印已盖在降表之上,还请大将军通融……”
“通融?” 李恪微微挑眉,声音冷了几分,“我大唐军队跨海而来,并非为了一纸空文的降表。此前东瀛偷我稻种、扰我沿海、抗我大军,桩桩件件,皆为冒犯。如今兵败城危,才匆匆派使者献上降表,既无重臣见证,又无世家附议,这般仓促的投降,是真心臣服,还是缓兵之计?”
使者额头渗出冷汗,连忙跪倒在地:“大将军明鉴!天皇陛下是真心投降,绝无半分虚假!只是京都城内混乱,重臣们或因恐慌躲藏,或因意见不一尚未统一,才未能及时签章,还请大将军再给几日时间,小使定能让天皇陛下集齐签章,亲自出城迎接大军!”
李恪看着使者慌乱的模样,心中已有决断。他上前一步,伸手扶起使者,语气缓和了些许:“并非本将不愿接受投降,只是此事关乎大唐与东瀛日后的安宁,容不得半分草率。你且回去告知天皇,三日之内,需集齐朝中重臣与世家大族的联名签章,由天皇亲自带着降表出城,在我大唐军前宣读降表,以示臣服诚意。若三日之后仍未办到,我大唐军队便会即刻攻城,到那时,再无谈判余地。”
这番话看似给了东瀛 “三日期限”,实则是隐晦地拒绝了当下的投降 —— 他深知,三日之内,天皇根本无法集齐重臣与世家的签章,武田氏等大族心怀鬼胎,北条氏更是与大唐有杀父之仇,必然不会轻易签章,而这 “三日之限”,既为拒绝投降找了合理借口,又不会落下 “拒不纳降” 的口实,更能让东瀛在恐慌中彻底失去抵抗的底气。
使者虽未完全明白李恪的深意,却也不敢反驳,只能连连点头:“小使明白!这就回去禀报天皇陛下,定在三日内集齐签章,亲自出城投降!” 说罢,他捧着木匣,匆匆离去。
待使者走远,副将走上前来,疑惑地问道:“将军,为何不直接接受投降?如今东瀛已无抵抗之力,接受降表既能早日平定东瀛,也能减少我军伤亡,为何还要给他们三日期限?”
李恪转身看向副将,指着远处的京都城,缓缓道:“你以为,接受这一纸降表,便能让东瀛真正臣服吗?天皇虽愿投降,可世家大族仍握有实权,武田氏心怀算计,北条氏暗藏怨恨,若今日轻易接受投降,让他们保留势力,日后必然会以‘恢复东瀛’为名起兵叛乱,到那时,我大唐还需再派大军镇压,徒增百姓伤亡与国库消耗。”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给这三日期限,一来是让东瀛看清,没有重臣与世家支持,天皇的投降毫无意义,彻底瓦解他们的抵抗心理;二来是向国内表明,我并非不愿接受投降,只是为了确保东瀛真心臣服,避免日后再生祸端,堵住那些大儒‘穷兵黩武’的非议;三来,也能让我军有足够时间休整,做好攻城准备,若三日后东瀛仍不配合,便可名正言顺地攻城,让东瀛彻底臣服。”
副将恍然大悟,连忙躬身道:“将军深谋远虑,属下佩服!”
李恪摆了摆手,下令道:“传我命令,全军加强戒备,每日照常操练,不可因东瀛请降而放松警惕。同时派人密切监视京都城内动向,若发现有世家大族或官员试图逃跑,一律扣押,待日后再做处置。”
消息传回京都,天皇得知李恪的 “三日之限”,顿时陷入绝望。他立刻召集留在京都的官员与世家大族,要求他们在降表上签章,可官员们或借口 “家中有事” 推脱,或直言 “不愿背叛东瀛先祖” 拒绝,世家大族更是态度强硬 —— 武田信玄称 “族中长老尚未商议妥当”,北条氏政则直接闭门不见,上杉氏与织田氏也纷纷效仿,无人愿意在降表上签章。
三日内,京都城内乱作一团。天皇派侍卫四处搜寻躲藏的重臣,却只找到几名老弱官员,世家大族的府邸则紧闭大门,侍卫们根本无法进入。到了第三日清晨,降表上依旧只有天皇的亲印,连一名重臣的签章都没有。
天皇看着空荡荡的降表,瘫坐在龙椅上,眼中满是绝望。使者颤抖着说道:“陛下,三日之期已到,若再不送去降表,大唐军队就要攻城了!”
天皇苦笑一声,声音嘶哑:“送去又有何用?没有重臣与世家的签章,李恪将军绝不会接受,罢了…… 罢了……”
与此同时,京都城外,李恪看着沙漏中的沙子全部流尽,对副将下令:“三日已过,东瀛未能集齐签章,可见其投降毫无诚意。传我命令,全军备战,明日一早,攻打京都!”
士兵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彻云霄。营帐内,李恪看着案上的地图,心中清楚,攻克京都后,他将彻底清除东瀛的抵抗势力,扶持忠于大唐的官员治理东瀛,再派遣工匠与文官传授技术、推行大唐律法,让东瀛真正融入大唐版图。而他今日的 “隐晦拒降”,不仅为大唐统治铺平了道路,也为自己避开了 “嗜杀” 的非议,待日后回朝复命,定能向唐太宗与朝中大臣交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大唐,我助李世民打造盛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