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深知,任何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基层实际的契合度。在战略框架实施进入第三年的关键阶段,他决定暂时从繁忙的省发改委办公室抽身,带领一个精干的小组,采取不打招呼、随机选点的方式,深入清江省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县乡进行实地调研。此次调研的重点,是了解框架下的各项政策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落实状况,倾听一线干部群众的真实声音,发现那些在汇报材料和统计数据中可能被掩盖或弱化的问题。
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清江省西北部的山区县——永安县。这个县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在框架指导下,尝试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乡村旅游。在前往永安县的路上,江辰让司机绕开主路,随机选择了一条乡村道路行驶。道路两旁,时而可见整齐的果蔬大棚和修缮一新的农舍,时而又会出现一些略显荒芜的田地和略显破败的村落,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直观可见。
在永安县青川镇,江辰一行直接来到了镇政府附近的便民服务大厅。时值上午,大厅里办事的群众不多。江辰以咨询农业补贴政策为名,与窗口工作人员和几位前来办事的村民攀谈起来。一位前来办理农机购置补贴的老农告诉江辰,补贴申请手续比前几年简便了些,网上也能提交部分材料,但最终审核还是需要跑到县里的农机部门,而且资金到位时间有时会比较长,“买个农机贷款不少,就盼着补贴早点下来好还账。”另一位打算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则反映,镇里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但在办理相关证照时,仍然感到环节多、跑腿多,特别是消防、卫生等专项验收标准,对于利用自有农房改造的经营主体来说,有时显得门槛过高、程序复杂。
离开服务大厅,江辰随机走进附近的几个村庄。在桃溪村,村支书是一位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书记,他坦诚地向江辰介绍了村里的情况:在框架支持下,村里发展了百亩精品桃园,成立了合作社,村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他也道出了苦恼:一是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妇女,桃园管理、技术升级面临人才短缺;二是销售渠道不稳定,虽然尝试了电商,但物流成本高,品牌影响力小,价格波动大,“好桃子有时卖不出好价钱”;三是村里基础设施仍有短板,虽然主干道硬化了,但一些通组入户道路还是泥巴路,影响生产生活。老书记感慨:“上面政策是好的,但落到我们这山旮旯里,总感觉力气使不到点子上,或者是使出来的劲被什么给泄掉了一部分。”
在另一个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云雾村,情况则更为复杂。村里引进了一家外部企业开发民宿集群,部分村民通过房屋入股或务工获得了收益。但也有一些村民向江辰反映,企业承诺的带动就业和分红未能完全兑现,村民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渠道不畅,担心“肥水流了外人田”。同时,旅游开发也带来了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新的环境压力,而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管理措施未能同步跟上。
这些在永安县基层听到的、看到的情况,让江辰心情沉重。他意识到,框架的宏观导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政策设计、资源投放、执行监督和效果评估上,可能还存在与基层实际脱节的地方,导致政策红利在传导过程中层层递减,甚至产生新的矛盾。
随后,江辰又走访了以工业为主的安县和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水源县。在安县,他重点关注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营商环境优化情况。一些中小企业主反映,虽然省里市里都出台了扶持政策,但企业真正能享受到的不多,“看得见、摸不着”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技改资金申请门槛高、程序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根本缓解;人才引进难、留不住问题突出。在水源县,生态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方式单一,当地群众为保护生态牺牲了部分发展机会,但获得的补偿难以支撑其可持续生计和高质量发展,部分群众存在“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失落感。
为期近十天的基层调研,江辰一行走访了三个县、七八个乡镇、十几个村庄和社区,与数十位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普通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他看到了框架落实带来的积极变化,但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政策精准性有待提高,资源分配均衡性有待加强,基层执行能力有待提升,不同群体获得感差异明显,以及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过程中伴随的新风险、新矛盾。
这次沉下去的调研,带给江辰的思考远比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要深刻得多。他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绝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和会议上,必须真正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握跳动的脉搏,感知真实的温度。回到省城后,他立即要求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将此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原原本本、不加修饰地整理成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分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报告不仅列举了成绩,更重点剖析了问题及其根源,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初步建议。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