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此言如重锤敲打心间。
在西安,几家秦腔剧团多年潜心于戏曲的创新与发展,却屡遭非议,被斥责为\"不正宗\",仿佛秦腔从诞生起便凝固于今日之形貌。
讽刺的是,当其他剧团在演出中融入新元素时,那些曾痛斥改革的人们却欣然鼓掌。
这截然相反的评判,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成见\"这巍峨大山如何扭曲我们的目光,使我们在艺术演进的长河中只见其浪花翻涌,却不见其奔流不息的本源。
秦腔之\"正宗\"从非天赐,而是历史长河中不断淘洗、锤炼与创新的结晶。
若回溯至明末清初,其声腔尚粗犷原始,伴奏简陋,舞台表现更是质朴无华。
及至清代中叶,一代代艺人的心血如春雨润物——板式结构渐趋严谨,曲牌日益丰盈,表演程式精雕细琢。
近代以来,秦腔更是敞开胸怀,吸纳其他剧种精华,唱腔设计愈发细腻动人,舞台美术日新月异,剧目题材更拓展至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
每一次突破,都曾激起涟漪甚至波澜,却最终汇入这条大河,使其更显壮阔。今日我们视为圭臬的\"传统\",正是昨日\"创新\"之果。
若将时间凝固于当下而奉为永恒金科玉律,岂非是刻舟求剑,忘却了秦腔那奔流不息的\"河流\"本质?
那些对秦腔剧团锐意革新横加指责者,其核心逻辑常建立在\"纯粹性幻觉\"之上——他们固执地认定存在一种\"原汁原味\"、永恒不变的秦腔范式。
这种执念,是认知心理学中\"现状偏好\"与\"纯粹性偏差\"的典型显现——人们倾向于偏爱熟悉的现状,并对事物\"纯粹\"状态的改变(即便是积极的)产生非理性排斥。
这种幻觉与成见,在文化领域尤显顽固。人们常将特定历史节点上的艺术形态神圣化、永恒化,视之为不可触碰的\"传统\"。
秦腔改革者们所面临的困境,正是这种将\"流动的传统\"强行固化为\"静止标本\"的认知暴力。
更有甚者,成见常以双重标准的面貌示人。
当本地剧团在秦腔中注入现代思考或实验手法时,便遭遇猛烈抨击;而当外来剧团在秦腔演出中融入其他艺术元素,同样在创新,却被赞为\"视野开阔\"、\"勇于探索\"。
这种\"远香近臭\"的现象,深刻揭示了成见背后潜藏的地域性文化傲慢与对\"自我\"创新的非理性恐惧。
它并非源于对艺术本质的理性判断,而是根植于狭隘的\"内外之别\"、\"你我之分\"的偏见土壤。
成见这巍峨大山,不仅阻碍视线,更在人心深处划下难以逾越的沟壑,使同一片创新的阳光,在偏见中投射出截然不同的光影。
成见之山何以如此难以撼动?
其根基深植于人类认知的\"惰性\"与群体认同的\"排他性\"。
简化认知、依赖既有范畴是我们大脑的天性,它虽带来效率,却容易滋生刻板印象。
社会心理学中的\"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贬损\"效应,更让群体倾向于扞卫自身\"文化纯洁性\",排斥变革。
此外,当\"传统\"被符号化,成为群体身份认同的图腾时,任何对\"传统\"形式的改动,都可能被解读为对群体价值的挑战甚至背叛,从而激起强烈防御心理。当传统被简化为符号标签,每一次真诚的创新尝试,便可能被误解为对文化根基的动摇与威胁。
面对这座成见大山,我们亟需建立一种更为开放、辩证的\"动态传统观\"。
真正的传承,绝非对形式的刻板复制,而是对艺术精神的深刻领悟与创造性转化。
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革新理念,即在尊重京剧美学内核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表演与剧目,赋予传统以时代生命力。
秦腔的传承亦然,其精髓在于那慷慨悲歌的精神气质、独特的声腔韵味与直抵人心的表现力,而非某个历史瞬间的凝固形态。
历史已证明,伟大的艺术皆因创新而生生不息。
唐诗的辉煌,正是突破六朝绮靡文风的结果;宋词的繁荣,离不开对诗律的大胆突破与新声新调的吸纳。
若没有当年那些\"离经叛道\"的探索,何来今日璀璨的文学星空?
秦腔本身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每一次突破旧有边界,都曾引发争议,但也正是这些争议中的探索,最终沉淀为新的传统。
艺术的生命恰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每一次看似\"越界\"的奔涌,都在拓展河道,而非背离源头。
艺术创新的价值,正在于回应时代的脉动。
今日秦腔剧团探索新题材、尝试新表现形式、吸引新观众,正是试图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
若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原汁原味\",固守于博物馆式的展演,秦腔终将失去现实土壤,成为仅供凭吊的\"活化石\"。
要真正翻越成见这座大山,需多方共同努力。
剧团自身应加强艺术创新的理论阐释与公众沟通,清晰地传达\"变\"中之\"不变\"——对秦腔魂魄的坚守。
评论界与媒体应超越简单化的\"正宗\"评判,转向对创新作品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深度探讨。
作为观众,我们更应主动打破认知舒适区,以开放心态去感受、理解创新背后的艺术追求与时代思考,警惕将\"熟悉\"等同于\"正确\",将\"不同\"等同于\"谬误\"。
人心中的成见,确如一座沉重的大山。西安秦腔剧团所面临的非议,正是这座山在艺术创新之路上的投影。
秦腔的生命力,从来就蕴含在吐故纳新的奔流之中。
那些对熟悉面孔的创新百般挑剔,却对外来陌生元素盲目喝彩的评判,恰是成见扭曲认知的明证。
翻越这座大山,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唯有深刻理解\"传统\"即\"流变\"的本质,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的生命历程,拥抱那在继承中创新的辩证之道,我们才能让秦腔——这门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炽热情感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发出震撼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当不再以\"正宗\"之名筑起高墙,艺术长河的奔涌才能更加自由而壮美。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李言李语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