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旱如焚,烈日悬空三月不雨,田地龟裂,河渠干涸。
京畿百姓引颈望云,而朝堂之上却争论不休。
萧玦端坐御前,目光扫过工部尚书呈上的《开源令》草案。
字里行间尽是“凿井百丈”“引渠千里”,耗资巨万,工期以年计。
他指尖轻叩龙椅扶手,声音冷淡:“百姓等不起。”
于是诏令颁下:凡民间有节水奇术者,不论出身,皆可献策。
一时间,各州县奏报纷至沓来,或言“竹管导露”,或称“陶瓮藏雾”,大多荒诞不经。
工部阅后嗤之以鼻,尽数驳回。
唯有一份来自北境老农的陈情,被内侍悄悄递入乾清宫。
“粪窖冷凝集水术?”
萧玦低声念出这五个字,眉峰微动。
那纸上墨迹斑驳,图样粗陋,却逻辑清晰——利用夜间温差,使粪窖上方木棚内壁凝结水珠,再以陶槽引流收集。
附录三日实测数据:每窖集水二斗,成本仅需旧木数根、茅草一把。
“荒唐!”工部郎中当庭冷笑,“此等污秽之地,岂能生净水?传出去,朝廷颜面何存!”
群臣附和,一片讥嘲。
然而三日后,西市南巷外,“无名馆”门前竟聚起数十农户。
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拄着锄头立于席前,声如洪钟:“你们说臭?可我田里的苗,喝的是天上的露,不是你们嘴里的体面!”
有人质疑:“真能出水?莫不是骗人?”
老人只答一句:“来看。”
众人随他步行五里至村外田头。
七座简易粪窖已搭好,棚顶布满细密水珠,陶管滴滴答答流入瓦缸。
负责记录的童子捧上账册:三日共计集水四石六斗,平均每日近三斗,远超预期。
现场哗然。
消息如野火燎原,不出五日,河北、山东多地农户自发仿制,甚至改良出“双层窖盖”“风道助凝”等新法。
民间节水热潮骤起,连往年弃耕的旱坡地也重新翻土播种。
宫中得知此事,本该嘉奖,萧玦却召来司礼监,冷冷下令:“查一查,是谁第一个说‘不可行’的。”
没人敢应。
第二日清晨,圣旨出宫,震动百官:
“自即日起,凡被官府否决之术,若民间愿试,准其入‘无名馆’设席公辩七日。七日内无人能破其理,则视为可行,地方不得阻拦。”
旨意落地,朝野哗然。
礼部惊呼“乱制”,工部怒斥“媚俗”,唯有百姓奔走相告。
史官提笔记载:“是年,粪水胜金汁。”
与此同时,大雪山驿站旧址,风雪初歇。
白砚踏雪而来,足印深陷,身后再无追随者。
昔日苏识曾在此写下第一篇《识学札记》,如今只剩半圈坍塌的石基,几株野花在寒风中摇曳。
他缓缓坐下,从怀中取出一方泛黄宫绢——那是她生前唯一留下的手迹残片。
边角处一行小字,墨色淡得几乎消散:
“如果角色有自由意志,她们还会按剧本走吗?”
他凝视良久,忽然笑了。
笑自己一生追寻答案,而她从不曾给。
他伸出食指,在沙地上一笔一划重写那句话。
指尖微颤,仿佛触碰的是三十年前尚宫局灯下那个冷静如刀锋的身影。
写完,停顿片刻。
然后,缓缓抹去。
风起,沙舞,字迹瞬间湮灭。
他仰头望向苍穹,云层裂开一线,透出湛蓝如洗的天光。
心中忽觉空明。
她从未想让人记住她的话。
她只想让人忘记“必须听谁的话”。
她不怕被骂,不怕被烧,不怕被踩进泥里。
她只怕——被人供上神坛,变成新的枷锁。
而现在,他们终于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说话,用最脏的手捧出最干净的水,用一句“我以为……”推翻千年“奉天承运”。
这才是她的胜利。
夜幕降临,京城突起烈焰。
多处官衙文书库同时起火,兵部、户部、大理寺皆遭波及。
火势迅猛,烧毁大量典籍抄本,尤其是近年来整理的“识学要义”与历代诏书底稿。
烟尘蔽月,哭喊震天。
兵部主事当场断定:“反贼纵火!必是识学余孽作乱!”立即请旨锁城搜捕,株连百家。
消息传入皇宫时,萧玦正独坐偏殿,手中摩挲着一块未刻字的空白玉简。
他起身,未带仪仗,亲自赶赴火场。
焦黑残纸随风飘舞,他弯腰拾起一片,拂去灰烬,仔细辨认。
忽而目光一凝——
夹杂在“奉天承运”诏稿之间的,竟是无数民间奏疏草稿。
纸张粗糙,字迹潦草,却统一以三个字开头:
“我以为……”
他站在废墟中央,久久不动。
良久,命人将所有残纸收拢拼接,亲自主持清点。
共得三百七十二份,皆为百姓对政令的质疑与建议,内容涉及赋税、徭役、水利、科举……无一例外,此前均被驳回或无视。
当夜,皇城太庙前摆出香案。
萧玦着素袍,焚香跪拜,亲手点燃那一堆残稿。
火光映照着他冷峻的面容,声音沉如深渊:“烧得好。这些纸,早该没了。”
翌日,宫中传出惊人消息:皇帝亲手拆毁御书房悬挂多年的“止观阁”匾额,换上一块未经雕琢的空白木板。
无人知其意,却无人敢问。
数日后,白砚离开京城,孤身南行。
一路穿山越岭,渡江跨海,终至东海之滨。
潮声阵阵,渔火零星,咸腥海风扑面而来。
他缓步走上一块熟悉的礁石——当年她曾在此放飞竹灯,笑说“思想就像光,不怕风吹,只怕没人点”。
如今浪依旧,人已远。
他闭目伫立,任风吹透衣衫。
忽然,脚下微微一震。
似有低鸣自海底传来,又像大地深处某处机关松动。
白砚立于东海之巅的礁石之上,浪涛在脚下碎成银屑,海风穿骨,却吹不散他心头那一缕久违的暖意。
三十年前,她曾坐在这里,脚边摆着一只粗陶碗,盛了半碗海水,撒下几粒荧光藻粉,笑着对他说:“你看,角色要是能自己选路,宇宙都会重新排布星辰。”
那时他不懂。
如今他站在这里,脚下潮退如命运转折,露出湿漉漉的岩床——那一瞬,他的呼吸停滞了。
贝壳,无数细小的青白贝壳,在退潮后的礁盘上自然排列成一道弧线,弯度精准得不像天工,倒像某种计算后的结果。
那形状,与当年陶碗中模拟星轨的光点,分毫不差。
他瞳孔微缩,指尖无意识抚过怀中早已焚尽的宫绢残片。
这不是巧合。
这是回应。
远处,一叶小舟随波轻晃,渔火映出个佝偻身影,是个老渔夫在修补破网。
忽然,童谣响起,不是旧调,而是新词,稚嫩嗓音乘风而来:
“别找她回不回来……”
稍顿,像在等一个答案。
“……她就在你憋不住想说话的时候。”
白砚猛然抬头。
北斗七曜悬于天心,倒影在海面摇曳,竟与记忆中的星图完全重合——不是方位,不是角度,而是那种似曾相识的秩序感,仿佛天地之间有一双无形的手,正用最原始的方式,重复着某种逻辑推演。
他笑了。
三十年追寻,踏遍江湖庙堂,翻尽残卷灰烬,只为确认她是否留下一句遗训、一部真经、一道可被传承的“识学法则”。
可她什么都没留。
或者说,她把一切,都藏进了“第一次有人敢于质疑”的瞬间。
她不怕被遗忘。
她只怕被模仿。
她从不需要信徒,她只需要——反叛者。
“走了。”他唇间无声吐出两个字,声音轻得连风都未曾惊动。
下一瞬,雾起。
不是寻常海雾,而是自礁石四周凭空升腾,浓白如纱,转瞬吞没身影。
待渔夫回首,礁上已空无一人,唯余贝壳静卧,潮水缓缓漫上,将那行星轨轻轻抹去。
与此同时,皇城角楼。
除夕夜禁军巡防严密,唯有皇帝一人破例登高。
萧玦身披玄狐大氅,立于飞檐之下,目光掠过万家灯火,最终停驻在东南一隅。
那里,本该是贫民杂院,却亮起一组诡异灯阵。
非龙非凤,非福非寿。
数十盏竹灯悬于院中竹竿之上,明灭不定,排列成不断变动的几何图形——时而如螺旋延展,时而似网格收缩,仿佛在模拟某种天体运行轨迹,又像在演算一道无人能解的方程。
内侍低声道:“要不要派人查?恐有妖言惑众之嫌……”
“不必。”萧玦抬手制止,眸光未移。
他认得这种节奏。
这种思维的脉搏。
多少年前,尚宫局深夜未熄的油灯下,她也是这样,一边咬着笔杆,一边在纸上画满符号与箭头,嘴里喃喃:“如果他是金闪闪,那就一定会在第三步炫富;如果她是远坂凛,此刻必然嘴硬心软……”
那是她在解人。
而现在,这灯阵,分明是在解局。
“那是她在解题。”他低声说,像是解释,又像是对自己确认。
随从茫然不解。
他不再多言。
风穿楼宇,檐铃轻响,恍惚间,似有一声轻语贴耳拂过:
“下一步,你怎么走?”
他缓缓摊开手掌。
一片雪花飘落掌心,晶莹剔透,结构精密如算法生成。
一瞬,融化。
不留痕迹。
可他知道——
它存在过。
而且,会再次出现。
夜更深了。
京城沉入寂静。
唯有那组竹灯,仍在明灭流转,如同一颗不肯闭嘴的心,在黑暗中持续发问。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李言李语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