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说:“人心是最难测的变量,但习惯是路径,路径可预判,可利用。”难道,当年她在宫外流民棚户、织坊女工、渡口脚夫之间悄然建立的联络网,从未断绝?
那些看似零散的互助组织,那些以“义学”“赈粥”为名的据点,竟是暗藏的信息节点?
她不是留下了一本书,而是埋下了一整套系统。
而现在,它自己启动了。
午时三刻,清议司下令收缴所有《百姓问录》,于午门外焚书示众。
火堆燃起时,围观百姓沉默如石。
火焰吞噬纸页,噼啪作响,浓烟滚滚升腾,遮住了半片天空。
官员立于高台之上,厉声道:“此等妖言惑众之物,烧尽方能安天下!”
可风偏偏在此时转向。
灰烬如黑蝶纷飞,飘向人群肩头、发梢、衣襟。
一名老农低头,见一片残页落在脚边,上面是一段歪斜却清晰的记录:“嘉禾三年秋税,实收六石,账记八石,差额去向不明”。
他蹲下身,慢慢将那页灰纸拾起,吹去浮尘,叠好,塞进怀里。
“火能烧纸,”他低声说,“烧不了心里记得的字。”
身旁妇人听见了,默默点头。
一个少年悄悄撕下衣角,把另一片带着数字的灰页包了起来。
当晚,灯火重亮。
米缸底、佛经夹层、灶台砖缝……一封封手抄本悄然出现。
有人开始自发誊录,一家传一家,一句传一句。
有孩童在沙地上默写田赋条文,有老秀才对着残页补全逻辑漏洞。
文字不再是禁忌,而是种子,在沉默中扎下根来。
三更天,废弃磨坊。
七个人影陆续潜入,皆蒙面戴笠,脚步轻得像猫。
他们是昔日受苏识指点的塾师、账房、驿卒、女医,如今散落在各处,却因同一信念重聚。
小核桃立于中央,手中摊开那份三十七页的《请立民评官制》,声音冷而稳:“我们不能再等朝廷回应。他们怕的从来不是一条建议,而是千万人同时开口问‘为什么’。”
有人皱眉:“若拆解细则散布各地,形同自曝身份,必遭清算。”
小核桃冷笑一声,将手绘路线图拍在桌上:“可若这网络本就存在?若每一份传递都不经我们之手,而是通过织坊女工、渡口船夫、赶考书生……自然流转?”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们要做的,不是呈递奏章,而是让这套制度,变成民间自己长出来的‘乡约改良建议’。三十条细则,分别寄往各州县书院、公告栏、茶肆壁板——不用署名,不必张扬,只要让人看见,读得懂,记在心上。”
寂静片刻。
终于,有人低声道:“第一条,该送哪里?”
小核桃唇角微扬,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第一条建议的标题,而后轻轻吹干墨迹。
窗外,残月隐入云层。
风,又起了。三日后,春寒料峭,江南细雨如丝。
青石巷口的公告栏上,一张墨迹未干的纸条悄然贴出。
字是楷体,工整却不显刻意,内容只有短短一句:“官员述职须当众答百姓三问。”落款空白,无印无名,却像是投入死水的一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
起初只是几个识字的老农驻足议论,可不到半日,消息便顺着茶肆酒坊、渡口码头传开。
那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长久压抑在人心底的锁——原来,官可以被问?
而且还是“三问”?
到了正午,县学门前竟聚起上百人。
有挑担的菜贩,有赤脚的佃户,也有背着书箱的童生。
他们不吵不闹,只是站着,目光齐刷刷盯着县衙方向。
有人手里攥着写满问题的纸条,问题从“去年旱灾为何迟迟不开仓”到“河工银两去了何处”,句句直指命脉。
县令闻讯冲出衙门,脸色铁青:“谁煽动?这是造反!”
没人应声。
但人群中,一个老塾师缓缓举起手中的《百姓问录》残页,声音不高,却清晰穿透雨幕:“我们没要造反,只想问三个问题。您若答得清楚,我等磕头认错,甘愿受罚。”
空气凝滞了一瞬。
围观者越来越多,连街边卖糖糕的妇人都放下竹篮挤进来听。
县令额头渗汗,眼神慌乱地扫过人群——这些人不像暴民,倒像是……早有准备。
他们的站位错落有序,提问节奏分明,甚至有人默默记录他的每一句回应。
他支吾搪塞不过三句,便败下阵来,狼狈奔回衙门,连夜写下奏折上报朝廷,称“妖言惑众,蛊惑良民,恐酿大乱”,请求清议司派员镇压。
然而三日后,这封奏章却被御史台原封退回。
更令人震惊的是,批文末尾赫然引用了一段数据——正是《百姓问录》中那位无名农夫推演的节气偏差表。
那表格以二十四节气为轴,对照三年间地方上报灾情的时间差,用极其朴素却严密的逻辑,证明了朝廷因历法误差误判灾情,导致赈灾延迟的真相。
御史大夫朱笔批道:“此据出自民间,验之属实。若非百姓自省自救,朝廷何知其失?”
消息传至宫中,萧玦正在城外猎场巡视禁军操演。
密报递来时,他正立于山岗之上,黑袍猎猎,面容隐在阴影里。
侍从战战兢兢呈上奏折与批文,等待雷霆震怒。
谁知片刻后,皇帝只淡淡说了八个字。
“事实为据,何惧一问?”
红批如血,落于纸端。
诏书飞驰天下,八百里加急送往各州府。
朝野哗然。
有人惊惧,有人窃喜,更多人陷入沉默的思索。
而就在当晚,京城“问学所”的灯火彻夜未熄。
小核桃坐在灯下,指尖轻抚一封突如其来的信。
云纹笺,宫制特供,唯有三品以上官员或内廷近侍方可使用。
信无字,唯有一幅简笔画:一座桥,两端断裂,中间悬空,桥下水流湍急,浪花翻涌。
她瞳孔微缩。
这不是普通的图。
这是苏识独有的暗语符号。
她们曾在深宫密谈时约定——桥断,代表旧秩序崩塌;水流不止,象征民心动荡;而“悬空”者,正是那些夹在时代裂隙中的“过渡之人”。
既不能回头,也无法落地,只能凭信念架起通路。
苏识……还活着?她在宫中?还是……早已布局至此?
小核桃眼眶骤热,泪水无声滑落。
她忽然懂了那幅图的深意:你不必等到桥建成才走上去——你们自己,就是桥。
她提笔蘸墨,在图纸旁静静补上两行阶梯,自左下蜿蜒而上,连接断桥两端。
又于空白处添一行小字:
“桥未断,是我们站成了桥。”
次日清晨,天光初露。
问学所大门开启,七十二名少年列队而立,皆着粗布衣,背竹筒,佩木牌。
他们中有流民营的孩子,有女医徒弟,也有曾抄录《问录》被判杖刑者的兄弟。
无人喧哗,无人退缩。
小核桃站在台阶上,望着这群沉默却明亮的眼睛,低声道:“这一程,没有名字,没有奖赏,只有传递。”
风掠过屋檐,吹动竹筒上的麻绳。
而在千里之外的礼部尚书府邸,一份关于春闱阅卷流程的密议,正悄然摆上案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李言李语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