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暨彭祖美食节的倒计时牌翻到“15”,二七塔旁的“明远楼”里。
凌晨两点,后厨炉火未熄,抽风扇嗡嗡作响,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
李明远站在灶台前,右手握着那把9寸铜勺,勺背沾着薄薄一层油,灯光一照,闪出细碎的金斑。
他盯着面前两条黄河鲤鱼——一条刚出锅,金黄酥脆;一条正待下刀,鱼眼晶亮,像两粒被晨露洗过的黑曜石。他深吸一口气:明天,就是“豫菜烹调大赛”报名截止日。
报名通道早在十天前开启,官方海报贴满郑州大街小巷:红底金字,“豫菜英雄会”五个大字像五把火,把“糖醋黄河鲤鱼焙面”和“清明上河图拼盘”烧得滚烫。
海报右下角,一行小字——冠军奖金10万元,另获“中原美食推广大使”称号,一年内所有活动免费推广。
奖金像磁铁,吸引全省180位年轻厨师;称号像火种,点燃180个梦想。
李明远却像站在磁铁边缘,既被吸引,又被排斥——参赛,怕输;不参赛,怕错过。他把犹豫写进日记:怕输,是怕丢明远楼的脸;怕错过,是怕丢豫菜的脸。
犹豫持续到深夜。
王建业把一盏温茶推到他面前:“参赛不是为赢,是跟高手交流,学人家的长处。”
老人声音不高,却带着铁锅与铲碰撞的硬度,“你怕输,是怕丢自己的脸;你怕赢,是怕丢豫菜的脸。”
李明远抬头,看老人眼角皱纹像展开的扇面,每一道都是岁月给的“合格章”。他深吸一口气说:“我报。”
报名表格,他选了“糖醋黄河鲤鱼焙面”和“清明上河图拼盘”——一道代表传统技艺,一道代表文化创新。
表格末行,有一栏“参赛宣言”,他写下:“让0.08毫米,飞向全世界;让18厘米,装下整个汴梁。”字迹不重,却像给未来按下承诺键。
报名截止日,后台数据跳出:全省报名人数218人,其中18-30岁占72 %,31-45岁占25 %,46岁以上占3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弟子12人,省级36人;女性厨师占28 %,创历年新高。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豫菜年轻化的“风口”。
李明远被分在A组,同组有:开封“又一新”传承人王丰海,洛阳“真不同”创意主厨李妍,周口逍遥镇胡辣汤第5代传人赵小涛,登封焦盖馍雕刻高手张帆……名字像一把把火,把“竞争”烧得滚烫。
报名结束,便是集训。
王建业给李明远制定“15天冲刺计划”:每天炸10条鲤鱼,面丝过针眼100次;拼盘练习10次,每种食材大小误差≤0.5毫米;文化讲解,每天背3遍故事卡,语速180字\/分钟,误差≤5字;体能训练,每天跳绳3000下,右腕负重500次。
第一天集训,凌晨4点,后厨灯火通明。
王建业站在灶台前,声音像铁锅与铲碰撞:“今天,炸10条鱼,面丝100根,过针眼100次,误差0。”
李明远点头,右腕缠着肌效贴,像给酸痛按下“隐藏”键。第一条鱼下锅,180c定型30秒,160c浸炸3分钟,180c复炸30秒,误差±2c。
面丝出锅,0.1毫米细,过4号缝衣针,100根,98根通过,2根断裂,王建业让他重新炸:“比赛时,一根断,就是失败。”声音不高。
第二天,拼盘练习。
王建业把《清明上河图》局部放大成A3纸,贴在操作台前。卤牛肉片,厚0.8毫米,长5厘米,宽1.5厘米,误差≤0.1毫米;黄瓜船,长3厘米,宽0.8厘米,高0.5厘米,误差≤0.1毫米;鹌鹑蛋,直径2厘米,染色误差≤0.05毫米;酱汁河流,色值L* 35,a* 20,b* 8,误差≤1。
李明远站在操作台前,像给古画按下“量化”键。第一次摆拍,牛肉片边缘不齐,王建业让他重新切;第二次,黄瓜船断裂,王建业让他重新雕;第三次,酱汁河流面积过大,王建业让他重新泼。声音不高。
第三天,文化讲解。
王建业坐在长桌尽头。故事卡120字,语速180字\/分钟,每45秒一次停顿,手势不超过肩,眼神与观众交流≥3秒。李明远站在台前,像给古图按下“复读”键:“糖醋黄河鲤鱼,源于北宋,皇帝为犒劳将士,命厨子用黄河鲤鱼制羹……”
第一次讲解,语速200字\/分钟,超时3秒,王建业让他重讲;第二次,手势过肩,王建业让他重讲;第三次,眼神交流不足,王建业让他重讲。
第四天,体能训练。
王建业把跳绳递给李明远。每天3000下,分10组完成,每组300下,误差≤10下;右腕负重500次,分5组完成,每组100次,误差≤5次。
李明远跳到第8组,手腕酸痛,像被火烧,却咬牙坚持。王建业站在一旁,声音像铁锅与铲碰撞:“比赛时,没有第9组,只有第1组。”
他把太极双味冷盘、清明上河图拼盘,装进定制食盒。他站在露台,看城市灯火连成一条光带,像给未来点上一盏灯。他对着夜色轻声说:“去比赛,不是为赢,是为学;不是为脸,是为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豫菜春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