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文学院最火爆的选修课是“《红楼梦》与中医药”,选课系统开放 3 分钟即满;2026 年 2 月,这门课被挤到第二——因为新开的“豫菜文化导论”只给了 50 个名额,却引来 1200 人抢订。
课程负责人:陈静雅,38 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豫菜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主业宋史,副业“吃”。
她本科毕业论文写《北宋东京酒楼的税收制度》,博士课题是《宋代城市味觉地理》,却被同行笑话“不务正业”。
“我研究东京汴梁,却连东京的‘味道’都说不清,算什么宋史学者?”
2025 年暑假,她带着 7 箱史料、3 套炊具、1 口铸铁锅,向学校通识教育中心递交开课申请。
教学目标只有一句话:“让年轻人因为一道菜,爱上一座城,进而读懂一部史。”
课程编码:hISt 3096, 2 学分, 32 学时,每周 2 次,周三理论、周六实践。
理论课地点:文综楼 117, 120 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
实践课地点:一公里外的明远楼 4 楼“可移动厨房”, 30 套电磁炉、 1 座老灶台、 1 台 3d 打印机(打印可食用豫菜模型);
田野调查:清明、五一、端午三假期,分别去开封、洛阳、信阳,行程自费,自愿报名,每次 20 人封顶。
第一次开课,陈静雅穿豆青色宋式对襟,胸前绣“豫”字,脚踏帆布鞋,把 U 盘插进多媒体接口,屏幕跳出标题:
“豫菜不是菜,是河南的源代码。”
台下学生瞬间安静。
陈静雅把 32 学时拆成 16 讲,每讲以一道菜为“入口”,带出一个历史横断面:
1. 雉羹与彭祖——中原烹饪的童年
2. 青铜鼎里的“炙”——西周的烧烤 KpI
3. 伊尹五味调和—— mbA 鼻祖的管理学
4. 鸿沟古运河边的第一条“外卖船”
5. 汉代“羊羹”与丝绸之路
6. 胡辣汤:盛唐的“晨间咖啡”
7. 北宋东京 72 正店:最早的“米其林”
8. 鲤鱼焙面:黄河与麦浪的合谋
9. 套四宝:层叠中的“中原宇宙”
10. 牡丹燕菜:一朵花的政治隐喻
11. 道口烧鸡:铁路与工业的味道
12. 杞县酱菜:时间发酵的“泡菜经济学”
13. 信阳毛尖:一杯茶里的南北分界
14. 豫式小炒肉:锅气的物理与化学
15. 豫菜“失语”百年:从中心到边缘
16. 味觉复兴:让历史端上未来的餐桌
每讲配套“ 3 个 1”: 1 份古籍复印件(带竖排繁体); 1 张手绘“味觉地图”( A3 牛皮纸); 1 份“可带走的味道”( 5ml 迷你试剂瓶,内装该讲核心风味精油)。
上“雉羹”那节课,她带学生去实验室,用石磨把野鸡胸脯连骨捣碎,加当归、黄芪, 90c恒温 3 小时,让学生闻“ 4000 年前的中原早晨”;
讲“牡丹燕菜”,她托人从洛阳捎来整箱白萝卜, 3 小时雕刻课,每人必须雕出一朵“可立起来”的牡丹,刀功 0 分没关系,“读懂一朵花的政治,比花本身重要”。
期末考核,没有笔试,只有“豫菜故事演讲比赛”——
“用 5 分钟,讲一道豫菜,让陌生人产生‘想立刻吃到’的冲动,数据由校团委随机抽 50 名路人测评,唾液分泌指数≥ 30% 为及格。”
学生戏称:“这门课,把‘馋’量化成了 KpI。”
清明假期, 20 名学生跟陈静雅去开封。
行程表上写着: 22:00 鼓楼广场集合; 23:00— 02:00 探访“鬼市”老摊; 02:30 进入“第一楼”后厨,看灌汤包皮冻如何“一夜成汤”; 05:30 黄河滩看日出,喝第一碗胡辣汤。
所谓“鬼市”,是开封老城墙根下自发形成的午夜早市,专做餐饮人买卖:现杀黄河鲤、刚摘的灰灰菜、还带着体温的羊尾油。
灯是汽灯,黄得发绿,人影被拉得老长。
陈静雅让学生分组,用 50 元预算买 3 样“能代表北宋的食材”, 30 分钟后回原地讲解。
学生买的千奇百怪:
一对 3 斤重的“黄河鲤鱼须”,说要做“须羹”,《东京梦华录》有载;
一筐“茅芽”,刚抽穗的茅草芯,微甜,是 1000 年前的“天然口香糖”;
1 升“汴河底泥”,回校做“土壤风味瓶”,让学生闻“北宋的泥土气”。
凌晨 2 点半,第一楼后厨, 70 岁老师傅李振邦已等候。
他展示“皮冻成汤”绝技:
10 斤猪后腿皮, 3 斤老母鸡, 1 斤金华火腿,焯水后清水 8 小时;
滤出清汤,重新倒回猪皮,打成“胶原乳液”;
4c冷藏 6 小时,成“固态汤”,包进馅心;
上笼 98c蒸 8 分钟,皮冻化汤,咬一口“泉水爆涌”。
学生看得直咽口水,李师傅却转身对陈静雅说:
“妹子,我把手艺交给你学生,但你要让他们记住,汤包不是‘一兜水’,是‘一兜时间’。”
陈静雅让学生把这句话写进田野笔记,回校后做成 3 分钟短片,发到 b 站,播放量 86 万,弹幕刷屏:“时间味,我哭了。”
期中,学生匿名给陈静雅提意见:
“老师,你讲的历史很酷,可我们没吃过正宗‘套四宝’,能不能来场‘复刻’?”
陈静雅一笑,把课程后 8 讲全部改成“反向驱动”——
学生点菜,她去找史料、找厨师、找资金。
“套四宝”复刻那周,她请来已 78 岁的王建业。
老人拎着 4 只脱骨整禽:鸭、鸡、鸽、鹌鹑,现场演示“套”:
——鹌鹑肚塞海参,鸽肚塞鹌鹑,鸡肚塞鸽,鸭肚塞鸡;
—— 4 层套叠, 0 骨缝,用 1 根 15 厘米竹签锁口;
——高汤 4 小时,文火 90c,汤面“虾眼”不断。
3 小时,仅出 2 套, 40 名学生,一人一筷子,有人把筷子又缩回去:“舍不得。”
陈静雅把最后一块“套四宝”放进玻璃皿,加 100ml 福尔马林,制成“永久标本”,写上:
“ 2026 年 4 月 20 日,河南大学 hISt 3096 课堂,第 16 味。”
从此,这枚“味觉标本”成了校史馆唯一可展出的“菜”。
一学期结束,教学评估系统显示:
——课程满意度 98.7%,创校通识课纪录;
—— 50 人小班,期末演讲比赛直播,峰值在线 3.2 万人;
——选课人数从 50 涨到 200,教务处被迫换 300 座阶梯教室;
—— 17 名学生加入“豫菜文化志愿者”团队,整理古籍 2100 页,扫描老照片 430 张;
—— 3 名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金奖,项目叫“宋味可食香水”,把《东京梦华录》记载的 12 种香气做成口袋喷雾,众筹 30 万元。
更隐秘的“数据”在校园 bbS:
——“胡辣汤”关键词出现频次上涨 600%;
——“糖醋鲤鱼”成为食堂单日销量冠军;
——历史系研究生报考“宋史”方向人数,比去年多 22 人,面试理由清一色:“因为陈老师的课。”
陈静雅把课程总结写成 3 万字报告,标题借用学生的弹幕:
《我们把历史吃进了胃里,也让它从胃里回到心里》。
最后一课,陈静雅没讲课,带着 200 名学生走到金明校区南广场。
那里搭起一座 30 米长、 4 米宽的“汴京夜市”——
—— 20 家开封老字号,把摊子搬到校园;
—— 3d mapping 在地面投出《清明上河图》动画,学生踩一步,画里人就走一步;
—— 1:1 复制的“孙羊正店”彩楼,门口挂 3 米长的“豫菜文化结业季”幌子。
19:00,天擦黑, 200 盏红灯笼同时亮起,陈静雅穿宋服,站在“孙羊店”门口:
“同学们,今天没有作业,只有一句话——‘以后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请把今晚的灯火,当成河南留在你们胃里的暗号。’
当你们在外地吃到一口糖醋鲤鱼,喝到一口胡辣汤,想到今晚,我就赢了。”
学生鼓掌,经久不息。
有人喊:“老师,明年还能选课吗?”
陈静雅笑:“课程会结束,豫菜不会,你们也不会。”
她举杯,里面是黄河水冲泡的信阳毛尖,
“敬黄河,敬麦浪,敬每一位把历史当味道、把味道当乡愁的人。”
200 只茶杯碰在一起,声音清脆,像 1000 年前汴京的瓷盏,也像此刻少年心跳。
灯火深处,伊尹铜像被投上巨幅光影,他右手汤勺微倾,似把中原的月光,倒进每个人的杯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豫菜春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