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菜文化研究会的会议室里,烟味混着茶水的热气,在晨光里飘成一团模糊的雾。
李明远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手里攥着那本记满调研笔记的本子,指尖把蓝布封皮的边角捏得发皱。
窗外的梧桐树影晃进来,落在他脚边,像块没熨平的布。
“咱们豫菜,现在就是块‘老古董’!”坐在前排的胖老板拍了下桌子,声音震得茶杯盖“当啷”响,“你说复原老菜谱?我试过!花了三个月复原‘汴京烤鸭’,一只鸭子成本八十,卖一百八,没人买!年轻人嫌麻烦,老年人嫌贵,最后全砸手里了!”
李明远的心跳了一下,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祖父的旧菜谱。
昨儿和陈静雅研究到后半夜,刚把“彭祖雉羹”的改良方案理出来,用本地散养土鸡代替难寻的雉鸟,加少许黄芪和冬笋提鲜,想着成本能压下来,味道也能更合现在人的口味。
可胖老板的话,像盆冷水,兜头浇下来。
“可不是嘛!”旁边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接话,他是做连锁餐饮的,手里转着笔,“现在市场就认网红菜,你看人家川菜,一道‘辣子鸡’,又辣又出片,抖音上随便发个视频,就能火!咱豫菜呢?‘炒三不沾’做半天,拍出来黑乎乎一团,谁看啊?我看不如别费劲复原了,直接学人家做网红菜,加辣、加麻,先把客流量拉起来再说!”
“学网红菜?那还是豫菜吗?”
角落里传来个苍老的声音,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厨师,手里攥着个搪瓷缸,“豫菜讲究‘五味调和’,不是靠辣靠麻糊弄人!当年汴京的御厨,做一道‘莲花鸡签’,光是选鸡就要挑三个月,现在的人,连炖个汤都嫌费时间,这菜能做好?”
“老叔,话不能这么说!”西装年轻人反驳,“现在是快节奏时代,谁有那功夫等你炖三小时汤?顾客要的是快、是新鲜、是能发朋友圈!你守着那套‘调和’,守着那套‘君臣佐使’,店都要倒闭了!”
会议室里顿时吵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像锅烧开的水。
李明远坐在后面,手指紧紧攥着衣角,手心全是汗。
他想起明远楼空荡荡的前厅,想起白天调研时年轻人说的“油腻”“没特色”,想起王建业对着银质菜模叹气的样子——他们说的,好像都有道理,可又好像都不对。
他抬头望向主席台,凌元志凌老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时不时记两笔,脸上没什么表情,可眼神里透着股沉静。
上次座谈会,凌老说“豫菜不是没好东西,是没人知道怎么让年轻人愿意吃”,这句话,现在还在他耳边响。
“都静一静。”凌老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吵吵嚷嚷的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他放下笔,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李明远身上,停顿了几秒,才缓缓说道:“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豫菜现在的难处。
成本高、周期长、年轻人不买账。可咱们今天聚在这,不是来抱怨的,是来想办法的。”
凌老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间的展板前,展板上贴着张放大的《清明上河图》,画里的汴京市井,酒肆林立,食客满座。
“大家看,这是北宋的汴京,那时候的豫菜,是天下第一菜!宫里的御膳,民间的小吃,哪样不是精致讲究?为什么能火?因为它既守得住根本,又能跟着时代变。”
他指着画里的一家酒肆:“这家‘孙羊正店’,当年卖的‘姜芽鸭舌签’,就是把鸭舌腌渍后裹粉炸,再配着姜芽吃,又脆又解腻,跟现在的小吃比,不也讲究‘口感’‘搭配’?还有‘乳糖真雪’,就是用牛奶做的甜品,跟现在的冰淇淋差不多,当年也是年轻人爱买的稀罕物。”
李明远眼睛一亮,手里的笔飞快地记着。
“姜芽鸭舌签:鸭舌+姜芽,脆嫩解腻;乳糖真雪:牛奶甜品,年轻人喜爱。”
他想起昨儿和陈静雅查的北宋宫廷菜资料,里面确实有不少菜,做法新颖,口感清爽,跟现在人追求的“轻食”“甜品”,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豫菜的‘中’‘和’,不是墨守成规,是‘适中’‘调和’。”
凌老的声音提高了些,“该守的要守——比如食材的新鲜,火候的精准,味道的本真;该变的要变——比如分量、造型、搭配,让它更符合现在人的生活习惯。就像刚才那位老板说的‘汴京烤鸭’,成本高,卖不动,那能不能做小份?能不能搭配着薄饼、甜面酱,让顾客自己卷着吃,增加点互动性?”
“还有网红菜的问题。”
凌老看向穿西装的年轻人,“人家的菜能火,不光是因为辣、因为出片,更因为它有‘记忆点’。咱豫菜的记忆点是什么?是牡丹燕菜的刀工,是黄河鲤鱼的造型,是炒三不沾的‘三不沾’!这些都是别人学不来的绝活,为什么不能拍成视频,让年轻人看看?切萝卜丝能穿针,颠勺能让蛋液不沾盘,这些功夫,比网红菜的‘辣’,更有看头!”
会议室里静悄悄的,没人再说话。
刚才抱怨的胖老板,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老厨师手里的搪瓷缸,也不再攥得那么紧了;西装年轻人转着笔的手,慢慢停了下来。
李明远的心跳得厉害,他想起昨儿炖的那碗牡丹燕菜——清鸡汤打底,萝卜丝细如发丝,加了少许冬笋丝和枸杞,码成牡丹的形状,既保留了传统的造型和鲜度,又比原来清爽,成本也降了不少。要是拍成视频,从切萝卜丝开始,到码盘、浇汁,最后成品像朵盛开的牡丹,肯定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凌老说得对!”
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安静,是陈静雅。
她今天穿了件浅色的连衣裙,怀里抱着厚厚的资料,站在会议室门口,脸上带着点红,显然是刚跑过来,“我最近查了很多北宋豫菜的资料,发现很多老菜,其实都很适合现在的市场。比如‘莲花鸡签’,是把鸡肉剁成泥,裹上莲花花瓣炸,又香又好看;还有‘四大怀药’做的药膳,既能养生,又符合现在人追求健康的需求。这些都是豫菜的特色,只要好好挖掘,肯定能做出有记忆点的菜!”
陈静雅的话,像颗石子,在会议室里激起了涟漪。
胖老板凑过去:“姑娘,你说的‘莲花鸡签’,成本高不高?能做小份吗?”
老厨师也问道:“四大怀药做药膳,具体怎么配?会不会影响味道?”
凌老笑着点点头,示意陈静雅坐下,然后看向全场:“你看,办法总比困难多。豫菜不是没特色,是我们没把特色找出来,没把特色变成让年轻人喜欢的样子。咱们成立豫菜文化研究会,就是要把大家的力量聚起来——老厨师传手艺,年轻人搞创新,企业家找市场,学者挖历史,这样才能让豫菜活起来。”
李明远坐在下面,手指攥得紧紧的,心里像有团火在烧。
他想起明远楼的困境,想起祖父的期望,想起自己这几天的迷茫和挣扎——他之前总觉得,振兴豫菜是他一个人的事,是明远楼一家店的事,可现在才明白,这是所有人的事,是需要大家一起扛的事。
散会的时候,李明远没走,他攥着笔记本,快步走到凌老身边,深吸了一口气,声音有点发颤,却很坚定:“凌老,我想加入研究会,好好做豫菜。我家里有祖父留下的旧菜谱,里面有彭祖雉羹、牡丹燕菜的老方子,我想和陈静雅一起,把这些老菜复原出来,再结合现在的口味改良,让更多人爱吃豫菜。”
凌老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欣慰,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早就等着你这句话了。明远楼是老牌子,你祖父是豫菜的老匠人,你能站出来,是好事。”
他接过李明远手里的笔记本,翻了几页,看到上面记的调研笔记、改良方案,还有画的迷你炒三不沾的简图,忍不住笑了:“你这孩子,心思细,肯琢磨。这样,下周研究会组织去开封考察,你和陈静雅一起去,看看清明上河园里的仿宋菜,找找灵感。还有,你张叔是老厨师,经验丰富,要是能请他也来参与,就更好了。”
提到张师傅,李明远心里有点没底:“张叔他……思想有点保守,怕他不愿意。”
“慢慢来。”凌老拍了拍他的手,“老匠人的心,都是为了豫菜好。你把改良后的菜做好了,让他尝,让他看到豫菜能火起来,他自然会支持你。”
李明远点点头,心里的底气越来越足。
他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他身上,暖暖的。陈静雅走过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莲花鸡签”资料,笑着说:“凌老都跟我说了,下周去开封,咱们一起去查‘孙羊正店’的老菜谱!”
“好!”
李明远笑了,这几天的迷茫、烦躁,好像都烟消云散了。
他知道,豫菜的振兴,还是难——要说服张叔,要解决成本问题,要让年轻人接受,还有很多坎要过。
可他不再觉得孤单了,有凌老的指引,有陈静雅的帮助,有研究会这么多人一起努力,他好像能看见明远楼重新热闹起来的样子,能看见豫菜走出河南,走向全国的样子。
他攥紧了手里的笔记本,封皮上的“明远楼”三个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他想起祖父说的“豫菜的魂,在‘和’字上”,现在他终于懂了——这个“和”,不仅是五味调和,更是人与人的合力,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走出研究会的大门,街上的车水马龙,不再让他觉得烦躁;远处的高楼大厦,也不再让他觉得压抑。
他掏出手机,给张师傅发了条消息:“张叔,今晚我做牡丹燕菜,您尝尝,是按祖父的方子改良的。”
没一会儿,张师傅回了个“嗯”,虽然简单,却让李明远心里暖暖的。
他抬头望向天空,蓝天白云,阳光正好。
豫菜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而且,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豫菜春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