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原暨彭祖美食节开幕只剩一个月。
郑州的夏日被蝉鸣拉得漫长,商鼎路“明远楼”却像一台永动机,灯火凌晨仍未熄灭。
后厨蒸汽翻滚,会议室键盘噼啪,走廊脚步急促,空气里混着锅火、咖啡与打印纸的味道,像某种无形的燃料,推着所有人向倒计时牌上的数字狂奔——30、29、28……每翻一页,心跳就快一拍。
李明远每天7点到店,第一件事不是温锅,而是打开“参展菜品筛选表”。
表格已更新到V5.3,列标题密密麻麻:商户名称、菜品名、传承人级别、口味数据、故事性、拍照指数、线上互动率……权重各占5 %-20 %,满分100,低于80分直接淘汰。他像一位严苛的考官,用数据给每一道菜“判卷”。
清晨8点,开封“又一新”送来新样——“糖醋鲤鱼焙面”视频:刀工慢镜头下,0.1毫米面丝穿过针眼,播放量一夜破20万。
李明远却皱眉:面丝合格,鱼尾角度却差5度,影响“跃龙门”造型;糖醋汁亮度ΔE值3.2,略高于标准2.8。
他给商户回一条语音:“刀工100分,造型90分,汁色88分,综合92,暂留,再调。”声音不高,却像给商户盖上一枚“回炉”章。
上午10点,洛阳“真不同”水席团队到场。
13道菜排成长龙,每道配一张故事卡,扫码即可听90秒宫廷轶事。李明远用电子舌检测:咸味均值3.1 %,超出标准2.8 %;他摇摇头,把“洛阳燕菜”留下,“焦炸丸子”淘汰——“故事100分,味型85分,淘汰。”
商户代表苦笑:“李老师,您比考官还严!”他却笑:“味型是底线,故事是加分,底线不过,加分归零。”
中午12点,筛选结果出炉:参展菜品180道,淘汰28道,补位15道,最终确定167道。
表格末行,他用红色加粗:预留10个“机动名额”,给乡村小吃、脱贫县农户,免费参展,费用中心承担。
他把表格发进群里,附上一句话:“豫菜要集中,也要包容;要亮点,也要底线。”
同一时刻,陈静雅钻进文化展区“迷宫”。
她把1.2万平方米展馆平面图摊在地上,自己跪坐在图纸上,用彩色贴纸标记功能区:中心舞台、技艺大赛、怀旧照相馆、文创市集、气味博物馆、VR体验区……像给一块空白画布上色。
中心舞台,她设计成“钧台”造型,圆形,直径18米,穹顶用3200块陶板拼成牡丹绽放,每块刻一道菜名;舞台地面嵌入LEd屏,可实时投放厨师锅火,像给大地开一口透明的灶。
她为“怀旧照相馆”收集老菜谱、老照片.
开封1956年厨师考核合影,背景是“又一新”木门;洛阳1978年水席菜单,手写竖排,字迹工整;1984年郑州烤鸭店发票,金额2.8元,盖圆形财务章。她把老照片扫描成电子版,用AI修复,放大成1.5米高展板,摆在照相馆入口,游客扫码即可听90秒故事,像给记忆按下播放键。
下午3点,她带着志愿者排练“文化讲解”.
站姿、手势、语速、停顿,全部量化:站姿双脚与肩同宽,手势不超过肩,语速每分钟180字,停顿每45秒一次;每段讲解配故事卡,字数120,扫码即可听。
志愿者大多是00后大学生,排练时笑成一团,她却一脸严肃:“文化不是背词,是讲故事;讲故事不是念稿,是带人穿越。”
她把“穿越”二字写在白板,像给年轻人点一盏灯。
傍晚6点,王建业出现在“志愿者培训室”.
一间临时改造的仓库,空调轰鸣,却掩不住老人洪亮的声音。
他穿白色厨师服,头戴高帽,手执9寸铜勺,像一尊从旧照片里走出来的“厨神”。他没有ppt,只有一把勺、一口锅、一段故事。
他演示“炒三不沾”:蛋液在锅中翻飞,像金色鸟群;30次颠勺,次数精准,像给年轻人敲节拍。
他声音洪亮:“勺是火的笔,你们是字;字要正,火要稳,豫菜才能被看见。”志愿者们屏息凝视,像看一场魔术,又像看一段历史。
晚上8点,赵鹏出现在“媒体对接群”,他像一位指挥家,把46位百万级美食博主、12家网络平台、3家省级卫视,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制定“百日倒计时”话题:#豫菜英雄会#、#0.08毫米挑战#、#牡丹燕菜香氛#,像给互联网扔下一串鞭炮。他为每场直播定KpI:观看破百万,现场投放1万元餐券;破千万,再投5万元;破亿,直接送“豫菜英雄会”冠军10万元奖金。他把KpI写成表格,发到群里,附上一句话:“流量不是洪水,是柴火,得点燃,也得控温。”
夜里10点,最后一份物料确认单发出,众人各自回家。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豫菜春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