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菜文化节闭幕的第二天,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像一出大戏散场,地毯上还留着昨日的糖醋香。
工作人员拆下最后一块“问鼎”背景板,哐当一声,仿佛给五年长征画下金属句号。
李明远和陈静雅没随车队去酒店庆功,而是绕回“明远楼”——那座藏在德化街老巷、只有十八张台的馆子。卷闸门半拉,阳光像一把拉面,被切成金丝洒在青砖地上。
前厅没开灯,却一点不暗,窗外法桐的影子在餐桌跳舞,像给留白处撒一把黑芝麻。
两人把“暂停营业”翻成“内部盘点”,关门,上锁,世界瞬间只剩锅碗瓢盆的呼吸。
明远楼后院不足80平,却长着一棵1982年的牡丹,是老楼主亲手栽的。树干有碗口粗,每年谷雨开花,一开15朵,朵型像倒扣的豫菜蒸笼。
树下埋着一只密封陶罐——五年前文化节启动那天,两人写了一张纸条塞进去:“如果2025年豫菜能走出国门,我们就回来把酒挖出来。”
今天,他们蹲在地上,用一把西餐小铲,像挖山药一样小心翼翼。陶罐启封,一股老酒味混着土腥冲出来,像大地在打饱嗝。
纸条已经泛黄,字迹却被五年潮气晕成毛边,像一块发酵过度的馒头。陈静雅轻声读:“——让豫菜重新成为中原的骄傲。——让世界因为味道记住河南。”
两句后面,各画了一个笑脸,幼稚却认真。
李明远突然笑出声:“当年以为要十年,没想到五年就超额完成。”
陈静雅把纸条折好,重新放回陶罐,又添了一张新的:
“2030年,豫菜进入世界三大菜系教科书;
2035年,海外豫菜体验店突破1000家;
2040年,我们带着女儿,在月球分店剪彩。”
写罢,她抬头看李明远:“敢不敢再埋五年?”
“埋!但得加点‘利息’。”
李明远掏出今天早晨刚拿到的“豫菜出海”战略书,封面还热乎,像刚出锅的烧饼。他把文件折成四折,塞进陶罐,再用洛阳牡丹花瓣封口。
埋好“时间胶囊”,两人拍拍手上的土,顺着后院的木梯爬上二层小露台。
露台不过五平,却摆着一张矮几、两只蒲团,这是当年他们第一次促膝长谈的地方。
2019年4月20日,郑州下暴雨,德化街积水过膝。
陈静雅来躲雨,李明远正在擦灶台,两人隔着雨帘聊了两小时,话题从“豫菜为什么没落”到“如何把牡丹燕菜做成下午茶”。
那天,陈静雅在餐巾纸上画了一张思维导图:
“根系——厚重的历史;
枝干——标准化菜谱;
花朵——国际化表达;
土壤——青年厨师培养;
阳光——资本与政策。”
五年后再看,这张纸被塑封挂在露台墙,雨点痕迹像泼墨,恰好成了牡丹的纹理。
李明远伸手摩挲:“当年你说,豫菜缺的不是味道,是故事。我还不服,觉得味道好就能横行天下。”
陈静雅笑:“现在服了吧?故事让味道有身份证,不然它就是黑户。”
露台风大,两人下到小厨房,开灯,是一盏15瓦的黄灯泡,光线像熬老汤的油花。
陈静雅从文件柜抽出一本A4硬壳本——《欧洲出差吵架实录》。封面贴着一张巴黎地铁票,已被油渍浸成半透明。
2019年冬天,两人带着“山药慕斯”闯欧洲,一个月跑了8国、16城、37场品鉴会。最惨的一次在阿姆斯特丹,观众只来了3个人,还都是卖郁金香的大妈。
那天夜里,两人在青旅厨房吵到凌晨三点。
李明远:“我就说直接上胡辣汤,你偏要搞分子料理,现在好了,连成本都收不回!”
陈静雅:“胡辣汤太辣,欧洲胃普遍怕刺激,必须先让他们对河南味道产生好奇,再谈正宗!”
吵到最后,陈静雅把整瓶蓝莓醋倒进下水道,李明远把一锅山药慕斯拍进垃圾桶,两人背对背坐到天亮。
次日,他们还是去买了当地最便宜的鲈鱼,用豫式糖醋汁+荷兰甘草糖调色,做成“糖醋郁金香鱼”,结果大受欢迎,甚至被当地美食博主评为“本周最佳创意”。
此刻,陈静雅翻开日记本,指着那一页:“看,我们当时用红笔写的‘和解协议’——
1.\t豫菜为体,国际为用;
2.\t吵架不过夜,过夜必须吃一碗烩面;
3.\t把分歧写成菜单,第二天卖卖看。”
李明远挠头:“后来这‘三条协议’成了我们团队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年轻厨师都说比《员工手册》管用。”
五、十年蓝图:一图流
吵完旧架,两人摊开一张“中原味道十年蓝图”——宣纸印长卷,展开足有3米,像清明上河图,却用信息图表说话。
左侧是“回望”:
?\t2019—2021:抢救菜谱,拍摄《豫菜口述史》200小时,出版《失落的豫菜》第一辑;
?\t2022—2024:研发“豫菜标准化调味包”36款,获欧盟、北美双认证;
?\t2025:首届豫菜文化节,海外门店破100家。
右侧是“展望”:
?\t2026:启动“豫菜校园行”,在河南200所中小学设“味道课堂”;
?\t2027:与中科院合作,发射“豫菜育种卫星”,把铁棍山药、信阳毛尖、开封西瓜送上太空做基因实验;
?\t2028:建成“豫菜博物馆”,用AR技术复原从夏朝“钧台之享”到北宋“东京梦华”的十场历史盛宴;
?\t2029:海外豫菜体验店达到500家,推出“豫菜黑珍珠”评级体系;
?\t2030:把“牡丹燕菜”带进联合国总部,成为“国际中餐日”指定主菜。
卷轴最中间,画着一棵“味道树”:根是小麦,干是黄河,枝是五大洲,叶是各国国旗,树冠却结出一颗颗“饺子形地球”。
陈静雅拿毛笔在空白处添了一句话:“让世界咬一口中原,让中原成为世界的口头禅。”
画完蓝图,夜已深,露水把露台地板打出一层油膜。
陈静雅突然问:“明远,你记不记得2021年谷雨,牡丹开的第一朵花?”
李明远当然记得。
那天他们刚拿到第一笔融资,却遭遇疫情反弹,账面只剩43天现金流。两人坐在后院喝闷酒,一朵牡丹悄无声息落在陈静雅肩头,像给她别上一枚胸针。
“那天你说,要是花不谢,我们就继续;要是花谢了,就散伙。”
陈静雅抬眼,眸子里晃着灯光,“结果那朵花整整开了15天,比往年多7天,像被时间加了倍速。”
李明远从口袋掏出一个小绒盒,打开是一枚银质筷子形发簪,簪头是一朵微缩牡丹,花蕊镶了0.1克拉钻石。
“早该给你的,一直找不到比牡丹更合适的比喻。”
陈静雅愣住,夜风把她的刘海吹得乱颤,像要替她点头。
她把发簪插进发髻,钻石刚好落在牡丹花蕊,灯光一闪,像给中原点了一颗美人痣。
露台对话持续到零点,远处德化街的霓虹依次熄灭,只剩“明远楼”招牌还亮着,像给夜空留的一盏灶火灯。
李明远打开微信,把刚刚拍下的“十年蓝图”发到核心群,附上一句话:
“从明天起,我们不再是‘创业者’,而是‘守门人’——守住豫菜的根,守住河南的魂,守住世界对中餐的想象。”
陈静雅把电脑转过来,文档标题是《豫菜春秋》第二卷目录:
第一章 黄河的味谱
第二章 小麦的迁徙
第三章 汴京的早餐
第四章 牡丹的崛起
第五章 太空的烩面
第六章 世界的胡辣汤
……
她敲下最后一行字:“豫菜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过去穿过我们,走向未来。”
0点38分,两人真的饿了。
李明远系围裙,陈静雅擀面条,灶火“嘭”一声点燃,像给他们补放了一朵节日烟花。
汤头是老母鸡+牛骨+黄河鲤鱼骨,熬了8小时,清得像嵩山晨雾;配菜只有三样:嵩山木耳、淮山山药、信阳毛尖炸成的“茶叶酥”。
面出锅,撒一把小磨香油,油花在汤面旋转,像给中原画一枚太极。两人捧碗,蹲在露台门槛,吸溜声与远处火车汽笛交织。
陈静雅突然说:“十年后,我们还会蹲在这儿吃烩面吗?”
李明远把汤喝出一轮明月:“只要树根还在,碗就端得稳。到时候添两双筷子,一双给女儿,一双给来月球旅行的客人。”
风停了,牡丹叶沙沙作响,像给这句大话鼓掌。
烩面的热气升腾,飘向夜空,与还逗留在天上的无人机尾灯相遇,组成一行淡金色的光晕——
“Yucai,See You tomorrow.”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豫菜春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