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同白驹过隙,自那场惊心动魄的蛇精事件后,转眼已过去了半年。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青龙山再次披上了绿装,溪流潺潺,鸟语花香,仿佛那场发生在深秋的妖邪之祸,已被这勃勃生机悄然掩盖。
在这半年里,陈守义与沈青娥相依为命,感情早已在朝夕相处、相濡以沫中,变得坚不可摧,深厚无比。陈守义的勤劳朴实,沈青娥的温柔贤惠,让他们这个曾经清冷简陋的小家,充满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与生机。在清溪村全体乡亲们由衷的祝福和热心撮合下,两人决定正式结为夫妻,携手共度余生。
这一次的婚事,与半年前那场由蛇精主导、充满了虚伪与铺张的婚礼截然不同。没有高门大宅的排场,没有喧天的锣鼓和如云的宾客,更没有那些隐藏在喜庆下的阴谋与杀机。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真诚而温馨。
陈守义用县令赏赐剩下的以及这半年自己砍柴积攒的钱财,请村里的工匠帮忙,将那两间茅屋重新修整粉刷,换上了新的茅草顶,墙壁也用黄泥仔细抹平,显得亮堂而牢固。屋内,置办了几件虽不昂贵但却结实崭新的榆木家具——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一个衣柜,以及一张稍微宽大些、铺着厚实干爽稻草和崭新粗布床单的木板床。沈青娥则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日夜赶工,为自己缝制了一身虽无金线刺绣、却裁剪得体、针脚细密的大红嫁衣,也为陈守义做了一身新的靛蓝色粗布衣衫。
婚礼当天,小小的清溪村仿佛迎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左邻右舍,乃至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都自发前来帮忙和庆贺。院子里支起了临时借来的大锅,炖上了村民们凑份子买来的猪肉和山野菜,蒸上了雪白的大馒头。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大碗的肉,大坛的村酿土酒,充满了农家最质朴、最热烈的喜庆气氛。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打闹,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说着祝福的吉祥话,笑声、喧闹声回荡在山谷之间,显得如此真实而动人。
陈守义穿着新衣,胸前戴着一朵沈青娥亲手用红布扎成的大花,脸上洋溢着憨厚而幸福的笑容,不停地向乡亲们敬酒道谢。沈青娥则盖着红盖头,安静地坐在布置一新的洞房内,听着外面的喧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与平静的喜悦。
没有繁琐的六礼,只在村中长者的主持下,两人在院子里对着天地、对着陈守义父母的牌位(沈青娥也默默祭拜了自己已故的双亲),郑重地行了三拜之礼。礼成,便是开席,宾主尽欢,直至夜幕降临,星斗满天,乡亲们才尽兴而归,将这温馨而宁静的春宵,留给了这对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新人。
新房内,红烛再次燃起。这一次,烛光映照下的,是擦拭干净的崭新家具,是窗棂上贴着的大红喜字,是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属于新木和皂角的清新气息,以及那份充盈在彼此心间、无需言说的幸福与安宁。
陈守义拉着沈青娥的手,走到窗边。他小心翼翼地从一个小布袋里,抓出一小把金黄饱满的小米,均匀地撒在了窗台之上。
“夫君,这是……” 沈青娥有些疑惑地看着他的举动。
陈守义微微一笑,眼中带着一丝期待:“等等看。”
夜渐深,万籁俱寂,只有草丛中不知名的小虫在低声吟唱。夫妻二人正准备吹熄蜡烛安歇,忽然,窗外传来了一阵熟悉的、轻盈的翅膀扑棱声,以及几声清脆悦耳的“叽叽喳喳”的鸣叫!
陈守义与沈青娥相视一笑,眼中都露出了欣喜的光芒。他们携手轻轻推开窗户。
只见皎洁的月光下,那只羽毛黑亮、腹部洁白的喜鹊,正优雅地站在窗台上,低头轻快地啄食着那些金黄的小米。它似乎比半年前更加神骏,羽毛也更加光滑亮泽。它抬起头,那双乌溜溜、充满灵性的眼睛,看了看身着红衣、并肩而立的一对新人,似乎充满了欣慰与祝福。它并没有立刻飞走,而是仰起头,发出了一连串更加欢快、更加婉转的鸣叫声,那声音如同最美妙的乐章,在静谧的夜空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最真挚的祝福与道贺。
它在那里停留了许久,直到将窗台上的小米一粒不剩地吃完,然后才振翅飞起,并没有立刻远去,而是绕着这座焕然一新的茅屋,缓缓地、优雅地盘旋了三圈,仿佛在完成某种古老的祝福仪式。最终,它发出一声清越的长鸣,化作一道黑白相间的影子,融入那皎洁无暇的月色之中,消失不见。
沈青娥依偎在陈守义温暖而宽阔的怀中,仰头望着喜鹊消失的夜空,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光,轻声问道:“夫君,你说……它还会再来看我们吗?”
陈守义紧紧搂着妻子柔弱却坚韧的肩膀,心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感激,对过往的释然,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他低头看着沈青娥那双在烛光下清澈如水的眼眸,语气温柔而无比坚定地说道:“会的。一定会的。青娥,你要记住,好人有好报,善恶终有报。只要我们永远心存善念,真诚待人,恪守本心,那么,那些曾经受过我们恩惠的、记得我们好的生命,无论大小,无论是否在人前显露,它们都会在冥冥之中记挂着我们,护佑着我们。你看,它今夜,不就来做我们最好的证婚人了吗?”
沈青娥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胸膛,听着他那有力而平稳的心跳,只觉得无比的安心与幸福,轻轻“嗯”了一声,闭上了眼睛,嘴角噙着一抹满足而恬静的微笑。
此后,陈守义与沈青娥夫妻二人,相濡以沫,恩爱有加。陈守义依旧以砍柴为生,但他勤劳肯干,柴火质量又好,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沈青娥则在家操持,纺纱织布,刺绣缝纫,她的手艺精巧,绣品和布匹很受镇上店铺的欢迎,也能补贴不少家用。闲暇时,她依旧会用自己从父亲那里学来的医术,为乡亲们看看小病,分文不取,只是收下些乡亲们硬塞的鸡蛋、蔬菜作为谢意,在村中威望日高。
他们的日子虽然依旧清贫,但充满了相互理解、支持和爱意,平淡而温馨,和睦而美满,逐渐成为了清溪村乃至周边村落人人称羡的模范夫妻。而那只象征着善良、报恩与祥瑞的喜鹊,也果真如陈守义所说,时常会飞到他们家的院墙上、屋前的树枝头,停留片刻,叽叽喳喳地鸣叫一番,仿佛一位牵挂于心、不时前来探望的老朋友,见证着这段由善念缔结、历经生死考验而愈加珍贵的良缘。
这个“樵夫救美,喜鹊报恩,善有善报”的动人佳话,也随着岁月流转,在青龙山脚下代代相传,成为了教导人们保持善心、坚守正义的最好故事。
——全文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中国古代奇闻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