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问,是压在心底的余烬,此刻正被宫门深巷的风重新吹燃。
引路的并非老成持重的内官,而是一队长幼不一的孩童,人手一盏绘着素纹的羊皮灯笼。
他们悄然无声,队伍迤逦,昏黄的光晕在青石板上流淌,像一条沉默的河,映出细碎涟漪般的倒影。
林昭然的脚步踏过湿冷的石面,鞋底传来微凉的触感,仿佛踩在记忆深处某段未干的夜露之上。
她甚至能听见灯笼纸微微鼓动的窸窣声,如呼吸般轻细。
目光掠过那些稚嫩却肃穆的脸庞,她心头一沉——这条路,她太熟悉了。
它绕开了辉煌壮丽、象征皇权至高的太和殿,也避开了帝王休憩的寝宫,蜿蜒通向一处偏僻角落。
那里立着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名曰“观微阁”。
此阁从不用于宴饮作乐,只在夜深人静时,为帝王私下垂询股肱重臣而开。
这不是召见,是审问。
林昭然心中明镜似的。
百童引路,是君王给予的体面,也是一种无声的警告——你的所作所为,朕尽收眼底,连最纯真的孩童都可为你见证。
在踏上阁楼阶梯的前一刻,她停下脚步,于袖中悄然动作。
指尖触到那枚温热的火显炭,是孙奉临别时塞给她的。
“这是用硝石、石灰与特制松烟调成的‘显义炭’,”他当时低声说,“有些话,只能由火替人说出。”
她将炭块小心翼翼地置入随身的香囊,那香囊里早已空了,只余一丝若有若无的冷香,像是旧日书斋里残存的气息,沁入指腹,又悄然散去。
她垂下眼帘,对着袖口无声地动了动嘴唇,像一句献给此行的谶语:“若话不能尽,便让火替我说。”
阁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股混杂着陈年书卷、冷硬石木与潮湿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钻入鼻腔,带着岁月封存的沉重。
林昭然立在门槛边,目光缓缓扫过幽暗的空间。
果然如她所料,四壁空荡,不见烛台,唯有远处御座前,一盏孤零零的铜胎宫灯,豆大的火苗在沉沉的暗影里微微颤动,如同濒死的呼吸。
她缓步前行,鞋底摩擦青砖的声音在空旷中激起轻微回响,每一步都像踩在命运的弦上。
直到她停在长案旁,抬起眼——窗畔那个玄衣身影终于开口,声音如冰刃割裂寂静:
“补遗讲主,可知罪?”
冰冷的声音在空旷的阁中回响,带着金石般的质地,敲打着人的心弦。
林昭然没有下跪。
在绝对的皇权面前,任何辩解的姿态都显得卑微。
她需要的是对等,哪怕只是形式上的。
她缓缓走到那盏孤灯前的长案旁,将一路紧攥在掌心的旧瓦当轻轻放下。
瓦当与紫檀木桌面碰撞,发出一声沉闷而清晰的轻响,在寂静中荡开一圈涟漪。
那枚深刻的“问”字,在灯火的映照下,仿佛有了生命,边缘泛着琥珀色的光泽。
“臣不知何罪,”她开口,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唯知为天下百姓寻一条活路、辟一条新路,让无告者有声,让无望者有光。若此为罪,臣无话可说。”
她刻意隐去了自己的女子身份,不从“欺君”之罪辩起,而是先立其志,将个人的罪责,上升到为民请命的道义高度。
这是她的第一步棋。
窗边的身影终于动了。
皇帝缓缓转过身,那张隐于暗处的面容终于显露出来。
他并不年老,眉眼间甚至带着几分清隽,但那双眼睛里积淀的,是俯瞰众生的威严与深不见底的疲惫。
他的目光如出鞘的利刃,直刺林昭然的眉心。
“巧言令色。你以女子之身,混迹国子监,窃居讲主之位,欺君罔上,败坏纲常,搅乱礼法——此非罪?”
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巨石,要将她砸得粉身碎骨。
林昭然没有躲闪,只是垂下眼帘,片刻后,却做出了一个让空气都为之凝固的举动。
她抬起手,从容地拔下了固定发髻的木簪。
没有任何犹豫,乌黑如瀑的长发瞬间倾泻而下,滑过她的脸颊,垂至腰际。
青丝在孤灯的微光里泛着柔润的光泽,发梢拂过布袍时带起细微的触痒,与她素色布袍的坚硬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观微阁内,落针可闻。
皇帝瞳孔微缩,目光骤然聚焦在那披散的青丝上——那一瞬,他仿佛看见了某种禁忌被打破的象征。
片刻沉默后,林昭然才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仿佛能听见话语在空气中震颤的余音:
“臣欺的是君王的眼睛,未曾欺瞒这颗为民之心。”她抬起头,目光坦荡地迎向皇帝,“陛下说臣乱礼伤伦。可若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七十二州漫漫长夜里,为家中男儿温书、伴读、缝补衣衫而熬亮的灯火,是谁点的?若女子不可为师,那将士出征前,母亲与妻子一针一线绣在‘平安符’上的期盼与叮咛,难道不是最早的教诲?”
皇帝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锐利的目光在她散落的长发和坚毅的面容上逡巡,似乎在重新估量眼前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的女子。
良久,他忽然将视线转向案上的瓦当,语气中多了一丝难辨的情绪:“沈砚之临终前,问的是‘百年之后,可还有人闻诵书声’。你今日带着他的遗物来,是要替他作答吗?”
这是一个陷阱,也是一个机会。
林昭然心中一凛,却坚定地点了点头。
“沈公问礼,我问人;沈公守的是社稷秩序,我开的是万民生路。道不同,但心同。”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变得更加有力,“但他将这枚印章留给我,却不废除附录堂,更将毕生手札藏于私室,而非付之一炬,实则早已默许——礼法可拘束人的行为,却不能囚禁人的本心!”
话音未落,她顺势从袖中香囊里取出那枚火显炭,在皇帝审视的目光中,毫不迟疑地将它投入灯下的鎏金火盆。
炭块遇火,没有发出噼啪的爆响,而是无声地燃烧起来。
火盆中的火焰骤然拔高,由原本的昏黄变得明亮刺眼,热浪扑上面颊,映得她眼底一片灼红。
一瞬间,整个观微阁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光芒照亮。
更令人惊异的是,随着炭块化为灰烬,一层细密的白色粉末在火盆底部浮现、聚拢,最终清晰地凝结成六个大字——
**女子亦可为师**。
皇帝俯身细看那灰烬的纹路,指尖轻轻划过盆沿,似在确认材质……他知道这不是神谕,而是人心所向的具象——她不是在求饶,是在逼他正视一个时代即将翻页的事实。
他没有如林昭然预想中那般龙颜大怒,斥责她装神弄鬼。
相反,他眼中的寒冰似乎被这盆火融化了些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审思。
“若朕允你立言,你欲何为?”他终于开口,声音比之前低沉了许多。
林昭然知道,最危险的一关,已经过去了。
她不作答,只道:“请陛下赐臣笔墨。”
内侍很快呈上文房四宝。
林昭然立于案前,挽起宽大的袖袍,提笔疾书。
她没有写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只写了三条简明扼要的策论。
一曰,将“冬廪授业”的临时之举,转为“试点学堂”,正式纳入官赈体系,由朝廷拨发部分钱粮,作为女师束修与贫寒学子补助。
二曰,将“书驿”更名为“民学所”,不再由补遗讲主一人独揽,而是邀请地方有名望的士绅乡贤共同管理,官府仅作监督。
三曰,于未来科举中,增设“实务策论”一场,不考经义,只论实事,不拘门第出身,唯才是举。
她深知眼前这位帝王最忌惮的是什么——是权臣坐大,是地方失控,是新生势力挑战皇权。
因此,她所求的三策,每一条都巧妙地藏于现有体制的缝隙之中。
看似是将权力分散出去,让渡利益,实则是将这星星之火,以一种官府认可、士绅参与的方式,真正地在民间扎下根来。
皇帝看着那三条对策,眉头紧锁,久久不语。
他看出了林昭然的退让,更看出了这退让背后,那更为深远的图谋。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吟中,阁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内侍在门外高声禀报,声音带着一丝惊惶:“陛下!吏部侍郎裴怀礼,手持一本《民声实录》,跪奏于宫门之外,称……称若不得面陈圣听,愿焚稿明志!”
那人曾在冬廪授业时悄然来访,默默记下每一个女童的名字。
林昭然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动了一下。
这不是事先的约定,却是风雨同舟的默契。
她向前一步,声音不大,却足以让皇帝听清每一个字:“陛下,火盆里能显出字,未必是妖术;宫门外有人发声,也未必是动乱。您真正怕的,从来不是臣一个女子,而是这声音背后,那千千万万个再也压制不住的、想要发出同样声音的人。”
她的话音刚落,御座前那盏孤灯的灯芯“噼啪”一声爆开,一缕新焰猛地腾起,比之前明亮了数倍。
这突如其来的光,瞬间驱散了她脸上的所有阴影,将她那张未经任何伪饰的、属于女子的清丽而坚韧的面容,清晰无比地照亮在皇帝眼前。
那光芒中,有挑战,有恳求,更有不容置疑的信念。
皇帝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仿佛被那光芒刺痛。
再睁开时,眼中所有的挣扎与权衡,都化为了一片深沉的平静。
他看着她,一字一顿地说道:“明日朝会,你……以本貌列席。”
话音落定,观微阁内复归死寂。
林昭然缓缓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臣子之礼,然后转身,一步步走出这间决定了她与无数人命运的阁楼。
她一步步走下阶梯,身后阁门缓缓合拢,那一盏孤灯的光芒渐渐隐没于黑暗。
可就在她踏出最后一级台阶时,眼角余光瞥见——那扇雕花窗内,灯光竟再度亮起,比先前更加明亮。
门外的冷风吹起她散落的长发,拂过颈侧,带来一阵清醒的寒意,也拂开了旧时代的帷幕一角。
她没有回头,只是将双手轻轻拢入袖中,仿佛握住了今夜所有的寒凉与希望。
今夜,她赢得了一张踏入朝堂的入场券,但明日等待她的,将是整个帝国最森严、最固执的秩序与礼法所化作的惊涛骇浪。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破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