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清闲自在的连雪只是不知道,那边俩人已到了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状态。
这天村里要分红薯了,早红薯已经分了一批,这一批分的是晚红薯。
俩人对视一眼,整理好装备,等会有一场硬仗要打。
他们要买冬菜了。
褚续先去大队部排队等待分红薯,连雪则拿着红糖和钱票去了海大爷家里送钱。
人都早早地去了大队部,往日里热闹的海大爷家里,现在就剩他和四个儿子在做粉条。
“大爷,这是买白薯的钱,你试试看对不对。”
海大爷擦擦手接过,客气一番,“拿着吧!白薯才值几个钱。”
连雪笑着推脱,“别介,这样我都不好意思买你家的冬菜了。”
一事不烦二主。
海大爷家的四个儿子个顶个的能干,他们家可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余粮户”,年年自留地里种的菜,吃不完都要偷偷卖出去一部分。
海大爷笑呵呵地接过装在兜里,她是实诚人,给出的钱不会出错。
三封充当手工费的红糖,可是送到他心坎上了。
乡下人票不好弄,红糖可是稀罕物。
“得嘞,都在地窖里,你随时来家里拉。”
送好了钱连雪这边也去了大队部,路上碰见了同是独自一人的连柳。
同是孕妇的俩人,相伴走在一起不可避免的谈论起了胎儿的话题。
“你这过了三个月,是不是好受些,不那么恶心了。”
连柳感叹道,“你说真是稀奇,它是怎么知道的,刚过去,就立马不吐了。”
头三个月她是昏天黑地的吐,一点油烟味都闻不得,连勇哥便主动做起了饭菜。
婆婆还没说什么呢!
没成想倒是引来了两个嫂子的嫉妒,说她是不想干活,装的。
来到大队部,队伍排的很长,褚续差不多排到了末尾。
连雪估算了下,等排到他们差不多要到了中午了。
按人七劳三分,大部分知青是“超支户”,褚续也不例外,不过价钱倒是比供销社便宜不少。
苏惜文和徐家骏排在他们后面,听到俩人说要买菜,很是大方的要将她在自留地里收获的菜分给他们。
“反正我过年就要回去了,哪里吃的了这么多。”
四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很快轮到了他们,这边补足了钱,那边已经称好的红薯摞成一堆在那里等着他们带回家。
三个人中还数苏惜文能干,挣的工分多些,只补了不到2毛钱。
褚续和徐家骏借来了村里的架子车,将三堆红薯分别装在袋子里一起运走。
中午自然是留在连雪家吃的,那就做煲仔饭好了,在大铁锅里煮的不输砂锅中的,底下还有薄薄的一层锅巴。
嘎嘣脆的锅巴,顿时成为四人的抢手货。
苏惜文三句不离“回城”,说的就好像明天要走了一样,其实只是想多吃口锅巴。
“别说的很可怜,反正闲着没事干,等会专门多做些。”连雪说完,很是不客气的吃完最后一口。
行动派褚续吃完饭,这边就去泡米了。
苏惜文咬着猪肉干,一脸跃跃欲试,“结婚真好,连雪姐快教教我你是怎么训的……”
“指哪打哪。”
连雪有些不高兴了,说的她是训狗的一样,“你说话注意点,外面能听到。”
苏惜文顿时哑火。
徐家骏插嘴,“这怎么能是训的,你应该嫁一个本身就很好的人,比如……”
苏惜文指着他哈哈大笑,“你该不会脸皮厚到要说你自己吧!”
苏惜文眼中坦然的让他有些失落,在心里默默说,“不可以吗。”
殊不知,俩人的“好日子”到此为止。
地里的农活是没有了,可村里又下达通知,所有劳动力都要挖水渠,灌溉渠关乎明年的粮食收成。
硬性任务,一个都跑不了。
连褚续这个供销社的“编外人员”也老老实实又去参加劳动了。
这天,海大爷家的大孙子小树,过来送粉条了。
实打实的50斤粉条压在少年瘦弱的肩膀上,“姑,这是俺爷让送的50斤粉条,你称称。”
连雪招呼少年去屋里喝水。
小树不卑不亢地拒绝,“姑,我不渴,家里还有事呢!就先走了。”
连雪见他坚持,谎称拿称的功夫,进屋抓了一把水果糖塞到他怀里,“辛苦你了,这是长辈给的辛苦费,可不能推脱。”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七零一家三口的躺平日常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