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工坊”的牌子,被墨玉用一块不知从哪个废弃傀儡上拆下来的金属板歪歪扭扭地刻上字,挂在了孙建洞府旁边一个临时清理出来的石室门口。这就算是正式挂牌成立了。
初创团队除了孙建和墨玉,还有墨玉拉来的两个千机阁弟子:一个是沉默寡言、但手上功夫极其精细的少年,名叫石坚,擅长微型构件加工;另一个是性格活泼、对能量传导材料颇有研究的少女,名叫林瑶。
工坊的第一个项目——“自适应多重属性符箓阵列”(孙建将其简称为“自适应火弹符”1.0版),旨在开发一种能够根据输入灵力属性,自动调整输出火焰效果的符箓。比如,输入火灵力,就是标准的火弹;输入木灵力,可能转化为持续燃烧的附着火焰;输入土灵力,或许能形成爆裂的熔岩效果……
这个构想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研发过程却困难重重。
首先面临的是理论难题。如何让单一的符箓结构识别并响应不同属性的灵力?传统的符箓符文是固定的,对应单一属性的灵力回路。
孙建提出了他的“核心-接口”理论:设计一个稳定的、中性的“核心能量转化符文组”,负责将输入灵力转化为基础能量;再设计多个可选的、对应不同属性的“属性效应接口符文”,通过某种“开关”机制,让核心能量根据输入灵力的特性,自动流向对应的接口。
“这个‘开关’是关键!”孙建在临时充当会议桌的石板上,用炭笔画着复杂的结构图,“我们需要一种对灵力属性敏感的材料或者微型阵法,能够感知到输入灵力的主导属性,并引导能量流向。”
“敏感材料……”林瑶咬着笔杆,冥思苦想,“已知的‘属性感应石’倒是有,但体积太大,反应迟钝,而且价格死贵,根本没法用到符箓上。”
“微型阵法呢?”石坚闷声问道。
“阵法需要能量驱动和神识控制,放在一张小小的符箓里,太复杂了,成本也高,而且激发速度会慢得感人。”墨玉摇头否定。
第一个技术壁垒就将团队难住了。一连几天,众人都卡在这个“属性识别开关”上,毫无进展。石室里堆满了画废的图纸和试验失败的符箓残骸,气氛有些沉闷。
孙建看着焦头烂额的众人,知道不能这样下去。他拍了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各位,我们可能陷入思维定式了。为什么一定要‘识别’属性然后再‘选择’呢?能不能换个思路——让符箓本身,就具备一种‘包容性’和‘自适应性’?”
他拿起一张失败的符箓,指着上面僵硬的符文连接点:“看这里,我们的符文节点设计得太‘硬’了,就像一个个固定的阀门,只能走一条路。如果我们把这些节点设计得更‘软’,更有弹性呢?让能量流自身的力量,去决定它的主要路径?”
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流体符文动力学”。将符文回路和节点视为具有特定“流阻”和“导向性”的管道系统,不同属性的灵力因其内在特性(如活跃度、穿透性、亲和性等)不同,在流经这些“管道”时,会自然倾向于选择阻力最小、亲和度最高的路径,从而自动实现分流和效应选择!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完全颠覆了传统符箓学对符文“稳定、精确”的要求!
墨玉等人听得目瞪口呆。
“让……让能量自己选路?”林瑶结结巴巴,“这能行吗?岂不是会造成能量紊乱,符箓直接报废?”
“理论上,只要我们对‘管道’的‘流阻’和‘导向性’设计得足够精妙,就能引导能量在‘紊乱’中形成一种动态的、却符合我们预期的‘稳定输出模式’。”孙建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和大量的试验来验证和优化参数。”
他看向石坚:“石师弟,这需要你能加工出结构极其复杂、精度要求极高的新型符文模板。”
他又看向林瑶:“林师妹,我们需要寻找或者研制一种新型的符墨,要求其对不同属性灵力的响应差异足够明显,并且稳定性要好。”
最后看向墨玉:“墨师姐,我们需要你设计一套微雕阵法,用于辅助刻画这些新型符文,保证精度和一致性。”
任务分派下去,混沌工坊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石坚几乎住在了千机阁的精密加工室,对着孙建提供的、充满了各种微妙曲线和渐变结构的符文图纸,一遍遍地尝试,报废了无数材料。
林瑶则泡在了材料库和她的实验台前,尝试用不同比例的灵兽血、矿物粉末、灵草汁液调配新型符墨,记录每一种配方对不同属性灵力的亲和度和传导性。
墨玉负责最关键的微雕阵法设计和整体结构把关,确保孙建那套“流体动力学”理论能落到实处。
孙建自己则负责核心的理论计算、参数优化,以及……用他那强大的混沌道基灵力,进行最终的效果测试。
测试过程堪称灾难现场。
“嘭!”一声闷响,符箓在孙建手中炸开,冒出一股黑烟,将他熏得满脸乌黑。
“嗤……”符箓无声无息地化作飞灰,连个火星都没冒出来。
偶尔有一次成功激发了,射出的火球却歪歪扭扭,飞行轨迹诡异,差点把工坊的屋顶点着。
小电驴每次看到孙建拿起符箓,就机警地躲到角落,用蹄子捂住眼睛。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但孙建没有气馁。每一次失败,他都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原因,调整参数。他那强大的神识和混沌道基对灵力细微变化的感知能力,在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他能清晰地“看到”灵力在符文中是如何流动、如何冲突、如何溃散的。
墨玉等人也被孙建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和乐观所感染,虽然疲惫,但热情不减。
就在贡献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连孙建都开始感到肉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石坚成功加工出了第一批符合要求的、结构复杂如艺术品的新型符文模板。
林瑶也意外发现,一种名为“百韧藤”的灵植汁液,混合特定比例的“星辉砂”和“无属性灵兽血”,调配出的符墨,对不同属性灵力的响应差异最为明显,且稳定性出乎意料的好。
墨玉设计的微雕辅助阵法也调试成功。
当孙建将一缕精纯的火灵力注入用新模板、新符墨绘制出的符箓时,符箓顺利激发,射出了一颗炽热而稳定的火球!
当他换成木灵力注入时,符箓微微闪烁,射出的火球颜色偏绿,击中目标后,竟然真的附着燃烧了片刻!
虽然土灵力、金灵力等属性的效果还不理想,甚至时灵时不灵,但至少证明,孙建的“流体符文动力学”理论是可行的!“自适应火弹符”1.0版,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林瑶兴奋地跳了起来。
石坚那常年没什么表情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墨玉用力拍了拍孙建的肩膀:“孙师弟!真有你的!这种鬼点子都能想出来!”
孙建看着手中那张闪烁着不稳定光芒、却代表着全新方向的符箓,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距离真正的“自适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突破技术壁垒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混沌工坊”的第一炮,总算没有哑火。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工坊这边频繁的能量波动和偶尔传来的小型爆炸声,早已引起了附近一些内门弟子的注意和……猜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在修真界讲科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