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烙印”带来的稳定期,并未能完全抚平初生之域内部的暗涌。共议庭在全力修复边缘防御、深化“超序稳态”研究的同时,不得不分神应对“净灭团”日益隐蔽的煽动和因过度依赖烙印而产生的隐性焦虑。李娜坚持推行她的“有限透明”与“共治”策略,试图将各种声音纳入管理框架,但这过程本身就如驾驭一辆多头马车,艰难而缓慢。
就在这内政纷扰之际,一直负责常规环境监测的勘探小组,在初生之域另一处远离“异熵体”威胁的、规则相对平和稳定的区域,传回了一个令人惊愕的发现。
那是一片被他们暂时命名为“宁静之海”的广袤区域,这里的能量流动如同舒缓的呼吸,光之介质呈现出一种近乎液态的、温暖的乳白色。勘探小组原本在进行常规的资源(稳定意识能量富集点)测绘,却意外地捕捉到了一种规律性的、绝非自然形成的能量脉动。
经过小心翼翼地接近和长时间的非接触观测,他们确认了脉动的源头——那并非任何已知方舟文明成员创造的结构,也不是“异熵体”那种冰冷的几何造物。那是一些……自发形成的、由纯粹光能构成的、半透明的流动结构。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如同摇曳的光之水母,有的好似盘旋的光带,更有的组成了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立体光纹。它们在这片宁静之海中缓缓游弋,彼此之间通过微妙的光频变化进行着交流,其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却毋庸置疑的群体性和目的性。
它们是**原生意识体**。
初生之域,这个由方舟文明集体意志构筑的新现实,竟然自行孕育出了属于它自己的、基于新规则的生命形态!
消息传回,立刻在共议庭和安全咨议团中引发了轩然大波。这发现的意义太过重大,甚至暂时压过了对“净灭团”和“秩序烙印”的争论。
“这证明了初生之域是一个真正活着的、具备自我演化能力的世界!”杨教授兴奋不已,这为他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维度,“研究它们,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则,甚至找到不同于‘秩序烙印’的、对抗‘异熵体’的方法!”
“但它们是否具有威胁?”老周则持谨慎态度,习惯性地从安全角度考量,“它们的意识水平如何?是否会与我们争夺资源和空间?”
“开拓派”的成员们则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认为这是新世界无限潜力的最佳证明,呼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这些“原住民”接触。
经过激烈讨论,李娜决定采取最为审慎的接触策略。一支由顶尖意识沟通专家、规则学者以及安全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队迅速成立,代号“织光”,旨在与这些原生意识体进行初步的、非侵入性的交流。
考察队进入了“宁静之海”。他们释放出代表和平与好奇的、温和的意识波动,如同在黑暗中伸出友善的手。
起初,那些光之生命对这群“不速之客”表现出警惕,纷纷远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是感受到了考察队意念中的善意,其中一个较小的、形如光蝶的结构小心翼翼地靠近了。它围绕着考察队释放出的意念信号盘旋,自身的光芒明灭不定,仿佛在尝试理解和回应。
经过数日耐心而艰难的“对话”,考察队终于确认,这些原生意识体——考察队将它们命名为“织光者”——拥有一种基于能量共鸣和光频调制的初级集体意识。它们似乎没有复杂的个体情感,其行为主要受生存、繁衍(分裂或融合)和维持环境稳定等基本本能驱动。它们的存在本身,似乎就对“宁静之海”这片区域的规则稳定有着积极作用。
首次接触取得了初步成功,并未引发冲突。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让杨教授陷入了更深的思考。这些“织光者”的运作模式,既不同于方舟文明的情感与逻辑交织,也不同于“异熵体”的绝对冰冷。它们更像是一种……世界规则的具象化表达,是初生之域这片“土壤”自然生长出的“苔藓”。
如果“织光者”是世界的产物,那么“异熵体”呢?它是入侵的病毒?而他们方舟文明自身,又在这个新生的宇宙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共生者?是管理者?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异类”?
内部的分歧,外部的威胁,如今又加上了与原住民的共存问题。初生之域的图景变得愈发复杂。而在那温暖的“秩序烙印”深处,杨教授监测到的那一丝自主性的“生长”,似乎也因“织光者”的发现,而产生了更难以捉摸的变化。
(第9卷 第510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