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的码头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百名永嘉郡女兵带着平阳的造船匠,正在建造新的渔船——船身比平阳旧船宽了一倍,船底是流线型的,能减少海水的阻力,船帆用的是永嘉特制的帆布,比平阳的麻布帆更结实、更能兜风。鳌江首领阿蛮站在码头边,看着女兵们手里的图纸,眼睛都看直了。
“阿蛮首领,这是‘远洋渔船’的图纸,船身长十丈,能装下两百石粮食,还能在海上停留半个月。”负责造船的女兵阿帆,手里拿着一支炭笔,在图纸上圈出船的储物舱,“有了这种船,鳌江的渔民就能去深海捕鱼,再也不用局限在近海,鱼获能翻三倍。”
阿蛮咽了咽口水,伸手摸了摸船身的木板——这木板是用永嘉带来的桐油浸泡过的,防水防腐,比平阳的旧船板耐用十倍。他想起以前鳌江的渔民,用的都是小渔船,遇到风浪就容易翻船,去深海捕鱼更是想都不敢想,每年冬天,都有渔民因为缺鱼干而饿死。可现在,女兵们造的这种“远洋渔船”,不仅能抗风浪,还能装更多的鱼获,以后鳌江的渔民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阿帆姑娘,这船真能在深海待半个月?船上的淡水和粮食怎么储存?”阿蛮的声音里满是好奇,他身后的鳌江渔民们也都围了过来,眼里满是期待。
阿帆笑着掀开船身的一块木板,露出下面的储物舱:“这是淡水舱,能储存五十石淡水;旁边是粮食舱,能放三十石干粮。船上还装了‘海水淡化器’,能把海水变成淡水,就算在海上待一个月,也不用担心缺水。”她拿起一个铜制的器具,里面有层层叠叠的滤网,“这就是海水淡化器,海水倒进去,经过滤网过滤,再通过炭火加热蒸发,凝结出来的就是淡水,味道和山泉一样。”
渔民们都凑过来看,一个个惊叹不已。阿蛮的儿子阿小,才十二岁,一直梦想着能去深海捕鱼,此刻他拉着阿帆的衣角,小声问:“阿帆姐姐,我能跟着渔船去深海吗?我想看看深海的大鱼。”
阿帆蹲下来,摸了摸阿小的头:“当然可以!等渔船造好,我们会教大家如何在深海捕鱼,如何使用船上的设备,到时候你就能跟着去了。”
阿小高兴得跳了起来,渔民们也都欢呼起来。阿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一阵激动——他当了三十年鳌江首领,最大的心愿就是让鳌江的渔民能过上好日子,不用再受饥饿和风浪的威胁。现在,永嘉的女兵不仅带来了能去深海的渔船,还带来了海水淡化器,这个心愿终于要实现了。
“阿帆姑娘,鳌江的渔民都听你的调遣!”阿蛮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只要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们什么都愿意干!”
阿帆点点头,指着码头另一边:“我们还会在鳌江建一座船坞,专门修理和建造渔船;在码头边建一座鱼市,让渔民们能把鱼获卖给永嘉其他地方的人,换更多的钱和物资。以后,鳌江不仅是平阳的渔港,还会成为永嘉东部的重要港口。”
夕阳西下,鳌江的码头上,渔船的木帆渐渐升起,在暮色中映出长长的影子。女兵们和渔民们还在忙碌,造船的敲打声、渔民的欢笑声、海水的拍打声,交织在一起,成了鳌江最动听的乐章。阿蛮站在码头边,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默默想着:妫含首领说得对,平阳归入永嘉,不是失去了自由,而是找到了真正的出路。以后,平阳的人再也不用分裂,再也不用厮杀,靠着永嘉的基建,靠着大家的双手,一定能过上比以前好十倍、百倍的日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穿越在温州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