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长恭的子嗣,《北齐书》《北史》等正史均未记载,这使得后世一直误以为他没有后代。毕竟按照北齐制度,亲王去世后,其爵位应由子嗣继承,但史书中并未提及高长恭爵位的继承者,更没有关于其子女的任何记载。
这种 “无后” 的说法流传了一千多年,直到 1999 年,洛阳龙门石窟的一项考古发现,才彻底改写了历史。当年,考古工作者在龙门石窟千佛洞主室前壁右上方,发现了一处从未被记载的造像题记,上面清晰地刻着 47 个字:“大唐永隆二年岁次辛巳五月已巳朔十五日癸未,兰陵王孙高元简奉为亡妣赵敬造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各一区供养。”
“兰陵王孙高元简” 这六个字,明确指出高元简是高长恭的孙子,也就是说,高长恭不仅有儿子,还有后代延续到了唐朝。这一发现震惊了史学界,也解开了困扰多年的 “兰陵王无后” 之谜。
这处造像题记位于距地面 4.3 米的高处,因光线昏暗,历代金石学家都未曾发现,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像龛为素面尖顶楣饰圆拱龛,内造舒相坐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立像各一尊,二菩萨高髻丰面,佩项圈腕钏,披巾下垂,具有典型的初唐造像风格。
题记中的 “大唐永隆二年” 即公元 681 年,距离高长恭去世已有 108 年。高元简为 “亡妣赵敬” 造像,说明其母亲名叫赵敬,而父亲(即高长恭之子)的名字虽未直接记载,但结合唐代习惯,高元简的父亲应为高长恭的独子或嫡子。
历史学者王振国认为,高长恭的子嗣之所以未被正史记载,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高长恭被赐死时,其子尚年幼,未被授予官职,因而未被载入史料;二是北齐灭亡后,高氏宗室遭到北周屠杀,高长恭的后代为避祸隐姓埋名,淡出了历史视野;三是高长恭生前谨小慎微,可能嘱咐家人低调生活,不事张扬。
从造像题记来看,高元简在唐朝生活相对安稳,有能力出资造像,说明其家族并未完全衰落。地藏菩萨与观音菩萨在唐代是民间最受尊崇的菩萨,分别主管幽冥与慈悲,高元简为母亲造像,既是表达孝心,也可能是希望借助佛法保佑家族平安。
结合史料与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高长恭子嗣的传承脉络:
高长恭与王妃荥阳郑氏(史书记载其正妃为郑氏,出身荥阳郑氏,可能是北魏名臣郑羲的后人)育有一子(姓名不详,暂称 “高氏子”)。高长恭被赐死后,郑氏看破红尘,削发为尼(《北齐书》记载 “妃郑氏以颈珠施佛”),其子可能由其他亲属抚养长大。
北齐灭亡(577 年)时,“高氏子” 年仅十余岁,为躲避北周追杀,可能随母或亲属逃往南方或隐匿民间。隋朝建立后,天下安定,其家族逐渐恢复身份,但仍保持低调。到了唐朝,“高氏子” 的儿子高元简已能公开以 “兰陵王孙” 自居,说明此时高氏家族已不再畏惧政治迫害。
关于高元简的生平,史料中并无更多记载,但从造像题记的规格来看,他应非高官显贵,可能是普通官员或富裕平民。这也符合高长恭后代 “低调生活” 的特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历史奇人传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