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闻令立即放弃与颜良文丑的战斗,策马回到城门楼下,横刀立马挡住门前。
曹操上前交涉:“玄德,我们都是同盟。
你的军队为何包围洛阳?”
刘备叹气回应:“诸位先围我结义兄弟张飞。
形势所迫,我无奈出此下策。”
曹操顿时无话可说。
袁术挣扎着站起来,满脸血迹,情绪激动:“刘备,你的人私藏玉玺,该当何罪?”
面对袁术的指责,刘备并不慌张。
就在城门楼下的关羽准备再次突袭袁术时,刘备摆手制止。
随后他向众人提问:“公路兄说我私藏玉玺,有何证据?”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这些指责只是空谈。
袁绍接言:“谁不知华雄藏匿了玉玺?这便是证据!”
关东群雄纷纷附和。
“传言无风不起浪,若华雄没有寻到玉玺又怎会有此传言?”
但刘备认为这只是董贼的分化离间之计。
“只需进入宫殿搜寻一番, ** 便可大白。”
诸侯们提议道。
刘备在城门楼上冷笑,嘲讽道:“不过是随声附和。”
他摇头道:“这是西凉董贼的离间计。”
胡轸将军收纳西凉兵马。
刘备提出这可能是董贼的离间之计,提醒众人需警惕。
众人经提醒后,开始怀疑此事的真实性。
曹操感叹局势变化之快。
孙坚质问刘备如何证明其说法。
刘备反问孙坚联军指责他部下藏匿玉玺的证据,引发孙坚愤怒。
袁绍提议让刘备撤军以安人心,但刘备坚持要等其将领出来后再撤军。
诸侯们希望刘备先撤军以确保安全,而刘备则心系其他将领的安全,不愿轻易撤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傍晚时分,洛阳外的炊烟袅袅升起,气氛愈发紧张。
关羽自皇陵运送粮食,就地设锅烹煮,其饭香四溢,传遍洛阳。
关东联军之众将兵马皆饿,询问袁术关于粮草之动态。
袁术答曰,洛阳城门皆被刘备军所守,无法将粮草运入城内。
随即担忧粮草或被刘备夺取,突发疾晕倒。
此刻,洛阳城外之联军运粮部队抵达洛阳东门,守城将领关羽出面交涉。
关羽告知运粮官,盟主已有令,洛阳城不适合囤粮,所有粮草需运至皇陵周边。
待盟主商议攻打长安事宜后,再从皇陵调拨粮草。
关羽言毕,运粮官遂请关羽领路前往皇陵囤粮地。
刘备于城头望见此景,内心满意,深知一切尽在计划之中。
不仅西凉军之粮草已入其手,如今关东联军之粮草亦落入刘备掌控之中。
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刘备已非昔日之落魄英雄,豪情万丈直冲云霄。
洛阳城内之关东诸侯久等粮草不至,议论纷纷。
部分诸侯怀疑刘备已吞并粮草,而另一部分则仍信任刘备。
兵马饥饿难耐,最终决定派曹操为代表前往交涉粮草之事。
曹操提出让孟德去谈判与刘备结交的建议,然而遭到了担忧刘备可能拒绝的反对意见。
当前局面中,主动的一方是刘备,联军束手无策之际,袁绍提出邀请蔡邕作为中间人进行调和的建议。
众人听闻此策后纷纷点头认可,随后立即出发寻找蔡邕的下落。
消息传来,众人震惊地发现蔡邕竟在破败宫殿中,先前和华雄、张飞等人发生冲突的联军无法顺利找到蔡邕进行请出。
无奈之下,联军诸侯只好再度来到宫殿门口邀请蔡邕,态度十分恭敬。
然而华雄在门口现身拒绝他们进入,甚至宣称他们无法改变刘备的决定。
愤怒的联军众人气氛升温,展开争吵和挑衅。
此时颜良站出来挑战华雄比武对决,但被华雄拒绝。
随即张飞挺身而出,向颜良发出挑战书。
简短颜良被一句话震慑后瞬间服从。
众人之中,论单挑无人能敌张飞。
僵持的局面在门口重现,无人敢轻易冲入请蔡邕。
蔡邕被吵醒后,看到赵云站在殿门口。
他询问发生何事,赵云回应只是些小麻烦。
蔡邕决定出面,诸侯们纷纷向他求助,诉说刘备的所作所为。
蔡邕反驳诸侯的指责,提出刘备并未抢夺联军粮草。
诸侯们无言以对。
曹操提出请蔡邕做中间人,双方各自让步。
然而袁氏兄弟和孙坚担忧交出玉玺的安全问题而反对。
现场气氛紧张,蔡邕尝试调和局面。
他分析了刘备的优势和他们自身的困境,警告若再无妥协联军可能遭受大损失。
袁绍、袁术和孙坚此刻都紧握着拳头,场面一度沉默。
自从刘备掌控洛阳局势以来,洛阳的话语权已归刘备所有。
曹操早已选择退居一旁,不再参与洛阳的纷争。
面对当前的局势,他明确表示不再参与。
蔡邕环顾四周,质问那些想请他作为中间人的诸侯:“你们请我出来,可当我提出意见时,你们又不同意。”
说完,他拂袖而去。
诸侯们无言以对。
河内太守王匡向联军盟主袁绍询问对策,袁绍沉默良久,无法给出答案。
曹操率先表态,决定退出这场纷争,他的目的是联合孙坚攻打西都长安,但现在被刘备牵制,他只能选择放弃。
随着曹操的退出,许多诸侯权衡利弊后,也选择了跟随曹操的脚步。
北海太守孔融、东郡太守桥瑁、上党太守张扬、广陵太守张超等诸侯纷纷宣布不再参与玉玺之争。
到了天亮时,除了刘备,仍在坚持的诸侯只剩下袁绍、袁术和孙坚。
其余诸侯都派代表前往东门城头与刘备划分界限。
孙坚愤怒地长啸一声,用刀劈开了一面破墙,并宣布退出。
他的军队已经一天没有进食,饥肠辘辘,无心再战,继续下去只会得不偿失。
袁术询问孙坚是否确定,孙坚没有回答,带着军队离开了现场。
张飞大笑,询问袁氏兄弟如何表态。
传令兵带领战士们整装待发,战鼓声震动天地。
洛阳城城门处,张飞、赵云和华雄率领的兵马,手持书简,准备出城。
这些书简是蔡大家府上的藏书,蔚为壮观。
袁术看到这一幕,意识到这些书简原本属于袁氏,急忙上前想要阻止。
张飞持矛跃马而来,质问袁术。
袁术辩解说书简上都有袁氏特有的红绳记号,这是从太傅府邸转运出来的书籍。
然而,张飞反问,天底下只准袁氏在书简上系红绳吗?其他家族就不可以吗?赵云率领的大雪龙骑声势浩大,令袁术不敢轻举妄动。
到了城门处,袁绍突然出现,指责蔡邕私吞袁氏府上的藏书。
刘备听到后,反讽袁绍,质疑他有何证据证明蔡邕府上的藏书没有系红绳。
随即命令关羽将袁绍驱逐出城。
颜良和文丑见状大惊失色。
两方交锋之际,关羽拦在了袁绍的面前,展现出强烈的气势,声音震天响:“关羽在此,谁敢放肆!”
袁绍虽表面强硬,但内心却感到恐惧和无奈。
关羽质问:“退还是不退?”
袁绍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撤离现场,返回城中。
不久之后,张飞、赵云、华雄的兵马以及耿平手下的数百部曲已经出城,连同之前搜集的所有书简一起被带走。
曹操向刘备传达了这一消息后大声质问:“玄德,何时兑现承诺?”
此时城头上的刘备面对曹操的质问,微笑着回答:“孟德兄,不要着急,今晚过后,我们自然会撤军离去。”
此言一出,联军众人脸色大变。
他们纷纷指责刘备出尔反尔,背信弃义。
袁术和袁绍更是愤怒至极。
然而刘备却毫不动摇,淡然面对他们的指责。
他坚定地表示:“当时我们确实说得很清楚,待我麾下将士出城之后,我就会引军离去。
但我并没有说何时离去。”
孙坚质问刘备为何现在依旧占据洛阳地利围困联军。
刘备回应道:“我只承诺会引军离去,但没有确定时间。”
联军诸侯对刘备的狡辩感到愤怒,袁术更是气急败坏地质问刘备为何拖延时间。
然而刘备的回答却让他们无言以对:“多一晚少一晚,并无区别。”
刘备行事,无需向任何人解释。
现场一片寂静。
曹操默默接受了这一事实,其他诸侯也不敢与刘备争议。
袁绍、孙坚、袁术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蔡邕在城头上询问刘备:“玄德,洛阳已平定,为何不走?”
刘备回答:“伯喈先生,洛阳之事虽了,但诸侯纷争尚未解决。”
蔡邕疑惑不解,追问刘备去往何处。
刘备只是让他下去休息,明日便知。
在长安,自关东诸侯进入洛阳的第一天起,简雍便通过李肃的关系见到了董卓。
此时的董卓因樊稠被刘备夺粮草之事愤怒不已。
刘备三人击败樊稠,夺走了让董卓痛心的粮草,脏活累活都被董卓承担,好处却归了刘备。
董卓自然气愤难平。
当简雍求见时,董卓直接拒绝见面。
董仲意欲亲见刀笔吏简雍,听其策谋。
“相国,刀笔吏简雍有一计可使刘备陷入困境。”
董卓闻之,同意接见。
少顷,简雍入殿。
董卓直接询问:“如何使刘备丧命于关东?”
刘备之死,乃董卓心意所在。
董卓暴躁,若计策无新意,恐将斩断案桌一角以 ** 。
面对此情境,简雍镇定应对:“相国,关东诸侯以袁绍为首,看重其四世三公之名。
袁绍为渤海太守,相国可驱虎吞狼。
若封刘备为中山郡守,冀州之地一山难容二虎,相国可在长安观战。”
董卓疑虑:“若刘备胜,如何?”
简雍分析道:“袁氏影响力遍布冀州,刘备孤身入冀,难以胜之。”
此分析使董卓放下疑虑,大喜之下,传下圣旨。
朝廷旨意下达,刘备被册封为中山郡太守,此事宜迅速无误地传达。
朝廷使者随即从长安疾驰至洛阳。
一切安排妥当后,董卓目光转向简雍,询问其是否在李肃手下任职。
简雍恭敬回答得到器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