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入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据点时,林野瞬间被一片浓郁的绿意包裹——连绵的山林间,溪水潺潺流过青石板,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鸣唱,偶尔有野兔从草丛中窜出,又迅速消失在灌木深处;山脚的湿地里,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几只白鹭悠闲地在浅水中踱步,低头啄食鱼虾;唯有靠近村庄的林地,树木稀疏,地面散落着被砍伐的树桩,与周边的生机盎然形成刺眼对比。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据点生态保护负责人方屿快步迎上来,他穿着沾满泥土的迷彩服,手里拿着一本《物种监测日志》,扉页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五年前,这片湿地还有成群的黑颈鹤栖息,如今却只剩零星几只,“这几年外来物种水葫芦疯长,堵塞了湿地水道;村民为了种庄稼,砍了不少山林,动物栖息地越来越小;上个月还发现有人偷猎野鸡,我们巡逻队赶过去时,只捡到几根羽毛。再这样下去,很多物种就要在这儿消失了。”
跟着方屿走进湿地保护区,林野才看清生态守护的现实困境——湿地水道里,水葫芦密密匝匝地覆盖了水面,只留下零星的缝隙,水下的鱼虾因缺氧翻起肚皮;山林间的红外相机大多被树枝遮挡,有的镜头蒙着厚厚的灰尘,根本无法清晰捕捉动物影像;村民王大叔家的田埂边,堆放着几捆刚砍的杂木,“家里要盖牛棚,不砍树没材料”,他面对质疑时,语气里满是无奈;更严重的是,缺乏专业的监测设备和保护技术,无法准确掌握物种数量变化,也没有有效的手段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保护工作只能“靠腿跑、靠眼瞅”。
“我们要走‘科技监测+生态修复+社区共治’的路线,让这片土地重新成为‘万物共生的家园’。”林野指着被水葫芦堵塞的水道,“第一步搭建‘智能生态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物种动态与环境变化;第二步开展‘栖息地修复工程’,清除外来物种,恢复植被;第三步建立‘社区共管机制’,让村民从‘破坏者’变成‘守护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老吴立刻拿出保护方案:“我们从东部科技据点调运‘高清红外相机’和‘水质监测浮标’,在山林、湿地布设200台相机,覆盖物种活动的核心区域,相机具备AI物种识别功能,能自动统计鸟类、兽类数量;浮标搭载溶解氧、ph值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一旦发现水葫芦疯长导致水质恶化,立即发出预警;同时开发‘物种数据库’,将监测到的物种信息上传,与联盟生态库联网,便于专家分析种群变化趋势。另外,我们还会调来‘水生植物清理船’,清除湿地里的水葫芦,恢复水道畅通。”
苏晓则聚焦“生态健康与社区科普”:“我来建设‘生态健康监测站’,配备植物病虫害检测仪、动物外伤治疗设备,为受伤的野生动物提供救治;同时编写《生物多样性保护手册》,用村民易懂的语言讲解‘为什么要保护野鸡’‘水葫芦有什么危害’,还会组织‘生态课堂’,带着孩子们走进湿地、山林,认识身边的动植物,培养保护意识;另外,我们会为村民提供‘替代生计’培训,比如教大家种植有机茶叶、制作手工艺品,减少对山林资源的依赖。”
阿凯的任务是搭建共治平台与修复设施:“我们在村庄入口建设‘生态共治中心’,设置‘物种观测点’,村民发现珍稀物种或偷猎行为,可通过中心的终端直接上报;在湿地周边修建‘生态步道’,设置观景台和科普牌,引导游客文明观赏,同时为村民提供生态旅游收入;再成立‘护林护湿队’,邀请村民参与巡逻,每月发放补贴,对保护有功的村民给予奖励,提高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当天下午,监测与修复工作就在据点内启动。阿凯带着工人布设红外相机,当第一台相机成功捕捉到一只斑羚的影像,屏幕上自动弹出“斑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识别结果时,围观的村民们发出阵阵惊叹;林野和方屿一起乘坐清理船,清理湿地里的水葫芦,当水道渐渐露出水面,溪水重新流动时,方屿激动地说:“三年了,终于又能看到清澈的溪水了!”;苏晓的生态健康站里,工作人员正救治一只翅膀受伤的白鹭,村民们围在旁边,小声讨论着“要好好照顾它,让它早点飞回天空”。
接下来的日子,据点渐渐恢复“万物共生”的生机——红外相机陆续拍摄到豹猫、赤麂等珍稀动物的影像,黑颈鹤的数量也从原来的3只增加到12只;湿地里的水葫芦被清理干净,溪水重新变得清澈,鱼虾数量明显增多;护林护湿队的村民们每天按时巡逻,再也没人偷砍树木、偷猎动物;王大叔家的牛棚改用生态建材搭建,他还主动加入护林队,每天早起查看山林情况,“现在知道这些树是动物的家,砍不得”。
“以前觉得山里的动物、水里的草,跟我们没关系,现在看着白鹭回来,听着鸟儿唱歌,才知道这日子才有滋味。”王大叔跟着清理船一起清理水葫芦,笑着对苏晓说,“我还跟儿子说,以后要好好保护这片山、这片水,让他长大了也能看到这些好看的动物。”
离开那天,湿地里的白鹭正成群地在水面上飞翔,山林间的红外相机仍在默默记录着物种的活动,护林护湿队的村民们正沿着生态步道巡逻,孩子们在科普牌前认真听讲解员介绍动植物知识。方屿和村民们都来送行,他们给联盟带来了一本厚厚的《物种监测相册》和一瓶清澈的湿地水样:“这是我们守护生机的‘成果’,感谢联盟让我们知道,人类和动物、植物是一家人,只有好好保护它们,我们才能好好生活。未来,我们会一直守护这片土地,让它永远充满生机。”
装甲车驶离生物多样性保护据点时,林野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的山林与湿地被镀上一层金色,鸟儿的鸣唱、溪水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自然的交响曲;村民们的身影在生态步道上渐渐远去,他们守护的不仅是这片土地的生机,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他知道,这里的“万物共生”已不再是梦想,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据点崛起,让每一个物种都能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家园,让人类文明在生机盎然的自然中永远延续。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阿凯握着方向盘,笑着问。林野打开联盟地图,指了指西部的一个“高原生态治理”试点据点:“那里海拔高、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因过度放牧、冰川消融,草场退化严重。需要我们帮忙搭建‘智慧牧业+冰川监测’体系,既保护高原生态,又保障牧民的生计,让高原重新恢复‘天蓝、草绿、羊肥’的景象。”
苏晓从背包里拿出“高原生态健康指南”:“我来为据点建设‘高原健康站’,配备高原病防治设备、供氧系统,为牧民和工作人员提供健康保障;同时开展‘高原生态科普’,教大家科学放牧、保护冰川,避免因人类活动加剧生态恶化;另外,在草场周边种植‘固沙植物’,防止草场进一步退化,为牛羊提供更丰富的饲料。”
老吴则拿出“高原生态治理方案”:“我们搭建‘智慧牧业系统’,给每只牛羊佩戴电子耳标,实时监测放牧范围,避免过度啃食草场;建设‘冰川监测站’,安装雷达和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冰川消融速度,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开展‘草场修复工程’,采用人工补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草场植被,提高草场承载力。”
装甲车在通往西部的公路上行驶,窗外的湿地渐渐被草原取代。林野打开收音机,里面传来联盟各基地的消息——生物多样性保护据点的黑颈鹤数量再创新高,数字孪生城市的智慧管理模式已在全国推广,氢能产业据点实现全区域零碳排放,每一个消息都让人振奋。
“你听,”苏晓指着收音机,眼里闪着微光,“从守护湿地到治理高原,我们的文明正在用科技守护地球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林野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湿地水样瓶——瓶子里的水清澈透明,倒映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是万物共生的见证,也是联盟“守护生机”理念的生动实践。他知道,这趟“烬土行”还在继续,文明的生态守护之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科技赋能、社区共治、生态优先”,人类就一定能在这片星球上,与万物和谐共生,让文明的火种在生机盎然的自然中永远燃烧,书写出人类与地球共同繁荣的壮丽篇章。
装甲车继续前行,朝着西部“高原生态治理”试点据点驶去。车顶上的联盟旗帜在风里猎猎作响,像在指引着方向,也像在宣告着——万物共生,守护生机,文明的重建之路,正在从“征服自然”走向“敬畏自然、守护自然”,开启人类与万物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全新征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