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校园科技小组创 灌溉系统获殊荣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南瓜粥的甜香里。母亲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把煮得粉糯的南瓜压成泥,拌进乳白的玉米粥里——南瓜是自家菜园刚摘的,玉米粉是农数科技新磨的细粉,熬出来绵密无渣,既能给双胞胎当辅食,又能给要去农数科技实习的小电垫肚子。“晴晴,快把宝宝的小工具包背上,今天要去学校科技小组调试灌溉系统,让娃们带上迷你控制器。”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爬爬垫上的两个小家伙身上,哥哥正捧着智家迷你控制器摆弄,妹妹跟在后面追,嘴里脆生生喊着“控制器”“浇水”,小脚丫踩得垫子沙沙响。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给双胞胎背上印着玉米图案的小工具包:“早准备好了,还带了备用电池和传感器。”她舀了一勺温凉的南瓜玉米粥,喂给妹妹,小家伙张嘴就含,小嘴巴动得飞快,还不忘伸手去抓哥哥手里的控制器。哥哥见了,连忙把控制器举得高高的,逗得妹妹“咯咯”直笑,粥液顺着嘴角流到小围嘴上。
“爸爸!爸爸!”小电背着双肩包从房间跑出来,手里拿着实习记录本,“农数科技的王经理说今天带我去玉米培育大棚,学习品种观察和数据记录!我已经把昨天学的培育知识记下来了,今天要跟着技术员叔叔好好学!”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乡村物流智能化的实践数据,摸了摸小电的头:“咱们小电越来越懂钻研了!今天双胞胎学校有科技节,爸爸要去帮他们调试智能灌溉系统,中午在农数科技汇合,一起吃玉米排骨。”小电眼睛一亮,抓起一个玉米馒头就往外跑:“太好了!我要把实习学到的知识记下来,写进我的实践报告里!”
送完小电到农数科技,林凡和苏晚晴带着双胞胎直奔乡村小学。刚到科技小组活动室,就看见几个孩子围在迷你种植区旁,手里拿着各种电子元件。“林叔叔、苏阿姨!你们来啦!我们的传感器好像有点问题,土壤湿度显示不准。”组长乐乐跑过来,脸上带着点着急。林凡蹲下身,接过双胞胎递来的迷你控制器,连接传感器后查看数据:“别急,应该是传感器埋得太浅了,土壤表层湿度和深层不一样,咱们把传感器往下埋5厘米试试。”
双胞胎蹲在旁边,学着林凡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把传感器往土里埋。哥哥扶着传感器,妹妹拿着小铲子培土,嘴里还念叨着“埋深点”“准一点”。苏晚晴笑着帮他们扶稳工具:“慢点儿,别把传感器线弄断了。”调整好传感器后,林凡按下控制器的启动键,迷你喷灌头立刻喷出细密的水珠,均匀地洒在种植区的蔬菜苗上,控制器屏幕上的湿度数据也稳定了下来。“成功啦!”孩子们欢呼起来,双胞胎也跟着拍手,哥哥还凑到屏幕前,指着数据喊“正常啦”。
与此同时,农数科技的玉米培育大棚里,小电正跟着技术员记录“西坡1号”的生长数据。“小电,你看这株玉米,叶片浓绿,株高比普通品种高10厘米,抗虫性也强,这就是优质品种的特点。”技术员指着一株玉米说,“你要记录的是株高、叶片数、穗位高,这些数据能帮助我们判断品种的生长状况。”小电拿着记录本,认真地测量、记录,时不时提问:“叔叔,为什么要记录穗位高呀?”技术员笑着解答:“穗位高关系到玉米的授粉和抗倒伏能力,数据达标了,品种才算合格。”
正忙着,苏晚晴的手机响了,是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打来的:“苏姐,农数科技和电商平台合作的‘乡村特产直供’项目今天启动了!首批西坡玉米、编织手工艺品已经通过物流智能车集中配送,减少了中间环节,老乡们的玉米每斤能多卖2毛钱,大家都特别高兴!”苏晚晴笑着说:“太好了!通知大家,以后每天采摘的新鲜玉米都可以送到合作社,我们统一打包配送,保证大家的收益。”
中午,林凡带着双胞胎赶到农数科技,和小电汇合。食堂里,母亲特意送来的玉米排骨汤、炒青菜和玉米发糕摆了满满一桌。小电兴奋地分享着上午的实习收获:“爸爸,我今天记录了50株玉米的生长数据,还学会了怎么判断玉米的抗虫性,技术员叔叔夸我记录得很详细!”双胞胎则拿着科技节的报名表,骄傲地说:“爸爸,我们的‘校园迷你灌溉小系统’报名参加科技节比赛了!王老师说我们的系统能自动浇水,特别棒!”
下午,智家生态科的技术人员来到乡村小学,给学校的乡村教师升级公益套餐。“王老师,这是新增的线上备课设备,能连接教育资源库,您备课的时候可以直接调用课件、视频,还能和城里的老师在线交流。”技术人员边安装边讲解,“这个设备操作很简单,按这个键就能登录,有方言语音提示。”王老师试着操作了一下,脸上露出笑容:“太方便了!以前备课要查很多资料,现在有了这个设备,教学资源更丰富了,孩子们也能学到更多知识。”
与此同时,林凡整理完乡村物流智能化的实践数据,给农业农村部发去了《乡村物流智能化发展建议》。建议里详细阐述了乡村物流智能车的试点成效、成本控制、推广模式,还附上了物流效率提升4倍、成本降低30%的具体数据,为国家制定农村物流升级规划提供了实践支撑。
傍晚,科技节比赛正式开始。双胞胎的“校园迷你灌溉小系统”吸引了不少师生围观。“大家看,这个系统能通过传感器检测土壤湿度,湿度低于50%就会自动浇水,浇水时间控制在5分钟,既不会浇多,也不会浇少。”哥哥拿着控制器,认真地讲解,妹妹则在旁边演示,按下启动键,喷灌头立刻喷出水珠,赢得了阵阵掌声。评委老师笑着说:“这个系统设计得很实用,贴合校园种植园的需求,还用到了智能技术,非常棒!”
最终,双胞胎的“校园迷你灌溉小系统”获得了校级科技节一等奖。拿着奖状,双胞胎兴奋地跑到林凡身边:“爸爸!我们获奖啦!”林凡抱起他们,亲了亲他们的小脸蛋:“你们真棒!以后要继续努力,研发出更厉害的智能设备,帮老乡们种好地。”
回到“家和院”,全家围坐在餐桌旁,分享着一天的收获。母亲端上晚饭——玉米杂粮粥、炒青菜、玉米炖土鸡,还有刚榨的玉米汁。小电拿出自己的实习报告,认真地说:“爸爸,我打算把实习报告题目定为《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与思考》,里面记录了玉米品种培育的过程和我的感悟,以后我要研发出更优质的玉米品种和智能农机。”苏晚晴说:“‘乡村特产直供’项目启动得很顺利,今天就卖出了500斤新鲜玉米,编织品也销量大涨,老乡们的收入又增加了。”林凡说:“我提交的物流发展建议已经收到了回复,农业农村部的领导说建议很有参考价值,会纳入农村物流升级规划。”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远处的村道上,乡村物流智能车还在忙着配送最后一批乡村特产;学校的种植园里,双胞胎设计的智能灌溉系统静静地守护着蔬菜苗;农数科技的培育大棚里,“西坡1号”玉米在夜色中茁壮成长。“你看,”苏晚晴轻声说,“孩子们在成长,事业在进步,老乡们在增收,这样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管是孩子的科创,还是乡村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以后,还要让更多的智能技术走进乡村,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科创,让咱们的乡村越来越繁荣,让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小城股神:从家园到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