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讷河的第三天,楚凡听闻这里不仅是“秋水之城”,更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马铃薯之乡”。这个名号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暂缓对历史遗迹的追寻,转而去探寻这片黑土地如何孕育出这看似平凡,却养活了无数人的作物。
他租了一辆自行车,骑行出城,前往一个大型的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冬季的田野里自然看不到绿意盎然的薯秧,但他看到了成片的、覆盖着薄雪的耕地,以及规模宏大的仓储和加工基地。在合作社的展示厅里,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他介绍着各种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从常见的鲜食薯到用于加工淀粉、全粉的专用薯,琳琅满目。
“别看土豆土头土脑的,”一位负责技术推广的年轻姑娘笑着说,“它可是咱这儿的‘金疙瘩’。耐贫瘠、产量高、营养好,咋做都好吃。我们这儿的人,对土豆有感情。”
楚凡想起在嫩江吃过的炖菜里的土豆,在讷河小馆吃到的土豆丝卷饼,那种沙糯或脆爽的口感,确实与他在南方吃到的截然不同。这里的土豆,似乎凝聚了更多黑土地的精华与阳光的味道。
合作社的负责人,一位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中年人,递给楚凡一个烤得外皮焦脆、内里沙瓤的热土豆,简单撒了点盐。“尝尝,最本味的。”
楚凡接过,咬了一口,那股纯粹、扎实、温暖的香甜瞬间充盈口腔。负责人看着他,眼神里有一种土地耕耘者特有的笃定:“土豆这东西,不挑地方,埋下去,就能给你长出果实的。像咱们讷河人,实在,肯干,给点阳光和雨水,就能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这朴素的话语,却让楚凡感到一种深刻的震动。 从守江人吴大爷到种土豆的合作社负责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总能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生活的真谛。土豆的哲学,就是讷河人乃至整个黑土地人民的生存哲学——脚踏实地,默默积蓄,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奉献出最丰硕的果实。
带着满腹的“土豆哲学”,楚凡在下午前往了讷河市的民族文化馆。他希望能更系统地了解这片土地上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文化脉络。馆内陈列着精美的民族服饰、狩猎工具和生活用品。然而,最让他感到惊喜的,是在馆内一个小型活动室里,偶遇了一位正在教授几位年轻人敲击萨满鼓的达斡尔族老人。
老人是达斡尔族“乌春”(说唱艺术)和萨满舞的传承人。他告诉楚凡,达斡尔族属于“萨满文化圈”,鼓声是人与天地、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这鼓声,能唤来风,能引来雨,能驱散邪祟,也能安抚灵魂。”老人用苍老而有力的手,敲击出低沉而富有穿透力的节奏,那声音仿佛直接敲在楚凡的心上,带着一种原始的、野性的力量。
年轻人学得认真,但手法显然生疏。老人耐心地纠正着,眼中既有期盼,也有一丝与陈老皮影艺人相似的忧虑。“现在的孩子,听得懂流行歌,听不懂这老祖宗的心跳声喽。”
楚凡静静地听着,那浑厚的鼓声与之前了解的皮影戏、古道驿站、土豆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无比丰饶而复杂的文化图景。讷河,它不仅有大江大河的奔流,有黑土地的奉献,更有这些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如鼓点般强劲的生命律动。
傍晚,楚凡在一家小店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土豆粉,那爽滑弹牙的口感,正是“土豆金疙瘩”价值的完美体现。回到住处,他的内心充满了各种碰撞的思绪——历史的与现代的,民族的与汉族的,土地的奉献与文化的传承。
他翻开笔记本,笔尖带着前所未有的激情:
“讷河的深沉,超乎我的想象。
它用一颗朴素的土豆,教会我‘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的生命智慧。
它用一面古老的萨满鼓,让我听到了一个民族穿越时空的心跳,那鼓声里,有对自然的敬畏,有对生命的礼赞。
从墨尔根古道的尘埃,到讷谟尔河的冰层,再到马铃薯田的积雪,以及民族文化馆里那不息的鼓声……讷河将‘生存’与‘生活’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这里的人们,既脚踏实地如土豆般务实,又精神丰盈如鼓声般激越。
我终于明白,真正的‘徒步’,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一场在历史、文化与生活哲学中的深度跋涉。讷河,你是我这场跋涉中,一位沉默而伟大的导师。”
窗外,讷河的夜晚静谧而祥和。楚凡知道,明天他将告别这座给予他太多启发的城市,前往五大连池。但他同样知道,讷河的土豆的香甜与索伦的鼓声,将永远回荡在他的记忆里,成为他理解这片土地,乃至理解整个中国乡村与文化脉络的,又一块坚实的基石。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徒步记录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