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的“阿”读ē,意思是山、水的转弯处。“天子饮于河水之阿”这句话选自《穆天子传》卷一。这里的“河”是指黄河。
“天子饮于河水之阿”这句话,确实精准地抓住了《穆天子传》开篇那种庄严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叙事风格。
这部奇书不仅记录了一次天子的远行,更开启了一段人与神仙交往的浪漫传奇。
这句话出自《穆天子传》卷一的开篇部分。让我们看一下它所在的完整语境:
原文选段(卷一):
庚戌,天子西征,至于□。天子乃遂东南翔行,驰驱千里,至于巨蒐之人?奴,乃献白鹄之血,以饮天子;因具牛羊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人。 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狢焉,以祭于河宗。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天子属六师之人于?邦之南、渗泽之上。
翻译:
庚戌日,周穆王开始向西征巡,到达了某地。天子于是向东南方向疾行,驰驱千里,到达了巨蒐氏(即渠搜国)的地方,其首领?奴向天子进献白鹄的鲜血供他饮用;同时准备了牛羊的乳汁,用来为天子洗脚,以及为天子的随从人员洗脚。
甲辰日,天子在渗泽打猎,于是获得了白狐和黑貉等珍稀动物,用来祭祀黄河河神。
丙午日,天子在黄河的河湾处饮水,并将他的六师部队安置在?邦的南边、渗泽的岸边。
《穆天子传》的写作背景
1. 惊人的发现:这部书并非世代相传,而是在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一个名叫不准(Fou biāo)的盗墓贼从战国时期的魏襄王(一说魏安厘王)墓中盗掘而出的。同时出土的还有《竹书纪年》等重要典籍。
2. 文本形式:原文是用战国古文字写在竹简上的,故又称《汲冢书》(因发现于汲郡的古墓)。
3. 成书年代:学界普遍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可能是魏国的史官或士人。它记录了比成书年代更早的、关于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约前10世纪) 巡游四海的故事,其中夹杂了大量的神话与传说。
典故
《穆天子传》的核心故事,是周穆王率领浩大的队伍,由神奇的御者造父驾车,八匹神骏(“八骏”)拉乘,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西巡探险。
1. 核心故事:与西王母的瑶池相会
“天子饮于河水之阿”是这次伟大旅程中的一个片段,而整个西巡的最高潮,是周穆王与西方神话中的女神西王母在瑶池的相会。
浪漫的仙人之会:穆王到达西方昆仑山,手持白圭玄璧拜见西王母。次日,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款待他。席间,两人赋诗唱和,情意绵绵。西王母的歌中流露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的感慨,而穆王则回答“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约定三年后再来相会。
人神交往的典范:这个故事奠定了中国文学中“人神恋”的一个重要原型。与《山鬼》中人神阻隔的哀怨不同,这是一次成功的、平等的、愉快的交流,充满了对长生、远方和未知世界的向往。
2. 历史与想象的交织
可能的历史内核:周穆王西征在《左传》、《国语》等更早的文献中有零星记载,他可能确实进行过对西部戎狄部落的征伐与安抚。书中提到的许多部落、地名和物产,可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所了解的中亚地理和物产。
瑰丽的文学想象:但全书更多的是战国时代人们的想象。它将历史事实、地理知识、神话传说(尤其是昆仑神话系统)和仙道思想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半历史半神话的传奇故事。
3. 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1. 中国最古老的小说雏形之一:它具备了叙事、人物、对话和完整的情节,虽然以“史”的面貌出现,但文学虚构性极强,被视为中国志怪小说和历史小说的鼻祖。
2. 地理博物学的先驱:书中描绘了广阔而奇异的地理空间和物产(如“玉山”、“群玉之山”),极大地拓展了古人的世界观,对后来的《山海经》等作品有重要影响。
3. 仙道思想的早期体现:穆王西巡求见西王母,本身就带有寻求长生不死药的目的。西王母在此时尚未完全演变为后世那位威严的女仙领袖,还保留着半人半兽、掌管生死的神性,这次会晤是西王母形象演变和仙道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4. 宝贵的史料价值:尽管内容奇幻,但它忠实地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观念、礼仪制度、部落分布和人们对于“天下”的认知,是研究古代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总结
“天子饮于河水之阿”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是周穆王庞大西巡叙事中的一个环节。它不仅仅是为解渴,更是一次在神圣的黄河边举行的、具有仪式感的行为,标志着天子踏上了通往神秘西方的征途。
而《穆天子传》本身,就像一部战国人编写的“公路电影”剧本,将一位历史君王塑造成一位探索未知、与神对话的浪漫英雄,展现了我们先祖无比宏阔的想象力和对遥远世界的永恒好奇。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