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实践基地会议室,气氛热烈。
灯光下,汤渺教授站在一块写满化学方程式和温度曲线图的黑板前,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他用力敲了敲黑板,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同志们!我们,‘掐丝珐琅’电路板项目,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
他声音洪亮,带着一丝颤抖,“经过上百次失败,我们终于摸清了让陶瓷和铜‘乖乖听话’的秘诀!下面,我向各位汇报研究成果!”
首先,我们找到了‘神之配方’材料!”
他拿起一块烧制好的陶瓷基板,光滑如镜,质地均匀。
“我们放弃了单打独斗的思路,采用了‘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三元复合体系’!”
他转身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相图。
“原理在于玻璃相调控!纯氧化铝固然坚硬,但烧结温度太高,铜受不了。我们引入二氧化硅和氧化镁作为‘助烧剂’,大幅降低了陶瓷的致密化温度,让我们能在1000c区间完成烧结,完美弥合了陶瓷和铜因热胀冷缩不同而产生的应力,杜绝了开裂和脱落!”
刘星海教授赞叹道:“利用相图,设计微观结构,好思路!温度区间友好,烧结起来就更好控制了!”
汤渺教授点了点头:“第二,火候!我们掌握了‘四段淬炼法’!”
他指向那条醒目的四段温度曲线。
“我们采用四段式温控曲线。在室温到400c段,缓慢升温,让坯体里的有机粘结剂平稳挥发,避免坯体炸裂;400c到850c段是氧化还原的关键时刻!在此温区,通入精心配比的一氧化碳与氮气混合气。一氧化碳在此温度下活性最强,会夺走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留下纯净的单质铜!氮气则形成保护氛围,防止铜和碳被空气氧化。”
刘教授点头:“好,这个思路真是精彩,一氧化碳不仅能夺走空气中的氧,还能夺走氧化铜中的氧。这样我们在进行氧化铜和碳粉配比的时候就有了更大的冗余,只要确保摩尔比略微大于1:1可以了。”
汤教授接着介绍:“在850c到1000c温区,陶瓷中的玻璃相开始流动,促进彻底致密化;铜颗粒表面微熔,连接成导电网络,并与陶瓷基体形成铆接。到此,关键的烧结就已经完成,只需缓冷至室温,让陶瓷和铜变回坚实的整体,保持性能稳定!”
他挥舞着手臂:“经过这套‘组合拳’,我们烧出的基板,绝缘强度超过20千伏\/毫米,铜电路导电率接近体材料铜的92%!这证明,我们的路线完全正确!”
汤渺教授话音刚落,现场涌起了热烈的掌声。
钱师姐和陈志国将一幅巨大的“印压注浆一体化模具辊”结构图挂在黑板中央。
“各位老师,我们机械组,设计了一个大规模制胚机械!”钱师姐语气充满力量。
“这套‘印压注浆一体化’生产线,摒弃了繁琐、低效的手工步骤。其核心逻辑,可以用‘一步压印,同步注浆’来概括!”
她用小竹竿指向图纸的核心部分:“核心是一个特制的模具辊,内部自带流道和压力系统,充满高固含量的‘电力浆料’。模具表面是我们电路的凸起反形,其上密布微喷孔。”
她顿了顿:“当陶瓷生胚带输送到位,模具辊带着千钧之力压下,瞬间在生胚上压出深度超过一毫米的电路凹槽!同时,内部高压系统启动,粘稠的浆料通过微喷孔,挤压注入刚刚形成的凹槽空腔。压力填充,确保每一丝缝隙都被填满,彻底杜绝空洞与不实!之后模具辊保持片刻压力,使浆料稳定。再抬升,这样就能在生胚中,嵌入一条截面饱满、边缘清晰的实心电路!后续,只需覆盖上层生胚带,经热轧复合,便可送入烧结炉。”
刘教授点头赞叹道:“这个思路完全可行!将压槽与填浆两步合一,生产节拍快,填充质量高,浆料浪费少,在当前条件下,是为大规模、高性能‘掐丝珐琅’电路板量产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
汤渺教授和钱师姐的汇报,如同在会议室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扎实的理论,巧妙的原理,清晰的路径,以及那肉眼可见的、充满力量的样品,让所有人都心潮澎湃。
李怀德声音激动:“材料突破!工艺贯通!设备就位!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手!同志们,我们不能再等了!”
他高声道:“我们应当立即成立一个‘掐丝珐琅’电路板批量生产攻坚小组,为板材车间全自动生产线的改造提供最安全的电路!”
刘星海教授点点头:“这事刻不容缓,由汤渺教授带头,负责工艺定型与质量把关!孙工任生产组长,全权负责生产线建设与调试!王师傅任设备保障组长,确保这台轧胚线转起来!钱兰、陈志国,你们也要配合好工人师傅们建设产线,确保不出差错!”
李怀德也站起身:“我负责做好资源保障,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让这片‘掐丝珐琅’,武装起我们红星轧钢厂的每一个强电控制柜!”
“是!”会议室内,吼声震天。
一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总攻,就此拉开序幕。
时间先快就到了七月上旬,北京城已步入盛夏,清晨的阳光带着灼人的热度,早早地洒满了红星轧钢厂。
往日里喧嚣震天的板材车间,此刻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蓄势待发的寂静。
巨大的轧机、蜿蜒的辊道、高耸的飞剪设备如同沉睡的钢铁巨兽,静静地蛰伏在宽阔的车间内。
所有的可移动设备、模具、辅助件都已在前一天被工人们小心翼翼地移出车间,为即将到来的“大手术”清空了战场。
车间中央,新浇筑的安装平台坚实平整,表面经过精密找平,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灰色光泽。
平台上,用醒目的白色油漆精准地标刻着各部件的定位基准线和安装坐标,如同为即将入驻的“新器官”划定了精确的床位。
车间一侧,按照严格的安装顺序,各类新制造的构件分门别类、整齐码放,宛如一支等待检阅的钢铁军团。
几名老师傅正带着青工,拿着图纸和量具,进行着入库前的最后一道检查,确保每一个螺丝孔位、每一处对接面都分毫不差。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机油和混凝土混合的独特气味,还夹杂着一丝紧张与兴奋。
上午八点整,车间临时划出的“自动化生产线改造现场指挥部”前,人头攒动。
总指挥李怀德站在一张铺满了图纸和进度表的简易木桌前,神情肃然而坚定。
他身旁,技术总负责刘星海教授和沈青云并肩而立,一个目光沉静如渊,一个眼神锐利如刀。
赵老师、钱工、孙工等现场执行负责人悉数在列,身后是摩拳擦掌的联合课题组师生、轧钢厂遴选出的骨干老师傅,以及新任安全副厂长郑长策派出的、臂戴红袖章的安全专员。
“同志们!”
李怀德的声音透过临时拉设的喇叭,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板材车间全面自动化改造工程,现在,正式启动!”
没有过多的寒暄,他开门见山,语气斩钉截铁。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全国工业交流会召开之前,必须让这条崭新的自动化示范线,在这里站起来!转起来!跑起来!并且,要在会议期间,圆满完成验收,向全国同行,展示我们实践基地的成果!”
“时间,满打满算,不到三个月!任务,前所未有之艰巨!但我们没有退路!”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材料,我们已经备齐!图纸,已经烂熟于胸!现在,就看我们的了!”
接着,沈青云详细阐述了“分段施工、模块化安装、系统联调、试运行验证”的总体思路。
“我们从轧制线入口开始,分段推进。第一段,安装供料与对中系统;第二段,轧机本体加固与新辊系安装;第三段,飞剪与矫直区域……各段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允许交叉作业,但要确保安全!我们将实行日夜两班倒,人歇工不停!指挥部二十四小时有人值守,遇到问题,当场解决,绝不过夜!”
刘星海教授补充强调了技术要点和质量标准:“各位同学,各位师傅,图纸上的每一条线,现场就是一道坎。安装精度,是生命线!对中系统的平行度、飞剪的联动时序、传感器的定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工匠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螺栓的紧固,每一根线路的连接。”
安全专员也大声宣读了安全条例,郑厂长下了死命令:“安全是‘1’,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高空作业、吊装作业、临时用电,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谁违章,就处理谁!”
技术交底环节,各分组负责人拿着图纸,围拢在对应的设备堆放区或安装平台旁,进行最后的确认和分工。
手指划过图纸的线条,口中报出部件的编号,目光在实物与图纸间快速切换。
时而响起短暂的讨论声,时而有人用粉笔在地上快速画出简图示意。
空气中,那股大战将至的凝重与沸腾的热血交织在一起。
随着李怀德一声令下:“各就各位,开工!”
寂静的车间瞬间被激活。
天车吊索垂落的铿锵声、电动扳手的嗡鸣声、指挥吊装的哨子声、金属构件落位的沉重撞击声……各种声响次第响起,汇成了一曲激昂的改造序曲。
红星轧钢厂板材车间的全面自动化改造,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就在这个初夏的清晨,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