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在临淄的驻扎,并未带来安定,反而像一根尖刺,深深扎在齐国的心脏,让伤口无法愈合,持续化脓。宋襄公的粗暴干预和贪婪索取,使得齐国民众从最初对“王师”的些许期待,迅速转变为普遍的厌恶与抵触。暗流之下,新的风暴正在加速酝酿。
宋襄公也逐渐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联军散去,使他失去了“多国支持”的光环,显得形单影只。楚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的频频动作,尤其是边境摩擦的加剧,让他开始感到如芒在背。驻扎在齐国的数万宋军,每日人吃马嚼,消耗巨大,不仅拖累了宋国本土的财政,也使得军队士气因长期异地驻守、无所事事而逐渐低落。
更麻烦的是,齐国的统治并未因他的高压而稳固。隰朋等人表面顺从,实则消极应付,政令出了宫门往往大打折扣。各地传来的消息多是坏消息:零星的反抗时有发生,盗匪越发猖獗,征收粮秣的工作阻力重重,显然背后有地方势力的默许甚至煽动。
宋襄公陷入了两难。继续留在齐国,犹如抱着一只烫手山芋,不仅难以消化,还可能被拖入无底洞,同时本土面临楚国的威胁。但若就此撤离,则意味着前功尽弃,他倾注了巨大心血和代价的“霸业”将沦为笑柄,而且他一旦离开,齐孝公政权很可能迅速垮台,届时他将血本无归。
权衡再三,宋襄公决定采取一个折中方案:他不能放弃对齐国的影响,但必须收缩力量,应对楚国的威胁。他留下部分军队,“协助”齐孝公镇守临淄及周边要地,由一名亲信大将统领,实际上继续行使监管和控制之权。同时,他宣布齐孝公已然正位,齐国局势“大致已定”,自己则以应对楚国挑衅为由,率领主力部队班师回宋。
这是一个留下尾巴的撤退。他试图以最低成本维持对齐国的控制,却给了齐国内部反对力量和外部虎视眈眈的楚国以更大的活动空间。
宋军主力的撤离,信号再明显不过。楚国的反应迅捷而精准。
令尹子文并未立刻大举进攻宋国本土,那会迫使宋襄公全力反击,并非上策。他继续采取“剪除羽翼,孤立核心”的策略。楚军加大了对宋国附庸和小兄弟国家的打击力度,同时,更加积极地策动齐国内部的反对力量。
之前潜伏的楚国细作此刻异常活跃。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齐国公室的其他成员。齐桓公并非只有无亏和昭两个儿子。另一位公子——公子潘,长期对君位亦有觊觎之心,且与公子无亏并非一党,在之前的内乱中暂时隐忍,静观其变。
楚国细作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公子潘及其支持者,向其传递信息:宋国外强中干,已无力完全控制齐国;齐孝公孱弱,不过是宋人傀儡;楚国愿支持“有德者”正位,恢复齐国之独立与尊严,并可提供必要的“援助”。
公子潘本就野心勃勃,见宋军主力已走,国内怨声载道,又得到南方大国的“承诺”,顿时觉得时机已到。他开始暗中联络党羽,积聚力量,等待发难的时机。齐国的内乱,并未因孝公即位而结束,反而面临着新一轮兄弟阋墙的危机。
面对如此危局,最痛苦、最焦灼的莫过于大司行隰朋。他清楚地看到了楚国的阴谋和公子潘的蠢动,也深知齐孝公的政权脆弱不堪。
他竭尽全力试图稳固局面:
1. 巩固君权: 他劝说齐孝公尽可能表现出君主的气度,频繁接见朝臣(尽管多是宋国安排或趋炎附势之辈),祭祀宗庙,试图重建君主的象征性权威。
2. 安抚大族: 他利用个人威望和昔日关系,秘密会见国氏、高氏等大族的代表,恳请他们以齐国社稷为重,暂时支持孝公,共渡难关,暗示未来必将清除宋国势力,恢复齐国自主。
3. 整顿防务: 他利用有限的权限,试图整顿那些尚未完全被宋国控制或公子潘渗透的地方城邑防务,安插一些尚存忠义之心的军官,为可能到来的变局做准备。
4. 外交努力: 他再次秘密遣使前往鲁、卫等国,不再求助出兵,而是陈述利害,希望他们能至少在宋楚冲突中保持中立,不要落井下石,甚至能在外交上对宋国施加些许压力,迫使其尽快撤走留守军队。
然而,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宋国留守将领对他监视甚严,他的行动受到极大限制。齐孝公惊魂未定,难以真正给予他有力支持。各大族态度暧昧,首鼠两端,既不满宋人,也看不上孝公的软弱,更对楚国的许诺或威胁心存忌惮。外交努力也收效甚微,各国皆持观望之势。
隰朋仿佛一个试图用细沙筑堤的人,眼看潮水不断上涨,却无力回天。他身心俱疲,深深感受到个人在时代洪流与大国博弈面前的渺小与无力。一种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齐国的灾难,远未到头。
宋襄公率领主力部队,浩浩荡荡返回宋国。沿途,他受到本国民众的欢迎,被宣传为“击败齐楚、扶立新君”的英雄。这暂时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回到睢阳后,他并未深刻反思齐国之行的得失,反而因为楚国的边境骚扰而更加愤怒。他将楚国的行为视为对其霸业的挑战和羞辱。“蛮夷之辈,安敢欺我!”他如此咆哮。
在朝堂上,他大肆宣扬齐国的“臣服”和自己的武功,继而将话题引向楚国。他认为,要想真正确立宋国的霸主地位,就必须正面击败楚国这个南方巨患,如此方能威震天下,让中原诸侯真心归附。
他开始积极筹划,准备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发动一场对楚国的“征讨”之战,以实现他心中“尊王攘夷”的终极霸业。他将目光投向了明年可能的会盟,试图再次拉起一支队伍。
历史的车轮,在齐国的废墟上碾过,又朝着下一个更巨大的冲突点隆隆驶去。宋襄公带着新的野心踏上了归途,却不知他正一步步走向自己人生和国运的终极陷阱——泓水。而齐国,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则在隰朋的苦苦支撑下,等待着下一场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公子潘的刀,已然出鞘半寸。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