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指令下达后的风域湖基地,如同一台骤然上紧发条的精密机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高戒备”状态。无形的肃穆氛围取代了之前的震惊与狂喜,所有研究人员步履匆匆,眼神交汇间传递着紧张与期待。外部防御圈被再度强化,低空侦察无人机如同警惕的蜂群,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盘旋巡视,电磁屏蔽网全功率开启,力图将那座“能量灯塔”的光辉尽可能遮蔽。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核心,在于湖底那已然成型的“灵能太极循环”。理解它、掌控它、守护它,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用最客观、最精确的方式,描绘出这个庞大能量系统的每一个细节。
在“神工”专家组抵达前,基地需要一份基于纯物理探测的、无可辩驳的数据图谱。
林夕临危受命,全权负责对湖底“灵能太极循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细化探测。她与羊羽、以及国内顶尖的海洋地质学、流体力学、能量物理学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连夜制定了名为“烛龙之眼”的探测计划。
“烛龙之眼”,寓意以科技之力,洞彻幽暗,窥视那阴阳流转的天地玄机。计划的核心,是动用基地储备的所有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组成一个立体的、协同工作的探测器网络,如同无数只冰冷的机械眼眸,从不同尺度、不同维度,凝视湖底的神秘循环。
数小时后,三艘经过特殊改装的中型无人潜水器如同沉默的钢铁旗鱼,悄无声息地滑入风域湖墨绿色的湖水之中。它们代号分别为“洞察”、“聆听”、“测绘”,分别搭载了高精度灵能频谱扫描仪、宽频段水下声纳阵列以及三维激光地形建模系统。
同时,数十个如同海星般的微型定点监测节点(“星尘”节点)被精准投放到预设坐标,主要分布在羊羽指出的“阳眼”(硒玉矩阵核心)、“阴眼”(东北部裂隙区)以及推测的能量流转路径上。这些节点将持续监测水温、流速、压力、基础水质参数以及特定频段的灵能辐射强度。
指挥中心内,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分割出数十个画面,显示着各探测器传回的第一视角影像、实时数据流以及合成的三维湖底地形图。林夕坐镇中央,羊羽立于其侧,众多专家围拢在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屏幕之上,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所有单位报告状态。”林夕的声音通过通讯频道传出,冷静而清晰。
“‘洞察’号就位,已抵达阳眼区域边缘,灵能频谱仪启动,开始基线扫描。”
“‘聆听’号就位,声纳阵列展开,正在建立湖底水体声学剖面。”
“‘测绘’号就位,激光建模系统初始化完成,开始对目标区域进行初步扫描。”
“‘星尘’网络各节点信号正常,数据开始回传。”
冰冷的电子音依次回报。屏幕上的数据开始如瀑布般滚动,三维模型在“测绘”号激光的精细勾勒下,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呈现出来。
首先映入众人眼帘的,是“阳眼”区域的壮丽景象。通过“洞察”号的高清摄像头,可以看到那些沉底的硒玉石块,并非杂乱堆积,而是在一种隐约的环状分布。它们散发出的柔和辉光,在探测器搭载的超敏感光元件下,并非均匀一片,而是如同呼吸般有着微弱的脉动。灵能频谱仪显示,该区域的能量辐射以强烈的“阳性”特征为主,频谱曲线尖锐而活跃,峰值强度远超之前任何记录。
“能量辐射呈现规律性波动,周期约为……12.7秒。”数据分析师立刻报告,“波动与湖底水体检测到的低频压力波存在相关性。”
“是能量释放的节律,还是外部影响的响应?”一位物理学家追问。
“初步判断是自身能量释放的周期性特征。看这里,”林夕指向“洞察”号传回的微观成像画面,“放大玉石表面。”
画面聚焦到一块硒玉的边缘。只见在玉石表面及其细微的裂隙中,覆盖着一层致密的、散发着星辉般微光的生物薄膜——正是“风域灵螺菌”。更令人惊奇的是,菌丝网络发出的荧光亮度,竟与那12.7秒的能量波动周期完美同步!
“灵螺菌群在同步‘呼吸’!”一位生物学家惊呼,“它们不仅是能量转化器,还在调制能量释放的节律!”
与此同时,“聆听”号的宽频段声纳描绘出了一幅更宏大的图景。声波反馈显示,从“阳眼”区域,有一股温暖的水流正在持续向东部和北部湖底沉降,形成一道清晰的水体温差边界。这股水流的路径,并非笔直向下,而是呈现出一种缓慢旋转的态势,如同一个无形的巨大漏斗。
“‘测绘’号,重点扫描东部湖底裂隙区。”林夕下令。
“测绘”号应声而动,激光束如同无形的画笔,精细地描绘着湖床的每一寸细节。很快,在东部和北部区域,声纳图像上原本模糊的疑似裂隙,被高分辨率的三维模型清晰揭示——那并非单一的巨大裂缝,而是无数条细如发丝、却又深邃无比的网状通道,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深扎入湖床岩层之下。
“确认水体交换通道存在!”“星尘”节点传回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这些裂隙上方,检测到持续的、向下的水体流动,温度略高于周边湖底,且携带着高浓度的阳性灵能信号。
“阳性能量沉降流确认。”林夕在虚拟地图上标记出主要路径,“现在,寻找‘阴眼’和上涌流。”
目标转向东北部区域。根据羊羽的指引和能量读数异常区,“洞察”与“聆听”号协同向该区域进发。这里的湖底地形更为复杂,遍布着嶙峋的怪石和陡峭的岩壁。
“声纳发现异常空洞!”“聆听”号操作员报告,“位于标记点岩壁后方约十五米处,空间巨大,与之前探测到的地下暗河网络相连!”
“尝试寻找入口或裂隙通道。”
“测绘”号的激光在岩壁上仔细搜寻。终于,在靠近湖床底部的一处巨石阴影下,扫描仪发现了一条极其隐蔽的、宽度不足半米的垂直裂隙。裂隙深处,有微弱的红光隐隐透出。
“投放微型潜航器‘萤火虫’。”林夕命令。
一台仅有篮球大小、装备着高强度照明和微型传感器的RoV从“洞察”号腹部释放,如同灵活的游鱼,钻入了那条幽深的裂隙。传回的画面顿时让指挥中心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裂隙内部别有洞天!一条宽阔的地下河道出现在眼前,河床及两岸岩层中,镶嵌着无数散发着柔和红光的玛瑙,将幽暗的地下空间映照得如同梦幻之境。河水冰冷刺骨(传感器显示温度仅为2c),流速湍急。
“确认玛瑙玉脉暗河!”“萤火虫”号沿河床上溯,很快发现了与上方湖底相连的多个裂隙出口,冰冷的暗河水正通过这些出口,持续不断地向上涌入风域湖。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玛瑙表面,同样覆盖着一层“风域灵螺菌”!只是这里的菌丝网络发出的荧光偏向幽蓝色,与硒玉上的金色光辉截然不同。灵能频谱仪检测到,此处辐射的能量呈现出高度内敛、性质偏阴寒的特征。
“阴眼确认!位于东北部岩壁下裂隙区,与暗河主通道直接连通。阴性玛瑙能量上涌流确认!”
最关键的两极已然找到。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描绘整个能量-水流的循环路径。
“启动全域追踪。”“星尘”网络的数据与AUV的移动扫描数据开始进行大规模数据融合。超级计算机根据水温、流速、灵能属性浓度梯度等多重参数,实时演算着水体的运动轨迹。
屏幕上,三维动态模拟图逐渐变得清晰、丰满。
代表阳性、温暖水体的淡红色流线,从湖心的“阳眼”硒玉矩阵出发,如同舒展的触手,主要向着东部和北部湖底蔓延,最终汇入那些网状裂隙,沉入地下。
而代表阴性、冰冷水体的淡蓝色流线,则从东北部“阴眼”裂隙区涌出,如同汩汩清泉,注入湖底。
接下来发生的景象,让所有目睹者,包括那些见多识广的顶尖专家,都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
红蓝两色的流线,并未在湖底杂乱混合。在一种宏大而精妙的自然力——很可能是由温度差、密度差、能量差共同驱动,并受到湖盆特定地形引导——的作用下,它们开始沿着一条无荡的、巨大的S形轨迹,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循环!
红色的阳性沉降流与蓝色的阴性上涌流,在S形轨迹的中段某个深度层面发生了大规模的交汇。监测数据显示,在那里,水温、能量属性都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点。无数“风域灵螺菌”随着水流在此处聚集、穿梭,它们如同亿万个微小的能量梭子,将阴阳两种属性的灵能粒子编织、融合,转化为更中正平和的活性灵能。
交汇后的水流,一部分继续完成沉降或上涌,另一部分则受热力与能量差驱动,开始向湖面升腾,形成闭环。
当所有的流线最终在三维模型中稳定下来时,一幅完美得令人窒息的图景,呈现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
一个巨大无比、笼罩了整个湖心区域直径约一点五公里水域的、动态流转的能量-水流阴阳鱼太极图!
湖心的硒玉矩阵“阳眼”,正是那炽热、明亮、不断释放能量与温暖水流的阳鱼之眼。
东北部裂隙区的玛瑙暗河“阴眼”,正是那幽深、冰冷、不断汲取并释放阴性能量水流的阴鱼之眼。
红蓝两色的水流,沿着清晰的S形分界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整个太极图并非静止的图案,而是在缓缓旋转,能量与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活着的、呼吸着的宏大系统。
“完美……太完美了……”那位流体动力学专家痴迷地看着屏幕,喃喃道,“自然形成的科里奥利力效应、密度流驱动、地形约束…
所有因素巧合到了极致,才诞生了这等奇迹……这简直是流体力学的神圣图腾!”
“能量自平衡……阴阳调和……这不仅仅是奇迹,这是道!”另一位年长的研究员热泪盈眶,“古人所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今日方见其真容!”
林夕强忍着心中的澎湃,目光锐利地扫过各项数据。“报告能量平衡精度。”
“阴阳属性灵能粒子在太极图核心区域的比例,稳定在1:1.0001!能量场整体稳定度99.9%!‘高纯度灵能水域’范围稳定,边界清晰!”
就在众人沉浸于这机械之眸揭示的天地伟力之时,“洞察”号传回了一段异常的数据流。
“报告,在靠近‘阴眼’裂隙约十米处的玛瑙岩壁上,‘洞察’号的深地穿透雷达发现异常反射信号。”操作员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反射体形态……规则得不自然。”
所有人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去。
“放大图像!进行多频谱分析!”林夕下令。
经过计算机增强处理的图像显示,在厚重的玛瑙矿层深处,距离岩壁表面约五米的位置,隐约呈现出一个模糊的、边缘锐利的几何轮廓——那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正八角形结构的一角!
这八角形结构材质未知,对雷达波的反射特性与周围的玛瑙岩层截然不同,而且似乎与整个玛瑙玉脉的能量场有着深层次的耦合。
“这是什么?”羊羽发问。
“无法确定。结构埋藏过深,周围能量场干扰强烈,雷达穿透力有限。”“洞察”号操作员回答。
林夕立刻命令:“‘萤火虫’号,能否尝试靠近裂隙深处,进行光学观察?”
“萤火虫”号RoV小心翼翼地调整姿态,向着裂隙最深处、那个异常反射信号对应的区域缓缓靠近。强光探灯打在水流湍急、布满红色玛瑙的岩壁上。
就在灯光扫过某片看似平整的岩壁时,画面突然波动了一下,仿佛镜头前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扭曲。
“信号受到干扰!”技术员立刻检查:“不是设备故障,像是……某种极高频的能量脉冲造成的瞬时干扰。”
干扰只持续了不到零点一秒。画面恢复正常后,“萤火虫”号传回的影像似乎并无变化,依旧是那片镶嵌着玛瑙的岩壁。
但林夕敏锐地捕捉到了细节:“回放干扰前最后一帧画面,与干扰后第一帧画面,进行像素级对比!”
计算机迅速执行了命令。对比结果出来时,指挥中心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在两帧画面之间,那片岩壁的纹理发生了极其细微的偏移!就像是……某种极其高明的伪装,在干扰的瞬间短暂失效,然后又迅速恢复,但在数字之眼的精确捕捉下,留下了一丝破绽。
与此同时,监测“阴眼”能量读数的“星尘”节点传来警报:“检测到超短促、超高强度的灵能脉冲!频率超出常规监测范围上限!来源……指向异常反射体区域!”
脉冲一闪而逝,能量场迅速恢复了之前的平衡状态,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指挥中心内的气氛,已经彻底改变。
湖底的神秘,远不止一个天然的“灵能太极循环”那么简单。这个深埋在玛瑙玉脉深处的八角形结构,以及它表现出的高级伪装和能量脉冲特性,将风域湖的奥秘推向了一个更加深邃的层次。
林夕与羊羽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与警觉。
“记录所有数据,加密存储,权限设置为最高。”林夕的声音依旧稳定,但语速略微加快,“‘烛龙之眼’计划暂停后续扰动探测任务。所有探测器撤离‘阴眼’核心区域,在外围保持监视。”
她转向通讯官:“向最高指挥部和即将抵达的‘神工’专家组发送紧急更新简报,重点汇报‘阴眼’区域发现疑似非天然结构及异常能量活动。”
天然的太极灵境之下,八角形之物的发现,其震撼程度丝毫不亚于太极循环本身。。
“神工”专家组的抵达,此刻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湖面上,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地平线之下,夜色笼罩风域湖。湖底,机械之眸暂时闭上了窥探的目光,但那幽玄的太极依旧在无声运转,红蓝交织的能量水流,携带着无数的“风域灵螺菌”,沿着古老的轨迹,循环往复。
而在那冰冷的玛瑙岩壁深处,那个八角形的结构,重新归于沉寂,只留下一个巨大的谜团,等待着下一个揭晓它的时刻。
基地的灯火在夜色中格外明亮,如同暴风雨中坚守的灯塔。所有人都明白,当黎明再次降临,随着“神工”专家的到来,风域湖的故事,将正式进入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巴蜀玉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