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藩王世,一朝登帝畿。
骄奢迷心智,暴虐失根基。
众叛亲离日,魂销西蜀地。
可怜龙椅暖,未坐满三载。
按《晋书》记载,李期这人文采不错,“聪慧好学,弱冠能属文”,搁现在就是个“学霸型藩王”。可他有个致命缺点:心眼小,还特记仇。李雄活着时,觉得李期有才,挺喜欢他,封他为建宁王。但皇位这事儿,李雄早有安排——他没传给自己儿子,而是传给了侄子李班。理由也简单:李班仁厚,能保全成汉的家业。
李期得知这消息,差点没把牙咬碎。“凭啥?我是亲儿子,他一个侄子凭什么占着皇位?”这话他没敢当着李雄的面说,却在心里憋了股邪火。等李雄一死,李期立马找来了自己的亲哥哥李越——时任车骑将军,手里有兵权。哥俩一合计,觉得李班“软柿子好捏”,决定动手。
那年十月的一个晚上,李班正在李雄灵前守孝,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李越带着人突然冲进来,二话不说就把李班砍了。《晋书·李期载记》里写得简略,只说“越杀班于殡宫”,可想想那场景,估计李班到死都没明白,自己刚当几天皇帝,怎么就脑袋搬家了。
李班一死,李期顺理成章地登基称帝,改元玉恒。刚坐上龙椅,李期就飘了——以前是藩王,见谁都得客气三分;现在是皇帝,整个成汉都是他的,还不得好好“享受”一把?他先是把自己的亲信都提拔上来,弟弟李霸封中领军,堂叔李寿封汉王,连当年帮他夺权的李越,也成了相国。朝堂上一时间全是李家自己人,看着挺风光,实则埋下了祸根。
要是李期能安安分分当皇帝,或许还能多坐几年龙椅。可他偏不,掌权后立马暴露了“暴虐”的本性。以前跟他有过节的大臣,不管有没有错,全被他找理由收拾了。尚书仆射李载,就因为以前劝过李雄“别太宠着李期”,被李期安了个“谋逆”的罪名,满门抄斩;武陵太守李旦,跟李期没啥深仇大恨,就因为李期看他不顺眼,直接派人把他杀了。《晋书》里说他“多所诛夷,籍没妇女资财以实后庭”,简单说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还把别人家的女人和钱财抢来充实自己的后宫——这哪是皇帝,分明是“山大王”做派。
更荒唐的是,李期还特爱听奉承话。大臣们只要把他夸得天花乱坠,就能升官发财;要是有人敢提意见,轻则被骂,重则丢命。有次太史令韩皓劝他“少建宫殿,多关心百姓”,李期当场就火了:“朕建几座房子怎么了?难道还碍着你了?”直接把韩皓贬到了偏远地区。从此朝堂上没人再敢说真话,全是“陛下圣明”“陛下万岁”的声音,李期被这些话哄得晕头转向,连自己姓啥都快忘了。
就在李期忙着“作死”的时候,有个人已经悄悄盯上了他的龙椅——汉献王李寿。李寿是李雄的堂弟,手里握着兵权,还特会装孙子。李期一开始挺信任他,封他为大都督,让他镇守涪城。可李寿心里清楚,李期这么暴虐,早晚得把成汉折腾没,而且自己功劳大,说不定哪天就成了李期的“刀下鬼”。
公元338年,李寿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带着一万多士兵从涪城出发,直奔成都。一路上没遇到什么抵抗——士兵们早就恨透了李期的暴虐,听说李寿要来“清君侧”,纷纷倒戈。等李寿的军队到了成都城下,李期才慌了神,赶紧派亲信出去抵抗,可派出去的人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没一个能打的。
成都城破那天,李期躲在皇宫里,连哭都哭不出来。他想找李越帮忙,可李越早就被李寿的人控制了;想自杀,又没那个勇气。最后没办法,只能光着膀子、绑着自己,去李寿面前投降。李寿看着这位“堂侄皇帝”,倒也没立马杀他,只是把他废为“邛都县公”,软禁了起来。
从皇帝变成县公,李期哪受得了这落差?以前出门前呼后拥,现在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以前山珍海味,现在只能吃粗茶淡饭。他越想越憋屈,越想越后悔,可世上没有后悔药。没过几天,李期就喝毒酒自杀了,死的时候才二十五岁。《晋书》里就一句话:“期叹曰:‘天下主乃为小县公,不如死也!’遂饮鸩而卒。”
李期的皇帝生涯,满打满算还不到四年。他本有一手好牌——出身皇族,有才学,还顺利夺了皇位。可他偏偏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骄奢、暴虐、听不进劝,最后众叛亲离,落得个自杀的下场。要是他能学学李雄的宽厚,学学李班的仁厚,成汉的历史或许会不一样。
参考《晋书·李期载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