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计划的启动,如同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被按下了启动钮,整个基地,乃至背后开始联动起来的全球资源,都开始围绕着这个前所未有的宏伟目标高速运转起来。最初的振奋与决心,在投入到具体而微的工程现实后,很快便遭遇了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铜墙铁壁——材料。
中央实验室的灯光冰冷而明亮,映照着肖雅略显苍白的脸庞。她面前的全息工作台上,悬浮着“基石”装置核心能量导流单元的最新设计图,其结构之复杂、对能量通量与稳定性的要求之苛刻,远超人类现有任何航天器或能量武器的核心部件。旁边并列展示的,是邵博士团队根据设计要求,筛选出的地球上已知性能最优异的几种候选材料的数据面板。
高纯度人造金刚石、经过纳米级编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最新一代的超导合金、乃至实验室环境下才能制备的金属玻璃……这些代表着人类材料学顶峰成就的物质,其各项参数在“基石”装置那令人绝望的性能指标面前,无一例外地亮起了刺眼的红灯。
“能量通量阈值过低,”肖雅的声音带着连续工作后的沙哑,她指着数据流中不断跳动的红色警告,“在模拟运行中,当节点能量波动达到峰值,或者遭遇中等强度的深渊能量冲击时,现有的最佳导能材料也会在千分之一秒内因过载而晶格崩解,或者产生不可逆的性能衰减。”
她切换画面,展示了一段模拟动画:代表能量的炽热洪流涌入一个由超导合金构成的微型通道,起初尚能平稳传导,但随着能量级别的提升,通道迅速变得通红,继而如同被无形之力揉捏般扭曲、熔化,最终化作一滩毫无用处的金属熔渣。
“这还仅仅是能量传导问题。”肖雅揉了揉眉心,继续道,“‘基石’装置需要长期、不间断地维持一个高度稳定的谐波场,这就要求其核心结构材料具备近乎完美的形态稳定性和能量惰性。任何微小的热胀冷缩、内部应力变化,或者与环境中的游离能量(包括背景辐射)产生交互,都会导致谐波场频率漂移,轻则降低稳定效果,重则可能引发能量反冲,自身炸毁。”
秦武抱着手臂站在一旁,眉头紧锁。他不懂那些复杂的数据和公式,但他看得懂模拟动画中那不堪一击的失败场景。“也就是说,我们想造个足够坚固的盾牌,但手头最好的铁,连稍微重点的锤子都扛不住?”他的比喻简单粗暴,却直指核心。
邵博士点了点头,脸上是化不开的凝重。“正是如此。我们设计的‘基石’,是要扎根在星球能量脉络的关键穴位上,承受的是地脉本身时而温顺、时而狂暴的‘血压’,以及来自深渊的、带着强烈侵蚀性的恶意冲击。它对材料的要求,不仅仅是‘优秀’,而是‘绝对’——绝对的导能效率、绝对的能量耐受、绝对的结构稳定。遗憾的是,以地球文明目前的科技树,我们点出来的材料学技能,还远远达不到这个‘绝对’的标准。”
实验室里陷入一片沉寂,只有设备散热风扇的嗡鸣声格外清晰。雄心勃勃的计划,在第一步就遇到了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没有合适的材料,“基石”就永远只是一张精美的蓝图,一个空中楼阁。
林默沉默地注视着全息图上那不断失败的材料模拟,他的“真言回响”并未启动,但一种基于逻辑和现状的冰冷判断,比任何直觉都更清晰地告诉他问题的严重性。这不是靠意志力或者战术安排能够解决的困难。这是基础科学层面的代差。
“我们……能不能想办法优化设计?降低对材料的要求?”一位来自“异策部”的年轻工程师试探性地提出,他显然不愿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肖雅立刻摇头,语气斩钉截铁:“不可能。能量通量和场稳定性是‘基石’功能的基石本身,任何降低标准的妥协,都会导致装置效能大幅下降,甚至失效。一个不稳定的‘基石’,非但无法保护节点,反而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能量扰动源,加剧节点的不稳定性,后果不堪设想。这就像试图用一根吸管去疏导洪水,毫无意义。”
她的话堵死了任何取巧的可能性。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材料。
就在压抑的气氛几乎要凝固的时候,肖雅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工作台一角,那里存储着从“编织者”遗迹下载回来的、尚未完全破译的海量数据流。她脑海中闪过在雨林遗迹中看到的景象:那些构成遗迹主体的、非金非石、却能完美承载和引导庞大星球能量的奇异物质;那些在修复节点时,自行从遗迹深处输送过来的、闪烁着柔和光芒的修复单元所使用的材料。
一个大胆的、近乎异想天开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她的思绪。
“或许……”肖雅的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她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那种属于顶尖科学家的、混合着探索欲和挑战精神的光芒。“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在地球现有的元素周期表和材料体系里寻找答案。”
她走到主控台前,快速调出了“编织者”遗迹的物质分析报告,尽管数据残缺不全,但其展现出的部分物理特性,已经足以让任何材料学家瞠目结舌。
“大家看,‘编织者’遗迹所使用的材料,其能量导率是我们最佳超导合金的数百倍,而且在承受我们无法想象的能量冲击时,其结构稳定性几乎没有变化。它似乎能主动适应能量波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自身的微观损伤。”
她将遗迹材料的特性曲线与地球材料的曲线并列,那巨大的差距,如同天堑。
“我们一直试图理解‘编织者’的技术,但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它们使用的‘砖石’本身。”肖雅环视众人,语气变得愈发坚定,“建造‘基石’所需的特殊导能和稳定材料,地球现有科技无法满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去寻找……散落在这个世界各地的、类似于‘编织者’遗迹所使用的……远古材料?或者,至少是蕴含着类似技术原理的遗物?”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是一怔。
“远古材料?”秦武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眉头皱得更深,“像考古一样满世界去挖石头?”这听起来和他熟悉的战斗与守护相去甚远。
“不完全是‘挖石头’。”邵博士接过了话头,她的思维已经被肖雅的话带动起来,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肖雅的思路很有价值。既然‘编织者’这样的远古文明遗迹真实存在,并且其科技水平远超我们,那么它们遗留下来的造物,其材料本身,就可能蕴含着突破我们目前材料学瓶颈的关键。”
她踱步到星图前,看着上面那些标记着已知或疑似异常现象、古老传说、未解之谜的地点。
“我们之前搜寻遗迹,更多是为了获取知识、破解历史谜团。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更具体、更迫切的目标——寻找能够用于建造‘基石’的‘超级材料’。这或许能让我们接下来的探索行动,更有针对性。”
林默缓缓开口,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将飘渺思路拉回现实的力量:“这个方向值得尝试。但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去哪里找?‘编织者’遗迹是零凭借特殊感应才发现的,其他类似的遗迹或材料散落点,我们毫无头绪。第二,即便找到,我们如何确定其可用性?又如何进行加工和利用?我们连完全解析‘编织者’材料都做不到。”
肖雅显然已经思考过这些问题,她立刻回应:“关于寻找,我们可以多管齐下。首先,深度分析‘编织者’遗迹的环境数据和能量签名,尝试建立一种‘特征模型’,用于扫描全球,寻找类似的能量异常点。其次,零的感知能力是关键,她对这类远古造物的共鸣,是我们最有效的‘探针’。最后,结合全球的历史档案、地质勘探记录、甚至是那些被视为神话传说的地点,进行交叉比对。”
她顿了顿,继续道:“至于确定可用性和加工……这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只要我们找到了实物,就有了研究的对象。我们可以尝试小规模的测试,分析其成分和结构,哪怕暂时无法复制,如果能找到可以直接利用的、现成的‘零件’或者‘原料’,也是巨大的突破。‘基石’计划不一定非要所有部件都从头制造,整合利用现有(哪怕是远古的)资源,也是可行的路径。”
邵博士表示赞同:“没错。这就像在荒野中生存,既然我们自己造不出精钢,那就去寻找天然的陨铁。过程会充满未知和风险,但这是目前看来,唯一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破材料困境的方法。”
她看向林默和秦武:“搜寻任务,必然需要‘守望者’主导。其危险性,可能不亚于面对深渊怪物。那些埋藏着远古遗物的地方,往往伴随着强大的能量场、时空扭曲,或者其他未知的守护机制。”
林默与秦武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决意。
“明白。”林默沉声道,“寻找材料,也是守护的一部分。这项工作,‘守望者’义不容辞。”
秦武咧嘴,露出一丝带着战意的笑容:“挖宝贝打怪兽,总比在这里对着数据干瞪眼强。什么时候出发?”
肖雅补充道:“我会立刻着手建立材料特征模型,并加紧破译‘编织者’数据中可能与材料相关的部分,希望能为搜寻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零轻轻点头,她的感知已经如同无形的触须,开始默默感应着星图上那些可能蕴含着呼唤的地点。
材料难题,如同一座冰冷的大山横亘在前。但肖雅提出的方向,如同在山体上发现了一条可能通往背后的隐秘小径。虽然荆棘密布,前途未卜,但至少,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发力突破的点。寻找散落于世界角落的远古材料与技术,成为了“基石”计划能否从蓝图走向现实的关键一役。一场全新的、目标明确的全球搜寻行动,即将拉开序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深渊回响无限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