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长的表扬和乡亲们的笑容,像暖流一样浸润着每个人的心。但秦建国和沈念秋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太久。他们知道,眼前的收获得益于季节和运气,若要长久依靠山林,必须更有章法。
第二天,秦建国就去找了老把式。他不再只是零星地打听,而是郑重地请老人出山,做他们的“山林顾问”。
老把式抽着秦建国卷的新烟卷,眯着眼笑了:“我就知道你们这些娃娃不是池中之物。行,我老头子这点东西,能传给你们,是福气。”
从此,老把式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山林和知青点。他不仅确认了榛蘑、水芹菜、高粱果,还带着他们认识了更多宝贝。
“瞧见没,这树皮发灰、带点竖纹的,是黄菠萝。它的内皮,刮下来晾干,磨成粉,就是天然的香料,炖肉去腥提香,是一绝!”老把式用粗糙的手指指点着。
他又指着一片不起眼的草本植物:“这叫黄花菜,还没开花的嫩苗,焯水凉拌,鲜嫩得很。开了花的,采下来晒干,能存到冬天,炖肉放一把,那才叫香。”
沈念秋听得认真,拿着小本子飞快地记录,画下植物的特征,注明采摘时节和处理方法。她组织起的“妇女采集队”分工更加精细,有人负责辨认,有人负责采摘,有人负责初加工,效率大大提高。
秦建国则带着狩猎队的青年们,沿着溪流走了更远。他们不仅用鱼篓和鱼叉,还学着用藤蔓编成了更大的“拦网”,在合适的河段拦截,收获了更多的鱼。他们甚至根据老把式的指点,找到了几处水獭废弃的旧巢穴,从里面掏到了不少肥美的河蚌。
狩猎也不再是漫山遍野地追野猪。秦建国制定了规矩:怀崽的母兽不打,幼兽不打,尽可能维持山林的生机。他们开始有针对性地设置陷阱和套索,减少体力的消耗,增加捕获的效率。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食物储存和加工上。沈念秋和妇女们建起了专门的晾晒架和简易的熏棚。蘑菇、蕨菜、黄花菜等被小心地铺开晾晒;多余的鱼获和兽肉,则用松枝慢慢熏烤,制成能存放很久的熏鱼、熏肉。橡子粉的涩味通过反复浸泡和沉淀被去除,变得更容易入口,掺在玉米面里烙出的饼子,带着一股特殊的清香,很顶饿。
知青点和村里的仓库,渐渐被各种山货填满。那种实实在在的充盈感,给了所有人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一天傍晚,会计拿着新的工分本找到秦建国和沈念秋,脸上带着些不好意思:“建国,念秋,大队长说了,你们俩带着大伙搞副业,功劳最大。这工分,给你们按最高标准算,另外,这些山货卖到供销社的钱,给你们俩提一成,算是奖励。”
秦建国和沈念秋愣了一下,同时摆手。
“会计叔,这不行。”秦建国语气坚决,“山是集体的山,东西是大家伙一起找的、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我们俩只是开了个头。”
沈念秋也微笑着说:“是啊,叔。我们和大家一样算工分就行。看到乡亲们能吃饱饭,孩子们脸上有笑模样,比给我们多少钱都强。”
会计看着两个年轻人真诚的脸,感慨地点点头:“好娃娃,都是好娃娃啊!那行,就按你们说的办。不过大队长说了,以后这‘山林采集队’和‘狩猎队’就正式成立了,你们俩就是队长!”
这个消息比工分和奖励更让秦建国和沈念秋高兴。这意味着,他们的探索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变成了一项可以长期持续的事业。
秋意渐深,山林染上了更丰富的色彩,金黄、火红点缀着墨绿。秦建国和沈念秋站在村口,望着那片给予他们无限希望的山林。
“等下了雪,动物们的踪迹就好找了,还能找冬笋。”秦建国规划着。
“嗯,冬天屋里生火,正好可以试着把蘑菇和药材烘干。”沈念秋补充道,“我还想试试,看能不能用野果子做点果脯……”
他们的目光越过村庄,越过山林,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片黑土地上的森林,不再只是神秘而危险的所在,它更像是一位慷慨而严格的老师,教会他们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去换取生存的资本,去建设共同的家园。
林涛阵阵,仿佛也在回应着他们的决心。他们的建设之路,确实越走越宽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秦建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