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朔风凛冽,卷着残雪拍打在沈府斑驳的朱漆大门上。往日里车马如龙的府邸,如今门前冷落,只有几片枯叶在风中打着旋儿,最终落在石狮子的脚边。
府内,太夫人沈李氏独坐在荣禧堂的暖阁里,身上裹着一件半旧的孔雀纹大氅,那是她四十岁寿辰时儿子特意从江南寻来的名贵料子所做。如今绒毛已秃,色泽暗淡,如同这座府邸一般,透着一股子衰败气。
她手中捧着一个手炉,炭火微温,却怎么也暖不透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窗外,几株老梅开得正艳,红如胭脂,可落在她浑浊的眼里,却成了点点血泪。
“太夫人,药煎好了。”贴身丫鬟锦屏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中端着一碗乌黑的汤药。
沈李氏抬眼,目光掠过锦屏憔悴的面容,这丫头跟了她二十年,如今也三十有五了,却因着沈家的落魄,耽误了婚嫁。
“放着吧。”她声音沙哑,像是破旧的风箱。
锦屏将药碗放在小几上,又为太夫人掖了掖大氅的边角,轻声道:“大夫说了,这药得趁热喝才有效用。”
沈李氏恍若未闻,只怔怔地望着窗外。曾几何时,这院子里人来人往,儿子、儿媳、孙儿孙女们绕膝嬉戏,何等热闹。而今,长子被罢官在家,次子经商失利,三子远在边关生死未卜,女儿们嫁的嫁,散的散,偌大的沈府,竟只剩她这个白发老妪和一干忠心老仆苦苦支撑。
“锦屏,你说,咱们沈家怎么就落到这步田地了?”她忽然问道,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锦屏眼圈一红,强忍着泪意:“太夫人别多想,不过是暂时艰难罢了。等三爷从边关回来,咱们家定能重振旗鼓。”
沈李氏苦笑一声,摇了摇头。她活了七十三年,历经三朝,什么风雨没见过?沈家从她嫁过来时的鼎盛,到如今的衰败,她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天灾,不是人祸,而是那股子从骨子里透出的奢靡与贪婪,一点一点蚕食了这个百年望族的根基。
她记得,儿子沈文翰刚中进士那年,宴请宾客三天三夜,流水席从府内摆到街上,光是从苏州请来的戏班子就花了五百两银子。那时她只觉得儿子光宗耀祖,花些银子算什么?
她记得,儿媳王氏为了一件云锦衣裳,不惜动用关系从南京调来绣娘,日夜赶工半月,只为在赏花会上拔得头筹。那时她只觉得儿媳懂得排场,是当家主母的气度。
她记得,孙儿们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攀比,一方砚台、一支毛笔,非名品不用;一场诗会、一次游园,动辄百两雪花银。那时她只觉得沈家子孙懂得享受,是世家风范。
如今想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败家的征兆啊!
“太夫人,大老爷来了。”门外小丫鬟通报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沈文翰缓步走进来,不过五十出头的年纪,头发却已花白了大半。自从被罢官后,他整个人都垮了,往日挺直的脊梁如今佝偻着,眼神也失去了光彩。
“母亲今日身子可好些了?”他行了一礼,声音疲惫。
沈李氏看着他,心中一阵刺痛。这是她最引以为傲的长子啊,二十岁中进士,三十岁官至四品,曾是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若不是沈家树大招风,若不是他太过张扬,何至于被人抓住把柄,一纸奏章就断送了前程?
“还是老样子。”她淡淡道,“你可用过早饭了?”
沈文翰苦笑:“儿子吃不下。”
母子二人相对无言,只有窗外风声呼啸。
良久,沈文翰才低声道:“母亲,城南那处别院...昨日已经脱手了。”
沈李氏手中的佛珠一顿:“卖了多少钱?”
“八千两。”沈文翰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比市价低了三成,可买家知道咱们急用钱,硬是压价。”
沈李氏闭了闭眼。那处别院是老太爷在世时置办的,依山傍水,亭台楼阁无一不精,光是里面的奇石就值上万两银子。如今却只卖了八千两,简直是白白送人。
“罢了,能解燃眉之急就好。”她长叹一声,“账上的亏空补上了吗?”
沈文翰摇头:“还差得远。光是这个月各铺子的亏空就有三千两,再加上府里的开销,八千两撑不了几个月。”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骚动。
“让我进去!我要见太夫人!”一个尖锐的女声穿透门帘。
沈李氏皱眉:“是谁在外面喧哗?”
锦屏忙道:“是二房的三姨娘,说是要讨个说法。”
沈文翰脸色一沉:“胡闹!母亲病着,她也敢来打扰?”
话音未落,帘子已被掀开,一个身着桃红锦袄的年轻妇人闯了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道:“太夫人为妾身做主啊!二爷要把妾身的首饰都拿去当了,那可是妾身的嫁妆啊!”
沈李氏定睛一看,这三姨娘吴氏是二儿子文博最宠爱的妾室,平日里穿金戴银,极尽奢华。如今却鬓发散乱,泪痕满面,哪还有往日的风光?
“起来说话。”沈李氏淡淡道,“文博为何要当你的首饰?”
吴氏抽抽噎噎地道:“二爷说府上艰难,各房都要出力。可妾身那些首饰值几个钱?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再说,大房、三房怎么不出?偏要咱们二房带头?”
沈文翰听得脸色铁青,喝道:“放肆!府里的大事也是你能议论的?”
吴氏被他一喝,吓得不敢再哭,只小声啜泣着。
沈李氏心中悲凉,这就是沈家的子孙啊!大难临头,不想着同舟共济,却还在计较个人得失。
“你的首饰,你自己收着吧。”她疲惫地摆摆手,“告诉文博,就说是我说的,各房的首饰私产,都不必充公。”
吴氏喜出望外,连磕了几个头,忙不迭地退下了。
沈文翰急道:“母亲,这怎么行?如今府里正是用钱的时候...”
“便是都拿出来,又能撑几日?”沈李氏打断他,“治标不治本罢了。”
她顿了顿,又道:“你去把各房的人都叫来,我有话说。”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荣禧堂里便聚满了人。大房、二房、三房的主子们,以及几个还未出阁的小姐,满满当当地站了一屋子。
沈李氏环视众人,大儿媳王氏低着头,手中紧紧攥着帕子;二儿媳赵氏则一脸不情愿,显然是被人硬拉来的;三儿媳周氏远在边关,只派了个丫鬟代表;孙辈们或站或坐,有的惶恐,有的漠然,有的甚至还在窃窃私语。
这就是沈家的后代啊!沈李氏心中长叹,她强撑着坐直身子,开口道:“今日叫你们来,是要说说咱们沈家的现状。”
底下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她。
“自老太爷去世,已有二十载。这二十年来,沈家表面上风光依旧,实则早已外强中干。”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你们可知,如今咱们家欠了多少外债?”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各处的田庄、铺子,十有八九都在亏损;放出去的印子钱,大半收不回来;库里的现银,不足万两;而外欠的债务,却高达三十万两之巨!”
一阵抽气声响起,显然很多人都被这个数字吓到了。
“三十万两?”二爷沈文博失声道,“怎么会这么多?”
沈李氏冷冷地看着他:“你每年从账上支取的银子就不下万两,那些古玩字画、歌姬美妾,哪一样不是钱堆出来的?”
沈文博张了张嘴,最终低下了头。
“还有你们,”沈李氏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每年做衣裳打首饰,办宴席请戏班,买田置地修园子,哪一样不是大手大脚?可曾有人想过,这些银子从何而来?又可曾有人关心过,家里的进项能否支撑这样的开销?”
堂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我曾以为,沈家基业深厚,便是坐吃也不会山空。”沈李氏的声音有些哽咽,“如今才知,再厚的家底,也经不住这样的挥霍。你们可知道,城南的别院昨日已经卖了,只卖了八千两!”
这句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
“卖了?那可是祖父最爱的院子!”大房的长孙沈明轩惊呼道。
“八千两?那不是白白送人吗?”二房的次女沈雨婷也忍不住开口。
“安静!”沈文翰喝道,“都什么时候了,还惦记着这些?”
沈李氏疲惫地闭上眼睛,良久才睁开:“今日叫你们来,是要告诉你们,从今往后,各房的月例减半,丫鬟小厮也要裁撤大半。愿意留下的,工钱照发;不愿意的,给足遣散银两,让人家自寻出路。”
此言一出,底下顿时炸开了锅。
“月例减半?那怎么够用?”二儿媳赵氏第一个反对,“我们房上下十几口人,本就捉襟见肘了!”
“就是,”三姨太吴氏小声嘀咕,“方才还说不用我们出首饰,转头就减月例,这不是一样吗?”
沈李氏听着这些议论,心中一片冰凉。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那点利益。
“不够用?”她突然提高声音,手中的拐杖重重顿地,“那就学着够用!从今日起,各房自己开火做饭,不必再吃大厨房!衣裳首饰一律不准再添新的!出门不准再摆排场!谁若做不到,就搬出府去自立门户!”
她很少这样疾言厉色,众人都被镇住了,不敢再言语。
“你们以为我是在跟你们商量吗?”沈李氏冷笑,“我是在告诉你们该怎么做!沈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若再不知节俭,不出三年,咱们就得卖这祖宅了!”
一直沉默的大儿媳王氏突然开口:“母亲说得是,媳妇愿意带头裁撤房里的丫鬟,月例减半也绝无怨言。”
沈李氏看着她,心中稍感安慰。王氏虽出身名门,却并非不明事理之人。这些年来,大房的用度确实是最节制的。
有了王氏带头,其他人虽不情愿,也不敢再反对。
待众人散去后,沈李氏只觉浑身乏力,几乎坐不住。锦屏忙扶她躺下,又端来已经凉透的药。
“太夫人,药凉了,奴婢再去热热。”
“不必了。”沈李氏摆摆手,“喝与不喝,又有什么分别?”
锦屏鼻子一酸:“太夫人千万别这么说,府上还要靠您撑着啊。”
“我撑不动了。”沈李氏望着帐顶繁复的刺绣,眼中一片空洞,“我老了,不中用了。若是老太爷在,定不会让沈家落到这步田地。”
她想起五十年前嫁入沈家时的情景。那时的沈府是何等气象?老太爷沈铮官拜二品,深得圣心;府上宾客如云,贺礼堆积如山;她作为新妇,光是见面礼就收了几大箱。
新婚次日,老太爷把她叫到书房,对她说:“李氏,你既入我沈家门,便是沈家的主母。日后持家,当时时牢记‘勤俭’二字。我沈家能有今日,靠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几代人的勤俭积累。”
她当时年轻,虽点头称是,心中却不以为然。沈家如此显赫,何必还要节俭?
如今想来,老太爷真是有先见之明。自他去世后,沈家便一日奢过一日,终于到了今日这般田地。
“锦屏,取我的匣子来。”她忽然道。
锦屏应声而去,不一会儿捧来一个紫檀木匣子。
沈李氏颤抖着手打开匣子,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纸页。她取出一张,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
“这是老太爷亲笔写的家训。”她喃喃道,“‘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可惜,我们都忘了。”
她又一页页翻看,有田契、房契、借据,还有几封已经发黄的信件。
“这是...”她抽出一封信,信封上没有任何字迹。
锦屏好奇地看着她。
沈李氏犹豫片刻,还是拆开了信。读着读着,她的脸色越来越白,最后几乎透明。
“太夫人,您怎么了?”锦屏惊慌地问。
沈李氏的手抖得厉害,信纸飘落在地。她闭上眼睛,两行浊泪顺着脸颊滑落。
“原来...原来如此...”她声音颤抖,“我明白了,全都明白了...”
锦屏捡起信纸,只看了一眼就惊呆了。信上的内容,竟是关于二十年前一桩旧案——当时沈家的一个对头家族一夜之间败落,家主被诬陷通敌,满门抄斩。而这封信显示,这一切都是老太爷沈铮在背后操纵的!
“这...这是真的吗?”锦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沈李氏无力地点头:“是真的。我记得那件事...那之后,沈家接管了对方大半产业,才有了后来的鼎盛。我当时还觉得是老天保佑,却不知...不知是造了这样的孽!”
她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锦屏忙为她抚背,却见她雪白的帕子上染了点点鲜红。
“太夫人!”
“报应...这都是报应啊...”沈李氏惨笑道,“我说为何沈家儿孙个个不思进取,只知享乐,原来是祖上造孽,祸及后代...咳咳...”
锦屏泪如雨下:“太夫人别这么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过去的事?”沈李氏摇头,“天道轮回,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她推开锦屏的手,挣扎着起身,走到窗前。窗外,乌云密布,一场大雪即将来临。
“锦屏,你去把文翰叫来,我有话要单独跟他说。”
锦屏应声而去,不一会儿,沈文翰匆匆赶来。
“母亲,您找我?”
沈李氏背对着他,望着窗外灰暗的天空,良久才道:“文翰,你可知道二十年前,陈家满门抄斩的事?”
沈文翰一愣,显然没想到母亲会突然提起这桩陈年旧事:“儿子...略知一二。”
“那你可知,那件事与你父亲有关?”
沈文翰沉默了,这沉默本身就是答案。
沈李氏转身,直视着他的眼睛:“你早就知道?”
“父亲临终前...跟儿子提过。”沈文翰低声道,“他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
“憾事?”沈李氏凄然一笑,“就因他这一件‘憾事’,陈家几十口人命就没了!如今沈家败落,就是老天爷在讨债啊!”
沈文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母亲息怒!父亲他...他也是为了沈家...”
“为了沈家?”沈李氏厉声道,“若是凭正当手段,沈家难道就不能兴旺吗?非要行此龌龊之事?你看看如今的沈家,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哪还有一点正气?这都是从根子上烂掉了!”
她越说越激动,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沈文翰慌忙起身扶住她:“母亲保重身体啊!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度过难关...”
“度过难关?”沈李氏推开他,踉跄着走到那个紫檀木匣前,取出里面所有的田契房契,“这些,这些不义之财,沈家不配拥有!”
她颤抖着手,将那些纸张一点点撕碎。
“母亲!您这是做什么?”沈文翰大惊,想要阻止却已来不及。
“从今日起,沈家要重新开始。”沈李氏眼中闪着异样的光芒,“把这些不义之财都散出去,能散多少散多少。那些因沈家而受苦的人家,尽可能补偿。这是沈家唯一的救赎之道。”
沈文翰看着满地的碎片,痛心疾首:“可这是沈家最后的家底了啊!”
“若靠这些不义之财苟延残喘,沈家才真的完了!”沈李氏坚定地说,“我意已决,你不必再说。”
她走到案前,提笔蘸墨,在一张宣纸上写下四个大字:厚德载物。
“把这幅字挂在祠堂里,让沈家子孙日日瞻仰。”她对沈文翰说,“告诉他们,沈家若能度过此劫,当以德立家,再不可重蹈覆辙。”
沈文翰双手接过那幅字,只觉得重如千钧。
是夜,风雪大作。沈李氏病榻前,儿孙们跪了一地。
她已经说不出话,只睁着一双浑浊的老眼,一个个看过去。那目光中有痛惜,有期望,更有无尽的悔恨。
最后,她的目光停留在长孙沈明轩身上。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是沈家孙辈中最聪慧的一个,也是她最后的希望。
她努力抬起手,明轩会意,上前握住祖母枯瘦的手。
“祖母...”少年眼中含泪。
沈李氏用尽最后力气,在他手心写了一个字:德。
明轩重重点头:“孙儿记住了,一定谨记祖母教诲。”
沈李氏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
窗外,风雪更急了,仿佛在为这个百年家族的衰败而哀嚎。
荣禧堂内,哭声一片。而那幅“厚德载物”的字,在烛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沉重。
翌日清晨,雪后初霁。沈府门前挂起了白灯笼,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听说沈太夫人昨夜去了。”
“唉,这沈家是彻底完了。”
“可不是吗,连最后的主心骨都没了。”
人们议论着,唏嘘着,却无人知道,那位白发老妪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为这个家族找到了唯一的救赎之路。
而在遥远的边关,三爷沈文瑾正快马加鞭地往回赶。他怀中揣着一封密信,信上的内容,或许能为沈家带来一线生机...
风雪依旧,前路茫茫。但至少,在那漫天的洁白中,还有人记得“厚德载物”四个字的重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浮世金钗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