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兰州,黄河岸边的督军大院里,带着寒意的秋风吹卷着崭新的军旗,这里的气氛已经不同前几日的轻松。
往日稍显冷清的督军府前门的路段此刻显得繁忙极了。只要是待在这座城市长期居住的人,都知道应该是出大事了。
城里的老住户们早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这般阵仗绝非寻常。
街头的茶馆里,客人们压低声音议论着——前几日小常先生常恒联合老常先生常敬之改组党派,平息了学生、工人和教授中间涌动的各种思潮,刚让全城的紧张劲儿缓了些,怎么转眼又有大事发生?
“依我看,准是跟南京那边有关!”靠窗的茶客牛饮了一口砖茶,眼神故作神秘,“这几日城里的工厂要求加班加点,兵工厂方向的灯火彻夜不眠!依我看,有可能要打仗了。”
邻桌的商人鄙视的看了这位工人打扮的粗人,摇了摇头:“如今新疆那边安定异常,咱们这边承平日久,哪有什么战争?总不能还像上次一样把咱们这里的大好儿郎派出去和日本人拼命吧?
上次辽西会战,咱们的空军可是损失重大啊!”
老掌柜把话茬接住,“可不是吗?为了那些军阀的地盘拼命,值当吗?依我看守好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就好了。”
坐在邻桌听着这些言论的一位学生终于听不下去了,“诸位父老乡亲,爱国抗击入侵,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岂能坐视不理?
东北沦陷才一年多,日军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掠夺资源,残害百姓,多少同胞流离失所,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现在,他们又把魔爪伸向上海,妄图进一步侵占我中华领土,奴役我中华儿女!
如果我们今天选择置身事外,明天日军就会打到华北,后天就会逼近西北!到时候,我们就算想守,也守不住了!”
这话一出,茶馆里顿时安静了几分。众人都若有所思。
……
常恒来到金城准备改组党派之前,就把新疆的主政权力下放给了赵峰,这个在前几年犹豫不决的特务头子,终于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位置。
至于他负责主管的保安司令部的所有权力都交接给了,那位在甘军进疆用狠辣手段肃清分裂势力的付处长了。现在应该称呼他为付司令了。
此时西北高层除了必须留守地方的,其他人员都被要求分批次返回金城参加会议。
这是党派改组之后,第一个高级委会,也是第一个尝试群策的军事会议。
督军府内,天刚蒙蒙亮,内勤人员便已忙碌起来。
油印机“吱呀”作响,一张张带着油墨清香的文件被打印出来,纸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正是保安司令部上海站加急送来的情报。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文件按座位摆放整齐,每份文件右上角都标注着“绝密”二字。
食堂里,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油饼和奶茶已经备好。
陆续抵达的参会人员大多身着中山装或军装,脸上带着奕奕的神采。
他们是西北军政体系的核心力量:有新晋的委员,有各师主官,有兵工、财政、民政等部门的负责人。
众人三三两两围坐,低声交谈着,话题多围绕着近期的党派改组和西北的建设,军队训练这些话题。
“听说上海那边不太平,日军的军舰都开到吴淞口了?”一位中年将领压低声音问道,他是驻守甘肃东部的师长,此次是连夜乘火车赶来的。
对面的民政厅长摇了摇头:“不好说。南京那边的消息遮遮掩掩,只说日军在演习。
但咱们保安司令部的情报向来靠谱,这次紧急召回所有人,怕是真要出大事。”
说话间,常敬之、常恒、林锡光等人并肩走进食堂。
常敬之身着藏青色中山装,须发微白,眼神却依旧锐利,作为西北的元老级人物,他虽已将实权交给常恒,却仍是众人心中的定海神针。
常恒一身笔挺的深灰色军装,领口别着复兴党党徽,身姿挺拔,眉宇间带着沉稳与锐气。
林锡光是两省的行政主官,负责协调各项行政事务,此刻正低头与常恒低声说着什么。
见到三人到来,食堂里的议论声立刻平息,众人纷纷起身问好。
常敬之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大家一路辛苦,快些用餐,九点准时开会。”
九点整,参会人员陆续走进会议室。这是一间宽敞的厅堂,正前方悬挂着巨幅西北地图和党旗,长条会议桌两侧摆放着整齐的座椅,每张椅子上都贴着姓名牌。
众人按牌就座,目光纷纷落在桌面上的绝密文件上,脸上露出好奇与凝重的神色。
常敬之率先走到主位坐下,常恒和林锡光分坐两侧,其他人员也依次落座。
会议室里瞬间鸦雀无声。
“各位,远道而来,辛苦了!”常敬之开口,没有半句客套,直奔主题,“这次开会的目的有两个,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你们先看桌子上的材料。”
话音刚落,没提前得知消息的众人纷纷拿起文件,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沙沙”的翻页声。
文件里详细记录了日军在上海的部署:吴淞口集结了十艘军舰,陆战队兵力增至万人,侦察机频繁侦察,各项战备已基本就绪,种种迹象表明,日军即将对上海发动进攻。
“好家伙,日军这是要动真格的!”有人忍不住低呼出声。
“上海是华东门户,一旦失守,南京就危险了!”
另一位将领眉头紧锁,“而且上海是经济中心,丢了上海,我们在那边的损失不可估量,还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线——陇海线。”
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担忧,有人愤怒,还有人陷入沉思。
一刻钟后,常敬之见众人已看完文件,议论声也渐渐平息,便转头给常恒使了个眼色。
常恒心中一暖,老爹的放权不仅是信任,更是在为他树立威信。
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
“诸位同僚,这份情报都看完了吧!”常恒的声音沉稳有力,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面对日本即将进犯上海这件事,咱们西北军该持什么态度?是置身事外,固守西北一亩三分地;还是主动出击,出兵援沪?”
他顿了顿,补充道:“大家放开了讨论,不用有任何顾虑。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可以畅所欲言,把理由说清楚。讨论结束后,我们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
“好了,现在开始交流意见吧!”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立刻活跃起来。一位留德归来的年轻将领率先发言:“我支持出兵!日军狼子野心,侵占东北后又觊觎上海,若不加以遏制,下一步必然会西进,威胁西北。
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在上海给日军一个教训,也让全国看看我们西北军的实力!顺便展示我们抗日的决心。”
“我同意!”另一位师长紧接着说道,“咱们西北军经营多年,三十个德械师已经整编完成,兵工厂也能自产自足,有兵有粮有装备,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
上海一战,不仅能抗击日寇,还能提升我们西北的声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民政厅长却面露忧色:“出兵援沪,千里迢迢,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而且咱们的主力大都在新疆和联盟对峙,若主力东调,后方空虚,万一出了乱子怎么办?”
“这一点我考虑过了。”常恒接过话头,“后方防御方面,我们可以留下十八个甲级师,再联合建设兵团,足以确保西北安全。
后勤补给方面,陇海线可以作为运输动脉,郑州、徐州设立中转兵站,确保粮弹供应。
而且我们的兵工厂已经启动战时生产,弹药供应不成问题。”
后勤保障部的高朗台提出了担忧:“打仗就是烧钱。出兵援沪,军费开支巨大,西北的财政本就紧张,怕是难以支撑。后勤保障更是一个大难题。”
“钱的问题可以解决……”负责财政的一位官员说道。
讨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支持出兵的声音占据了绝对优势。
众人从军事、政治、经济、战略等多个角度分析,都认为出兵援沪是利大于弊。
西北军若能在上海打出胜仗,不仅能遏制日军的侵略势头,还能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摆脱地方实力派的标签,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力量之一。
“好了,讨论就到这里。”常恒看了看时间,开口说道,“现在,同意出兵援沪的,请举手!”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齐刷刷地举起了一片手臂。
常恒大致一数,参与会议的人员中,十有八九都举起了手,只有寥寥几人没有动作。
常恒心中已有数,正要宣布表决结果,却见未举手的几人中,有两人站起身来,申请发言。
常恒定睛一看,心中微微一动——这两人赫然是周学熙和杨格。
周学熙是西北的财政元老,曾主持过金城兵工厂的进一步扩建和诸多军民工程,为人老成持重,向来以稳健着称;杨格则是沟通美国财团的经济学家,负责西北的经济规划,思维缜密,眼光独到。
这两人都是西北倚重的智囊,他们的反对,必然有充分的理由。
“周老、杨先生,请讲。”常恒示意两人坐下发言。
周学熙清了清嗓子,拿起桌上的文件,语气沉重地说道:“常司令,各位同僚,我之所以反对出兵援沪,并非贪生怕死,而是觉得此事风险太大,我们承担不起失败的后果。”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首先,日军的战力远超我们的想象。淞沪战场是平原水网地形,日军有海空支援,而我们的德械师虽然精锐,但缺乏海空掩护,装甲部队在水网地区也难以发挥优势。
一旦战败,不仅部队损失惨重,西北多年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其次,南京政府的态度不明。蒋委员长向来多疑,我们率精锐东进,他必然会猜忌。
若他暗中掣肘,拖延补给,甚至让我们充当炮灰,我们该如何应对?到时候,我们不仅要面对日军的炮火,还要防备来自背后的暗算,胜算更是渺茫。”
杨格接着说道:“周说得有道理。从经济角度来看,出兵援沪是一笔极不划算的买卖。
西北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工业刚刚起步,农业也只能勉强自给。
一旦发动大规模战争,必然会导致经济停滞,民生凋敝。而且,我们与上海相距千里,运输成本极高,就算打赢了,也难以掌控华东地区,反而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西北的长远发展。”
他补充道:“我认为,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巩固西北根据地,发展经济,扩大军备,待实力足够强大后,再伺机出兵。现在出兵,为时过早,无异于孤注一掷。”
两人的发言条理清晰,句句切中要害,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刚才支持出兵的众人也纷纷陷入沉思,脸上露出犹豫的神色。他们之前更多地考虑了出兵的好处,却忽略了其中的风险和隐患。
常恒看着两人,心中也泛起了波澜。周学熙和杨格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日军的战力、南京政府的态度、后勤补给的压力、西北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他知道,这场会议将决定西北军的未来,甚至影响整个抗战的格局,容不得半点草率。
“两位先生的意见,我明白了。”常恒语气平和地说道:
“你们提出的风险,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但我想说的是,抗战从来就没有万全之策,也没有所谓的最佳时机。
日军步步紧逼,若我们一味退缩,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最终西北也将难以自保。”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上海的位置,语气坚定地说道:“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势力关注的重点。
我们出兵,不仅是为了打击日寇逐渐嚣张的气焰,更是给全国人民树立抗日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而且,我们还是有着自己的优势。只要指挥得当,协调充分,我们就有能力打和甚至打赢这场局部战争,为我们争取足够的发展时间。”
常恒转头看向众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当然,我也理解大家的顾虑。所以,我提议,我们可以采取‘精兵支援’的策略,不调动主力,只抽调六个师和两个航空团组成援沪集团军,由陇海线东进,作为战略预备队,根据战场形势再决定是否投入实战。
这样既能支援上海威慑日方,又能保留足够的兵力巩固后方,降低风险。”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南京政府的猜忌,我们可以主动向中央示好,提议成立联合抗战协调机制,接受军事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但保留部队的具体指挥权。
同时,我们可以依仗德国的支持,让南京政府不敢轻易掣肘。”
常恒的话有理有据,既回应了周学熙和杨格的担忧,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会议室里的气氛再次活跃起来,众人纷纷议论着这个提议的可行性。
周学熙和杨格对视一眼,脸上露出思索的神色。他们知道,常恒的提议已经充分考虑了风险。
而且,常恒的决心已定,多数人也支持出兵,他们的反对虽然有道理,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也只能做出让步。
“小司令的提议,确实考虑周全。”周学熙站起身,说道,“我同意出兵,但我恳请司令务必谨慎行事,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部队的安全和后勤补给的畅通。”
杨格也点了点头:“我也同意。但我希望司令能重视经济问题,尽量减少战争对西北经济的影响,确保民生稳定。”
常恒心中一喜,点了点头:“多谢两位先生的理解和支持。你们放心,我一定会谨慎行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绝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他转头看向常敬之,常敬之微微颔首,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常恒知道,这场会议的决策已经达成,西北军出兵援沪的大局已定。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民国之我在西北当军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