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聊的主题,藏在每个人的日常里——如何让早餐店的烟火气、通勤路上的偶遇、甚至一次小小的挫折,都成为笔下有温度、有深度的感悟素材?很多人写感悟总陷入“空洞抒情”或“流水账叙事”的困境,要么喊着“生活真美好”却无细节支撑,要么罗列经历却毫无思想升华。其实,感悟写作的本质,是“用生活素材做骨架,用多学科智慧做灵魂”。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以心理学、易经思维、哲学原理为工具,通过真实案例拆解,教大家把平凡经历转化为有质感的文字。从“五感捕捉素材”到“三维拆解内涵”,从“跨学科立意”到“刻意练习打磨”,每个方法都能直接落地。更重要的是,我们会通过师生互动,让大家现场体验“经历→思考→表达”的完整闭环,真正学会“于细微处见天地,于平凡中悟人生”。
“铃——”上午九点的铃声刚落,文学院的阶梯教室里已经坐满了学生。和蔼教授穿着米白色衬衫,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笑容温和地走上讲台。他目光扫过台下,一眼就看到了眉头紧锁的叶寒、奋笔疾书的秦易、托着下巴发呆的许黑、若有所思的蒋尘、东张西望的周游,还有坐在最后一排、眼神锐利的吴劫。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聊理论,先做个小调查。”和蔼教授放下笔记本,“最近一周,有没有人遇到过让你有情绪波动的小事?开心的、烦恼的、疑惑的都算,举手分享一下。”
话音刚落,叶寒第一个举起手,声音带着点无奈:“教授,我算一个。上周我坚持了三天早起,结果第四天闹钟响了三次都没起来,上班还迟到了。我特别自责,觉得自己没毅力,写感悟的时候就只会说‘我要坚持早起’,但越写越空洞,不知道怎么深化。”
许黑嗤笑一声,语气带着点不屑:“我觉得感悟写作就是瞎矫情,比如看到落叶就说‘生命短暂’,喝杯茶就说‘人生如茶’,太老套了。我上周跟朋友吵架,写了一篇,全程都在吐槽,老师说我没有感悟,只有情绪宣泄。”
秦易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我倒是每天都写日记,记录当天的经历,比如中医调理时艾灸的感受、读《易经》的心得,但每次想把这些写成感悟文,都觉得是素材的堆砌,没有逻辑主线,也不知道怎么结合理论。”
和蔼教授听完三人的分享,笑着点头:“很好,这正是大家写感悟的通病——要么素材空洞,要么情绪泛滥,要么理论与经历脱节。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自带‘感悟密码’的素材,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解锁的工具。今天,我们就用心理学、易经思维、哲学原理这三把钥匙,一步步拆解‘从经历到感悟’的写作方法。”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第一行字:“第一步:深耕体验,用‘五感+情绪’捕捉素材本质——易经‘观物取象’的智慧。”
“教授,‘观物取象’怎么用到写作里啊?”蒋尘忍不住提问。
和蔼教授看向秦易:“秦易同学提到了艾灸的感受,你能具体说说吗?不要只说‘很舒服’,要调动五感。”
秦易想了想:“上周我艾灸腰部,艾条点燃后有淡淡的草木香,热气慢慢渗透皮肤,不是那种灼热感,而是温温的,像阳光晒在背上。刚开始觉得有点痒,后来腰部的酸胀感一点点减轻,呼吸都变顺畅了。”
“非常好!”和蔼教授赞许地说,“这就是易经‘观物取象’的核心——不只是‘看’,而是‘全方位感知’。易经认为,天地万物皆有象,而象背后藏着理。写作素材的捕捉,就是从‘具象感知’入手,再挖掘背后的‘抽象道理’。”
他接着解释:“心理学里有个‘感觉记忆’理论,五感捕捉到的细节越具体,记忆越深刻,后续的思考也越有根基。叶寒同学的‘早起失败’,如果只说‘没起来’,素材就很单薄,但如果补充五感细节——‘闹钟第三次响起时,窗外还灰蒙蒙的,被子裹着身体暖暖的,大脑像被浓雾笼罩,挣扎着睁开眼又闭上,最后在手机闹钟的震动声里惊醒,发现阳光已经透过窗帘缝隙照在了桌上’,这样的描述就有了画面感。”
周游突然举手:“教授,那情绪怎么加进去?我每次写经历,情绪都是‘开心’‘难过’,太笼统了。”
“情绪要写‘过程’,而不是‘结果’。”和蔼教授说,“比如叶寒的自责,不是简单一句‘我很自责’,而是‘醒来后看到手机上的迟到提醒,心里像被小石子砸了一下,既懊恼自己没毅力,又担心领导批评,甚至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正已经迟到了,不如慢慢来’。这种情绪的波动,就是素材的‘情感内核’。”
他总结道:“深耕体验的关键,是带着‘观察+反思’的意识生活。就像中医诊病要‘望闻问切’,我们捕捉素材也要‘眼观其形、耳听其声、鼻闻其味、口尝其味、身感其温’,再加上‘心感其情’。把这些细节记录下来,素材就有了生命力,而不是干巴巴的事件。”
黑板上的第二行字随之出现:“第二步:三维拆解,用‘事实+情绪+认知’搭建闭环——心理学‘认知加工’模型。”
“教授,什么是三维拆解?”叶寒追问,她已经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
“就是把一件事从三个层面拆解,形成‘体验→思考→表达’的闭环。”和蔼教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第一层是事实层面: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不添加主观评价;第二层是情绪层面:记录事件引发的情绪变化,包括显性情绪和隐性情绪;第三层是认知层面:结合理论思考事件背后的道理,或者带来的启发。”
他以叶寒的“早起失败”为例:“事实层面:闹钟响3次,7点起床,比计划晚1小时,上班迟到20分钟;情绪层面:初期慵懒→醒来后自责→担心批评→轻微破罐破摔;认知层面:为什么会早起失败?中医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顺应天时才能精力充沛,我前几天熬夜刷手机,肝血不足,自然难以早起——这是中医视角;从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来看,我早起的动机是‘避免迟到被批评’,属于外在动机,缺乏内在驱动力,所以难以坚持。”
吴劫突然开口,声音低沉:“那这样拆解后,感悟的核心是什么?总不能把三个层面都写进去吧?”
“问得好!”和蔼教授看向吴劫,“拆解是为了筛选,核心是找到‘情绪与认知的交点’。叶寒的经历中,情绪是‘自责’,认知是‘作息失衡导致行动力不足’,所以感悟核心可以是‘自律不是硬扛,而是顺应身心规律的协同——中医的“顺应天时”与心理学的“内在驱动”,其实是同一个道理’。这样一来,感悟就有了逻辑支撑,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他又举了秦易艾灸的例子:“事实层面:艾灸腰部20分钟,艾条燃烧产生草木香,腰部温热;情绪层面:放松→舒适→平静;认知层面:中医‘温通经络’理论,艾灸通过温热刺激促进气血循环,缓解酸胀——这是身体层面;心理学‘感官疗愈’理论,草木香和温热感能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焦虑——这是心理层面;哲学‘身心合一’思想,身体的舒适会带动心理的平静,说明身心是相互影响的整体。三者结合,感悟核心就是‘养生的本质是身心协同,而感官体验是连接身心的桥梁’。”
许黑皱着眉:“教授,我还是觉得有点抽象。我上周跟朋友吵架,因为他借了我的书没还,我提醒他,他还觉得我小气。事实、情绪、认知怎么拆?”
“我们现场拆!”和蔼教授笑着说,“事实层面:你借朋友一本书,一周后未还,你提醒他,他反驳你‘太小气’,两人争执几句后不欢而散;情绪层面:初期期待→提醒后不满→被反驳后愤怒→争执后委屈;认知层面:从心理学‘边界感’理论来看,你重视‘物品归属’和‘承诺兑现’,朋友忽视了你的边界,导致冲突;从易经‘和而不同’思想来看,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争执的本质是‘边界认知差异’,而非‘小气与否’;哲学‘换位思考’角度,你可以想想朋友是否有难处,朋友也可以体谅你的在意。所以感悟核心可以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在于三观完全一致,而在于理解彼此的边界,用“和而不同”的智慧化解差异’。”
许黑眼睛一亮:“哦!原来吵架也能挖出这么多道理,我之前只盯着‘他不尊重我’这个点,难怪写不出深度。”
“没错!”和蔼教授说,“三维拆解的关键,是不被单一情绪困住,而是通过多学科视角,从事件中提炼出有普遍意义的认知。这就是感悟写作的核心——从‘个人经历’升级为‘众人可感的思考’。”
黑板上的第三行字:“第三步:跨学科嫁接,用易经、哲学、心理学深化立意——打通‘具象经历’与‘抽象智慧’的桥梁。”
“教授,不同的经历,该怎么选择对应的理论呢?”秦易认真地问。
“没有固定答案,但有两个原则:一是‘贴合性’,理论要能准确解释经历;二是‘互补性’,多学科视角能让立意更立体。”和蔼教授说,“比如写‘独处’,可以结合易经‘潜龙勿用’——独处是积蓄能量的阶段,就像龙潜伏在深渊,等待时机;心理学‘自我整合’理论——独处时,我们能梳理情绪、整合认知,成为更完整的自己;哲学‘慎独’思想——独处时的行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三者结合,立意就从‘独处很舒服’深化为‘独处是生命的沉淀,是在“潜龙勿用”中完成自我整合,在“慎独”中坚守本心’。”
他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位货车司机,跑长途时遇到戈壁滩的沙尘暴,车辆被困在路上。他记录下‘风沙打在车窗上的噼啪声,四周一片苍茫,手机没信号,孤独感像潮水般涌来’——这是五感素材;情绪从‘恐慌’到‘平静’再到‘释然’——这是情绪变化;认知层面,他结合易经‘否极泰来’,沙尘暴再猛烈也会过去,就像人生的困境终会化解;心理学‘接纳情绪’理论,承认孤独的存在,反而能与自己和平相处;哲学‘存在主义’思想,在孤独中,人能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存在。最终他的感悟文《戈壁夜话》,从一次被困经历,写出了‘人生如旅途,困境是常态,接纳困境、积蓄力量,方能等到“否极泰来”’的深度,打动了很多读者。”
蒋尘举手:“教授,我喜欢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经历怎么用跨学科视角解读?”
“这是个好例子!”和蔼教授说,“孙少平在煤矿打工的经历,事实层面是‘高强度劳动、恶劣环境、精神上的孤独’;情绪层面是‘疲惫→迷茫→坚定’;认知层面,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孙少平在苦难中不放弃读书,就是‘自强不息’的体现;心理学‘逆商’理论,他在挫折中不断提升应对逆境的能力;哲学‘实践出真知’,他从农村到城市,从揽工到挖煤,在实践中认清了生活的本质。所以感悟可以是‘孙少平的平凡,是千万普通人的缩影——易经的“自强不息”、心理学的“逆商成长”、哲学的“实践真知”,都在告诉我们:平凡的生命,在苦难中坚守、在实践中成长,便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黑板上的第四行字:“第四步:刻意练习,用‘小切口+深挖掘’打磨表达——哲学‘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理论懂了,怎么练呢?”周游有些着急地问,“我总觉得自己写不好细节,也不会用比喻。”
“刻意练习要抓两个关键点:小切口和具象化。”和蔼教授说,“小切口就是不贪大求全,聚焦一件小事、一个细节。比如‘一杯茶’‘一次等待’‘一片落叶’,都能成为写作主题。深挖掘就是用我们前面说的方法,拆解细节、嫁接理论。”
他给大家举了一个练习案例:“主题‘陈皮煮水’。小切口:记录煮陈皮水的过程和饮用感受。具象化描写:‘陈皮放入玻璃壶,沸水冲下去的瞬间,橘红色的果皮慢慢舒展,释放出带着陈香的甘味。茶汤倒在白瓷杯里,汤色澄黄,热气袅袅,喝一口,甘香从舌尖蔓延到喉咙,原本干涩的喉咙像被春雨滋润过,紧绷的肩膀也慢慢放松。’然后嫁接理论:中医‘理气健脾’,陈皮的甘香能缓解脾胃气滞;心理学‘感官疗愈’,味觉和嗅觉的舒适能缓解焦虑;哲学‘慢生活’,煮茶的过程是一种慢下来的修行。最终感悟:‘陈皮煮水的滋味,是时光沉淀的甘醇,也是生活的智慧——中医的调理、心理学的疗愈、哲学的慢享,都藏在这一杯茶的时光里。’”
“比喻也很重要,”和蔼教授补充道,“好的比喻能让抽象的感悟变具体。比如把‘焦虑’比作‘缠绕的藤蔓’,把‘专注’比作‘剪断藤蔓的剪刀’;把‘情绪波动’比作‘潮水’,把‘内心平静’比作‘港湾’。这些比喻都来自生活,容易引发共鸣。”
他给大家布置了三个生活化练习主题:“1. 一次排队的经历;2. 窗边的一盆绿植;3. 与家人的一次晚餐。大家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先捕捉五感细节,再三维拆解,最后嫁接跨学科理论,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文。”
黑板上的最后一行字:“第五步:复盘迭代,用‘三问法’优化逻辑——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思维。”
“写完之后怎么改呢?”叶寒问。
“用三个问题自我复盘:第一,核心感悟是否明确?第二,案例\/理论是否支撑观点?第三,语言是否避免空洞?”和蔼教授说,“这就是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思维,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修改迭代。”
他举了一个修改例子:“有同学写‘要学会养生’,这就是核心感悟不明确,语言空洞。修改后:‘中医说“饮食有节”,我尝试三餐定时、少油腻多清淡,坚持一个月后,原本容易胀气的肠胃变得舒适,晨起的昏沉感也消失了。这让我明白,养生不是复杂的理论,而是藏在日常细节里的自律——顺应身体的规律,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这样修改后,核心感悟明确,有案例支撑,语言也具体。”
吴劫突然提问:“教授,有没有什么经典语录能帮助我们记住这些方法?”
和蔼教授笑了:“我整理了几句,大家可以记下来:1. 生活无小事,皆为素材源——易经‘道法自然’;2. 五感捕细节,情绪挖内核——心理学‘感觉记忆’;3. 三维拆经历,跨科深立意——哲学‘融会贯通’;4. 小切口深挖,具象化表达——美学‘以小见大’;5. 复盘促迭代,写作无止境——易经‘生生不息’。”
课程接近尾声,和蔼教授看着台下认真记录的同学们,语重心长地说:“其实,感悟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我手写我心’,但这颗‘心’需要有感知的敏锐、思考的深度、表达的质感。心理学让我们读懂自己的情绪与认知,易经让我们看透事物的规律与变化,哲学让我们拥有通透的思维与格局。当这三者与生活经历结合,我们的文字就会既有温度,又有力量;既接地气,又有高度。”
最后,他抛出了今天的思考题:“请结合今天所学的方法,拆解自己最近一次‘与他人产生分歧’的经历,从事实、情绪、认知三个层面分析,并嫁接至少一种跨学科理论(易经、心理学、哲学任选其一),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感悟。思考:这次分歧背后,藏着怎样的人性规律或生活智慧?”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和蔼教授拿起笔记本,“希望大家能把学到的方法用到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下次课我们会点评大家的作业,还会分享更多优质感悟范文的拆解思路。觉得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点赞收藏,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催更后续的深度拆解课程!我们下次课再见!”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叶寒合上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和案例,原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许黑也收起了不屑的表情,开始回忆自己与朋友的那次吵架;秦易则翻开了自己的日记,准备用三维拆解法重新梳理艾灸的感悟。每个人都明白,从今天起,生活不再是平淡的流水账,而是等待被解锁的写作宝库。
★ 课堂核心内容总结:
本次课程围绕“将生活经历转化为高质量感悟写作素材”展开,以心理学、易经思维、哲学原理为核心工具,构建了“捕捉-拆解-深化-练习-复盘”的完整写作体系,核心内容如下:
1. 核心理念:感悟写作的本质是“生活素材为骨架,多学科智慧为灵魂”,避免空洞抒情与流水账叙事,实现“于细微处见天地,于平凡中悟人生”。
2. 五大核心方法(含跨学科支撑):
- 深耕体验:以易经“观物取象”为指导,用“五感+情绪过程”捕捉素材(如艾灸的温热触感、早起失败的情绪波动),让素材有生命力;
- 三维拆解:遵循心理学“认知加工”模型,从“事实(客观事件)→情绪(波动过程)→认知(深层启发)”拆解经历,搭建“体验-思考-表达”闭环;
- 跨科深化:嫁接易经(如“否极泰来”“和而不同”)、心理学(如“情绪Abc理论”“感官疗愈”)、哲学(如“知行合一”“慎独”)视角,让个人经历升级为普遍思考;
- 刻意练习:坚持“小切口+深挖掘”,聚焦日常小事(如一杯茶、一次排队),用具象化描写(五感细节+生动比喻)增强感染力,每周完成3篇500字短感悟;
- 复盘迭代:以易经“穷则变,变则通”为思维,用“核心感悟是否明确?案例\/理论是否支撑?语言是否避免空洞?”三问优化内容。
3. 关键技巧:
- 素材捕捉:关注“情绪触发点”,碎片化场景皆可标记(如人际矛盾、养生实践、自然观察);
- 立意提升:找到“情绪与认知的交点”,避免理论与经历脱节;
- 表达打磨:积累具象化比喻,用细节描写替代笼统表述。
4. 课后任务:拆解自身“与他人产生分歧”的经历,按三维拆解法分析,嫁接至少一种跨学科理论,完成300字左右感悟。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