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份律法试题传至陈耀祖案头时,考场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细微的哀叹。
考题之刁钻、案例之复杂,远超乎众人的预料。
案例中人物关系盘根错节,既有财产争夺,又涉人命嫌疑,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足以让寻常考生头晕目眩,心生绝望。
然而,陈耀祖的眼睛却亮了起来!
他不仅不觉得难,反而感到一阵兴奋!
可以说,他平日里最喜欢的就是看上一些律法书打发时间。
那并非枯燥的条文,在他眼中,字字句句皆是世间运行的规则,是秩序与智慧的结晶。
加上前段时间刚入手研读的《大夏律》和那本《刑案汇览》,书中那些精妙的判例、先贤的断案智慧早已与他自身的思考融会贯通,此刻终于派上了用场!
毕竟无论在哪个时代,他都不允许自己成为一个法盲。
别人可能会觉得这道律法题难,但陈耀祖却知道这正是他与其他考生拉开差距的绝佳机会!
他静心凝神,无视周遭的躁动与焦虑,将案例仔细梳理了三遍,用笔在草稿纸上细细勾勒,理清人物关系、时间线和矛盾焦点。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将脑中翻涌的法理与辞藻压下,提笔蘸墨,腕力沉稳,开始作答。
一笔落下,便是铁画银钩,字迹端正清峻,一如他此刻条理分明的思绪。
他的破题,如快刀斩乱麻,直指核心。
他从《户律·户役》中关于“嫡长子继承权”的规定切入:“《户律》有云:‘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
其家业田产,须由嫡长子承袭七分,余子共分三分,此乃定分止争之根本。”
他首先明确了财产分割的大原则,肯定了嫡长子的主导地位。
但笔锋随即一转,引用《刑案汇览》中“孝义可抵微瑕”的成例,指出若嫡长子对家族毫无贡献,反而其余庶子中有赡养父母、经营家业卓着者,可依“权变”之例。
于那三分之中酌情多予,以示公允。
此法既维护了律法的尊严,又照顾了人情实事,并非一味死守条文。
接着,他直面那桩最为棘手、缺乏实证的命案嫌疑。
此刻,他引用了《诉讼律》中最为光辉的原则——“疑罪从无”。
“《诉讼律》载:‘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
又云:‘证不足而不疑者,据众证定罪;合疑者,依疑罪论。’”
他层层推进,剖析案卷:指控源于积怨已久的邻人,并无目击证人;
所称凶器与伤形不符;且发案之时,当事人有不在场之人证。
证据链支离破碎,纯属“风闻奏事”。
他写道:“夫狱贵初情,杖责尚需考实,何况人命?无赃无证,仅以疑窦陷人于囹圄,非但恐伤良善,更是亵渎法典。故此项嫌疑,理当驳回,以彰律法之公信。”
最后,他并未止步于冰冷的法条裁决,而是将文章推向了新的高度。
他结合经义中“仁义为本,刑罚为用”的思想,阐述了判决的终极目的。
“《尚书》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法律之设,非为逞威,乃为扬善止恶,教化百姓。
今日之判,于法,明产权、清嫌疑;于情,则应敦促兄弟睦和,勿因财利而绝人伦。”
他建议,在财产分割后,应由族中长老见证,令兄弟共祭先祖,重温手足之情,使这场诉讼不仅能定分止争,更能成为一段佳话,促进乡里和睦。
通篇判词,条分缕析,引律精确,论证严密。
既有法理的冷峻高度,又有人情的温暖温度。
其逻辑之严谨,见识之超卓,已然超越了一个普通学子的层次,近乎于一名新晋的刑名师傅。
一篇精彩的判词跃然纸上,墨迹淋漓,仿佛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芒。
当最后一句“以上所陈,伏惟公断”写下,陈耀祖轻轻搁笔,心中一片澄明。
此一篇,必能惊艳考官。
陈耀祖写完之后不免畅快的嘿嘿两声,估计太过得意,臭味随之而来。
赶紧闭嘴,屏住呼吸。
第三日,也是最后一日,考的是最为重要的策论。
经过前两日的殚精竭虑,陈耀祖已是身心俱疲,脸色苍白如纸,眼眶下泛着青黑,全凭胸中一股意志在强撑着。
科举如战场,此刻已是强弩之末。
但当他一口气饮下考篮中备着的浓茶,又拿出藕粉当中的桂花猛的一嗅。
展开那最终决战的策论试卷时。
看到题目《论旱蝗相生之机理与应对疏》,他那近乎枯竭的精神不由得猛地一振!
此题正中他的下怀!看来倒霉的同时,幸运也随之而来。
上辈子本来就是乡间出生,对农事民生极为关注。
再加上电视节目栏更是有多种多样的科普,他倒是也清楚这其中的原理。
可要如何跟深受“天灾示警”、“神明降罚”观念影响的古人,特别是这些学究天人的考官们,去清晰、有理有据地解释这个问题,他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既不能过于离经叛道,触怒上官,又必须将道理说透,提出切实可行的方略。
他沉思良久,目光穿越考棚的隔板,仿佛看到了赤地千里、飞蝗蔽野的景象。
随后,他眼神一定,心中已有全盘谋划。他提笔破题,开宗明义:
“学生对:臣闻圣人治世,必先究天人之际,明灾异之由。
今垂询旱蝗相生之理,实乃心系黎元、泽被苍生之至意。
不揣冒昧,谨以管窥之见,陈其机理,献其拙策,伏愿上官垂览。”
首先,他阐明“旱蝗相生”之机理,但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挑战“天罚论”。
而是从“气”与“地”的传统哲学概念入手,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
“盖闻天地之气,失和则生异。大旱之年,阳亢至极,雨泽愆期,土壤焦裂。
此燥亢之气,恰为蝗蝻滋生之温床。臣观察得知,蝗虫之卵,多产于河滩湖泽之湿润滩地。
若风调雨顺,水位适中,其卵多为水汽所抑,或为鱼虾所食,不得孵化。
然若逢大旱,水域涸缩,滩涂裸露,土温增高,昔日埋藏之亿兆虫卵,得亢阳之炙烤,乃纷纷孵化。
此非天降之灾,实乃地气变迁所诱发之祸也。
故曰:旱为蝗之诱因,蝗为旱之恶果,二者相继,实有至理存焉。”
这一段解释,既利用了当时人能理解的“气”和“环境”概念,又包含了他基于观察的科学推断,显得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接着,他笔锋一转,进入全文核心——应对之策。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