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岁的小杨站在工厂更衣室的镜子前,看着自己泛黄的工作服上溅满的油渍,突然意识到:这身衣服已经穿了三年零七个月。他记得刚进厂时,主管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好好干,厂里不养闲人。那时他以为,好好干就是每天重复十二小时同样的动作,就是每月领到工资时银行卡里多出的那串数字。
厂区里永远弥漫着机油和汗水的混合气味。小杨的工位在生产线末端,负责将组装好的零件码放整齐。这个动作他每天要重复一千三百次,机械到闭着眼睛都能完成。车间主任老张总爱说:流水线就是人的战场,你慢了,整条线都得停。这话像紧箍咒,让小杨连上厕所都要小跑着去。
最让他窒息的是工友间的闲聊。三十岁的老李总爱掰着手指算:再干五年,就能凑够县城首付了。四十岁的王姐则抱怨:等孩子上大学,我就回老家开个小店。这些对话像无形的网,把所有人困在现在-未来的循环里。小杨忽然发现,自己正沿着这条被规划好的轨道,走向三十岁、四十岁,直至退休。
转折发生在某个加班的深夜。小杨连续工作了十四小时后,手指被机器划了道口子。他举着流血的手去找主管,对方却递来创可贴:小伤,贴上继续干。那一刻,他突然想起大学时参加过的创业讲座,想起自己曾写在笔记本上的开家咖啡店的梦想。
他开始在午休时偷偷用手机搜索年轻人创业,在宿舍熄灯后翻看《穷查理宝典》。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像火种,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当得知同批进厂的三个同事都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时,小杨终于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我要辞职。当小杨把辞职信放在主管桌上时,整个办公室都安静了。老张摘下老花镜,像看怪物一样盯着他:厂里给你交社保,包吃包住,你出去能干什么?
小杨的辞职理由很简单: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个回答让主管冷笑:外面的世界?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你一个高中生能做什么?工友们也纷纷劝他:厂里多稳定啊,别犯傻。
但小杨已经下定了决心。他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纺织机的轰鸣声,突然想通了:如果现在不走,三十岁、四十岁的自己只会更舍不得离开。这不是冲动,而是二十五岁特有的孤注一掷。
辞职后的第一个月,小杨在出租屋里焦虑得睡不着。他投了二十份简历,只有三家面试。最窘迫的时候,他靠泡面度日,银行卡里的存款每天减少。但奇怪的是,他并不后悔。
他开始参加各种行业交流会,认识了很多像他一样逃离工厂的年轻人。有人开了网店,有人在做自媒体,还有人在学习编程。小杨发现,这个世界远比工厂车间宽广得多。
三个月后,他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负责产品推广。虽然工资比工厂低,但每天都有新挑战。他学会了写文案、做数据分析,甚至开始尝试直播带货。当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促成交易时,他忽然明白:原来人生可以有这么多可能性。
二十五岁,是人生最尴尬的年纪。小杨在日记里写道,既不像二十岁那样无所畏惧,也不像三十岁那样有明确目标。但正是这种尴尬,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他依然会偶尔回到工厂附近,看着那些穿着工作服进出的年轻人。有时他会想,如果当初没有辞职,现在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但每次想到这个问题,他都会笑着摇摇头——因为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二十五岁的小杨,终于走出了那个铁皮厂房,走进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杨建辉传更新速度全网最快。